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中國早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父死子繼”

的身份繼承製度,商朝前期實行的是

“兄終弟及”

的繼承製度,後期則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制度。周代吸取了夏商兩朝身份繼承製度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又有了自己獨特的創新,周朝實行的身份繼承製度是,

以“父死子繼”為主,間有“兄終弟及”,

而且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妾所生子為庶子,嫡庶有別,體現了中國古代身份繼承製度的森嚴。

但是歷代統一的帝國王朝的皇位繼承都不是開國皇帝的嫡長子一脈,且三代之內必出大事,不能不說是個值得深思和考究的問題。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中國古代帝王寶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說服胡亥並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釋出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秦始皇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為人機智聰穎、敢於直諫、驍勇善戰、體恤百姓、頗有政治遠見,是秦朝皇位的繼承人。

扶蘇多次上書反對父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秦始皇大怒,

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扶蘇素有賢名。

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訊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秦二世胡亥登基為帝即大殺兄弟,秦帝國二世而亡。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火燒阿房宮

劉邦晚年寵愛戚姬以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劉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

劉邦死後,呂后做了皇太后,殺了趙王劉如意,並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中,稱為人彘(zhi)。呂后竟然又叫劉盈來看,劉盈痛苦失聲,命人向呂雉說;“這種事不是人做出來的。兒臣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

劉盈認為母親如此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

呂雉為了親上加親,把自己親生女兒魯元公主的女兒張氏立為皇后,當時張氏僅13歲,且為劉盈的親外甥女,劉盈雖然對此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公元前188年八月,當了7年皇帝的劉盈憂鬱病逝,由於近親結婚沒有嫡傳子孫,呂后和張氏抱養了一個宮廷美女的孩子起名劉恭,並殺了劉恭的生母,劉恭當了皇帝以後得知自己生母被殺,揚言要報仇。最後被呂后廢掉並暗殺。

呂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太后專政第一人。為了獨攬朝政,大肆分封呂氏子弟為王並殘害劉邦的兒子,劉氏江山差點易主。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呂后專權

隋朝太子楊勇好學,善於寫辭賦,性格寬仁和合。而二皇子

楊廣善於偽裝自己,騙得隋文帝楊堅的信任,廢了太子楊勇改立自己為太子,最後弒父奪位。

楊廣即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並誅殺其他弟兄和子侄。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別館,且窮兵黷武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最後落得身死國滅。隋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它結束了我國長達四百年的大分裂,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如此一個偉大的王朝卻二世而亡。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隋煬帝楊廣南巡彩圖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由於李世民連年在外征戰,功勞大,不服太子李建成,最後兄弟相爭,發生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他的五個兒子全部被殺,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針對嫡長子繼承製而有預謀的奪權行為

,突出表現就是網羅人才;其次加強地方經營,樹立以洛陽為中心的地方勢力;然後積極爭取王公大臣的支援,接受文武臣僚的建議,加緊政變準備;精心謀劃,發動突然襲擊。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時年8歲,聰明可愛。到了25歲想學老子先暗殺胞弟李泰,未遂,又去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又沒搞成,結果被廢,鬱鬱而終。李世民最後傳位於第九子李治。因為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唐太宗李世民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也正因為唐高宗李治的寬厚仁慈,才成就了

中國世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武周代李唐。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

元帝國開國皇帝成吉思汗鐵木真,因長子朮赤血統有問題,二子察哈臺又與朮赤不合且魯莽、好鬥、殘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料,最後傳位於嫡三子窩闊臺,因為窩闊臺聰明能體察成吉思汗的心思,為人隨和,不參與兄弟之間的爭鬥,從不對繼承汗位表現出任何熱衷。正是這一點,使他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賴,並把汗位傳給了他。

蒙哥汗去世之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立朱標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

正直壯年(37歲)去世,根據明末清初傅維麟撰寫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

朱標死後,因為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故,二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朱標病死,

朱元璋看到朱允炆表現的十分孝順而很是喜歡,後來立其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年輕的建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的好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比其他雄才大略的叔父們,肯定是不行的,最後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兵敗不知所蹤。

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朱棣遷都北京:北京故宮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揹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囚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最後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被擁戴登位,即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極傳位於第九子福臨,即清世祖順治帝。順治帝傳位於第三子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康熙帝開始想立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後來發現他不理想,又把他廢了。最後皇四子胤禛爭到了皇位。即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以後實行了“秘密建儲”制度,立儲以賢不以長,從眾皇子中擇賢而立 ,從而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度。

(清朝道光皇帝是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清朝皇帝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還是為了有效傳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妻妾眾多帶來的結果就是子嗣眾多,那麼,這些兒子中由誰來做繼承人就會是個大問題。

畢竟,權力這個東西,沒有誰會不喜歡,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都想成為家族的繼承人,而且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結果就是出現內亂,一旦出現內亂,這個家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嫡長子繼承製度

這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應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一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並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一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了三千年多年,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製都是萬分維護的。然而作為中國大一統的帝國:秦、漢、隋、唐、元、明其開國皇帝帝位繼承竟然沒有一個是屬於嫡長子一脈的,且三代以內都出了大事這太不正常了。但是仔細研究發現,這裡面又有著必然的原因。

由於嫡長子是太子(儲君)最名正言順的候選人,但又沒有絕對的權力,所以嫡長子在皇帝和諸位皇子之間,地位尷尬,處境危險。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早期時候,太子權力相當大,是僅次於皇帝的二號人物,加上大臣們對未來的皇帝自然也不敢怠慢,太子往往會對皇帝本人構成威脅。因此古代多次出現皇帝廢太子甚至殺太子的事情;而反過來,勢力強大的太子強行登基乃至弒君奪位的情況也發生過。

前者如漢景帝廢慄太子、漢武帝誅殺衛太子等,後者如唐肅宗李亨強行登基、隋煬帝弒父奪位。所以太子有能力太強大,皇帝就會防著他,一般下場就會很慘。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皇帝立太子一般都會嚴格的培養太子的仁孝性格,都想把太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既對自己忠孝,又有能力統治天下。但是自己卻做不到完全相信太子,尊重太子的施政方案,典型的矛盾心態。一旦太子膽敢違抗或者忤逆皇帝的意志,就會被嚴酷的訓斥乃至廢黜甚至處死。

實際上我們看到大多能登上皇位的太子都是仁孝或者是偽仁孝的。這樣的太子對待皇上那怕是一句違逆的意思都沒有,這樣的狀態皇帝們是最放心的。但是太子過於仁孝忠正,不能心狠手辣,就面對不了來自與其他覬覦皇位的勢力的殘酷競爭,往往在皇位爭奪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扶蘇擁有良將雄兵,竟然被趙高和李斯的一紙假詔騙殺。

唐朝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略施小計便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最終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當了皇帝。

即便那些因為仁孝當了皇帝的太子,也會因為意志軟弱,仁心太重掌控不了局面。

漢惠帝劉盈,因為母親太過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最後當了7年皇帝就憂鬱病逝,並且沒有留下子嗣。這心裡承受能力怎麼當得了帝王,所以造成了呂后專權局面。

因為唐高宗李治的寬厚仁慈,才成就了中國世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周代李唐。

朱元璋傳位於太孫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在政治上太天真,心地又太仁慈。他逼反了燕王朱棣,但又下詔在戰場上不要傷害了朱棣的性命。朱棣數次大難不死,最後實現逆轉,而建文帝落得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綜上,開國帝王都是梟雄,歷經磨難,心狠手辣,御人有術,掌控力強。他們在實現權利交接的過程中,使用雙重標準,即希望嫡長子(太子)幹練有為,能支撐起帝國雄心,又不希望他們威脅自己的皇權統治,所以在培養嫡長子的過程中,偏重仁孝忠正。

其結果嫡長子們確實忠孝仁厚,但是這種性格在殘酷的皇權鬥爭中導致他們最終被淘汰出局,這大概就是歷朝開國皇位繼承爭奪中,嫡長子一脈的下場很悲慘的原因。這也直接造成了歷代帝王開國以後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秦、漢、隋、唐、元、明都是如此(西晉也是),只有清朝例外。

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逃不過三代之內必出大事的鐵律,只有清朝例外

清朝疆域達到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圖

清宗室一開始實行汗位推選繼承製,太宗、世祖和聖祖都是由皇室貴族推選的。到了康熙帝想效法漢族歷代做法,開始立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後來發現他不理想,又把他給廢了。

清雍正帝更是實行了“秘密建儲”制度,立儲以賢不以長。

使其皇子們在可控的情況下無時無刻都在競爭,從眾皇子中擇賢而立,矬子裡拔大個,避免了讓資質太過平庸之輩登上帝位。清朝最大的進步實際是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清朝皇帝位順利交接且少庸主昏君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