選單

當年農村人為什麼會把名節看得比命還重

當年的農村,因為窮送不起書,絕大多數農家子弟都沒進過學堂。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絕大多數鄉村學堂都是私塾。私塾,顧名思義就是由有錢人出資辦的私人學堂,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就知道,上課的地方跟電視劇裡一模一樣,就放在大戶人家的宗族祠堂裡。

過去人們將老師稱之為先生,主要是由當地科舉落第的秀才,或周邊未中秀才的童生擔任。

先生的工資是用穀子來計算的,一年幾擔谷。如果當地送得起子弟的人家多,請先生的穀子則由各家平攤。

我父親是上過私塾的,只因爺爺當年是個開藥鋪的郎中,當初家庭條件許可供得起父親。

在當年的農村,絕大多數人雖不識字,但在傳統文化方面卻比現在的人懂得多。現代人識字雖不少,動不動還能咕嚕幾句洋文,但對於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在現今不少大學生的腦海裡,甚至還處於一片空白。

在我的印象當中,過去的人似乎比現代人更愛惜家族的榮譽,更注重個人的名節。

孩童時代,我們鄉下各種農作物、家禽、生鮮水果遍地都是,觸手可及。但即便如此,從來就沒有見過像今天的城裡人這樣,等不到路邊的景觀桃子、楊梅熟透,便爭先恐後爬到樹上哄搶一空。

古人曾經講: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如若按照古人的說法,在當年那種缺吃少穿的年代,豈不盜賊成群,偷竊成風?

事實恰恰相反,在其時的廣大農村,各種偷盜、哄搶的情況鮮有發生,十分罕見。

中國農民,是我所見識過的最淳樸厚道,最誠實守信,最重情輕利,最愛惜名節的一個群體。

有人曾經質疑,當年的“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絕有可能是人為虛構的。在他們看來,人的慾望是不可控的,“飢寒起盜心”是絕對的真理。

這種說法何其幼稚,只有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才能切身感悟當年的風清氣爽,正氣恢宏。

農村人最忌諱的,莫過於被人揹後嚼舌根、戳脊梁骨。

哪怕是順手牽羊摘了人家地裡的瓜果蔬菜,一旦不幸被人看到,立馬會在私下裡一傳十、十傳百,保管不出三天讓你“賊”名遠揚。

農村婦人吵架通常很直接,似乎從來就不忌口,哪句話最傷人挑哪句。

如若當初“做賊”的那個人是你,“賊古子”這個標籤到死你都別再想從身上撕掉。

退一萬步,即便是你不在了,“賊古子崽仔”的標籤,遲早會被人貼到你的下一代身上。

“癆病扯哈起,做賊偷瓜起”這句話,一直是大人們用來告誡自家孩子的口頭禪。

在當年絕大多數農村人眼裡,男人“做賊”、女人“偷人”,是最醜、最丟人的事情。

特別是女人,一旦被發現與別的男人有染,到最後往往就只剩下一條路,找一條棕繩把自己掛到屋後的樹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