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真的是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嗎?

有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圈流行一句話: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

我被這句話困擾了很久,想發朋友圈也不敢發,想秀恩愛也不敢秀,畢竟秀恩愛死得快啊!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嗎?

真的是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嗎?

前天父親生日,我和老公去商場給兩位老人各買了一件羽絨服,回家路上收到朋友問候的資訊,我順手拍了張老公拎著袋子的照片,告訴他我在逛街,今天老爸生日,準備回家給老爸過生日。

沒想到朋友迅速回了條資訊:拍給我看幹嘛,又不是送給我的。

我一下呆住了,這個腦回路和邏輯,我竟然不知道怎麼回覆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次,比如我只是順口說了句我在星巴克,對方覺得我在炫耀小資情調;我拍了張和老公過情人節的合影,別人會覺得我在秀恩愛;股票漲了想跟朋友分享喜悅,被要求發紅包。

我漸漸地發現一個問題,同樣的一句話,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裡會呈現不一樣的效果。

關鍵所在,

不是分享的人缺什麼,而是聽的那個人缺什麼

因為沒人幫他過生日,所以看到我買禮物過生日會說我在炫耀,會說這些禮物又不是給他的;

因為很少喝星巴克,覺得太貴,所以認為喝星巴克的人都是愛慕虛榮的膚淺的小資情調,都是浪費錢。;

因為自己婚姻平淡,沒有儀式感,所以看到別人過節過紀念日,就會覺得浮誇作秀,如果自己也婚姻幸福甜蜜,又怎麼會覺得別人的幸福是在炫耀?

因為自己賺錢艱難,或者沒錢,看到別人股票一天都賺好幾千,頂上自己一個月工資,就會覺得在炫耀,試想下,如果自己也是日進斗金,怎麼會覺得對方在炫耀,如果真的瞭解股票原理,又怎麼會覺得浮盈的那點錢真的值得炫耀。

真的是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嗎?

所以你看,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的那個人可能只是闡述,只是記錄生活,可是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因為缺少才有的炫耀。是不是缺什麼,是不是炫耀,關鍵還是在於聽的那個人,也許,不排除說的那個人也會有炫耀的成分,但聽的那個人如果剛好缺,這種炫耀就會顯得更加刺眼和扎心,否則,不過是一笑而過罷了,甚至還會琢磨自己也可以從中借鑑些什麼,學到什麼。

亦舒說: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可是,如果淑女們從不告訴別人讀過的書,去過的地方,該怎麼跟人介紹自己?不告訴別人有件同樣的衣服,喜歡同一牌子的珠寶,該怎麼跟人交流溝通?如果真的沒有自卑感,又為何需要處處考慮他人的感受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難道淑女就應該要求別人透過自己的眼神和氣質,看穿她曾經去過哪裡經歷過什麼,然後默默地無聲交流?

想來這種論調本身就是不自信的,帶著點故作清高的冷淡,事實上卻是為了遮掩心中的脆弱不堪,為避免炫耀而刻意隱瞞,為避免自卑而小心揣摩,心都太累,原本真相只有一個,為何又要躲躲藏藏,晦澀不言?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小心謹慎不去激起身邊人的矛盾,多少有點怕麻煩的避世態度,而不是真正的強者風範。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去琢磨這些說與不說的小心思,小心思多的人,又怎麼會有氣質?

與其拘謹拿捏,不如索性做一個真實坦蕩的自己。真實坦蕩的姑娘,應該欣然分享她所擁有的一切,無論是東西,還是思想。

真的是越炫耀什麼越缺什麼嗎?

如果為了記錄生活,拍照發朋友圈有何不可?

如果為了留下回憶,節日生日紀念日都儀式感滿滿,親密關係其樂融融,自己和家人朋友都開心,不是很有意義嗎?

如果為了在這個世界留下印記,寫下文字,轉告他人,分享自己所學、所見、所到之處,所買、所嘗、所思所想,這難道不是精神文化傳承發展的最好方式嗎?又何來自卑感之說?又何來炫耀之說?

我想不通的是,明明是自己心裡有所缺,才會在聽或者看的時候有所腦補,有所惡意揣測,怎麼最後成了分享者的錯?在說那句“越缺什麼,越炫耀什麼”的時候,就已經是帶有酸溜溜的惡意,去以小人之心揣測分享者的動機,這種思想和行為,不可謂不可恥。

正直而胸襟寬闊的人,應該是以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和接納這個世界,從各種人和事的觀察分析中獨立思考並學習改進,而不是人云亦云、惡意滿滿。

分享的人缺不缺不知道,當你說出“越缺越炫耀”的時候,我知道,你是真的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