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1:“相聲皇后”跨界玩

提到相聲,不用說,網友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德雲社。

提到誰是德雲社的一哥,也不用問,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當然是于謙!

他是大家公認的“相聲皇后”,都說他是演員中的演員,“委屈的恰當,承認的實誠,反殺的時候郭老師也擋不住。”

但于謙老師卻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在相聲這行多麼了不起。他自曝,自己最喜歡的是玩,是個喜歡“抽菸、喝酒、燙頭”的俗人,平常沒事就是待著數動物,想辦個私人動物園玩票。

但郭德綱卻深知他的內在,一言概之:

"玩兒家有很多,玩兒的種類無數,各有巧妙不同。雖說玩兒家眾多,但我只認識一位,德雲社的官中大爺于謙。"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仔細盤點一下,于謙老師確實是喜歡玩。相聲不好好說,偏要去開動物園,去騾馬市裡,養長頸鹿,養豬養狗,還養蟈蟈。養殖開到半路不好好做,偏偏做影視演員,居然順便拿了影視界的大獎。

如今,于謙老師跨界玩的毛病又犯了,這一次不是拍電影,也不是養動物,而是當起了作家,寫了一本文化韻味深厚的書《于謙動物園》。聽說,他之前也曾寫過一本,難道這次是癮又犯了嗎?

在這本書中,他將家族傳承的古典文化,行業繼承的相聲文化,跨界玩票的民俗文化,都融入了進去,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從動物開始,回溯到了遙遠的歷史,紮根到了民族文化的深處,也侃到了人性的骨子裡。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2:主線是動物,內質卻是家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于謙老師之所以能寫書,還要從他的家學淵源說起。很多人覺得說相聲的都是為了餬口,大多出身平凡。

但于謙老師卻不一樣,他的家世如果扒出來絕對驚豔。

郭德綱曾經在一檔小品節目中,調侃于謙的父母:“于謙的爸爸穿衣服講究”。其實這還真不是調侃。

于謙是地道的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是一位名士,學貫東西,父親是一位知識分子,職位做到副局級幹部,母親也是煉油廠的專家。

很多人說于謙

,"打魚摸蝦,耽誤莊稼;年紀輕輕,玩物喪志;提籠架鳥,不務正業;八旗子弟,少爺秧子;清朝遺風,未老先衰。"

概就是這種從骨子裡面傳承下來的家族文化,在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于謙說:“很小的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動物飼養。”

自曝寫作初衷,除了資料閱讀,也有幼時對於這些文玩鳴蟲的好奇與家庭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

于謙老師的書,雖然寫的是這些年養動物的事,但是他對於與每一種動物相關聯的文化都解讀得相當的細膩。

愛默生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

大概就是從中國文化上,于謙看到了動物帶給認知的不同。

書中說,“在飼養動物的過程之中,處處透著講究。”

比如,他講養錦鯉,要先養水,把水養好了,錦鯉養活很簡單。他說養錦鯉與中國文化的審美有關,有點崇尚畸形美,比如栲盆景,女人裹腳等等,都與畸形有關係。

他講養鳴蟲,養蟲的器械。以此盤點了從《詩經》時代的螽斯,到唐代李世民用蛐蛐治療失眠症,明清時代《聊齋志異》促織中的隱形社會。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他講養豬,說豬涉及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他說上古社會,沒有出現龍之前,民族文化崇拜的圖騰就是豬。在“家”這個文字的構成之中,也暗含了這種含義。

你看,不起眼的動物,實際有一個很大的文化鏈在銜接。

的底子是中國的農耕文化。動物是人類生存和文明的物質基礎。是中國人文化圖騰崇拜的基礎,也與中國的祭祀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早期中國文明的符號標。

裡德說:"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

老師正是以小見大串聯了這些文化。

3:事件是玩票,精髓卻是民俗文化的呈遞

雖然,于謙的文化氣息與專注息息相關,但是他卻戲稱自己不過是“玩票”。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玩票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味道,漫溢著民俗的氣息。民俗文化是一種基礎文化。北京的寵物圈,在於謙的筆下流淌。

從皇上到街頭百姓,一點一點展開,原來從古至今養寵物,就是個習慣。皇城根的古玩市場,六里橋的五顯財神,北京的各路廟會。養狗的,養叼貂的,養黃大仙的等等……

皇城裡乾隆爺的寵物是貂。慈禧特別喜歡養狗,而且認為,狗的前面有一撮白毛,那是幸運星。

皇城根下,老百姓趕個廟會,請個財神爺供個灶王爺。這些財神爺的本家都是動物。廟會上賣的兔兒爺,據說是可以追溯到周文王西伯侯的時代。這與易經八卦又扯上了一些聯絡。

而我們絕對想不到,老百姓的傳說中廣寒宮的那隻兔子,原來是男性,大部分認為是西周文王的兒子變的。

馬王爺三隻眼不是什麼調侃,而是上應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官。馬市確實有講究,不報數目只伸手指頭。甚至打理馬,也有自己的套路。比如,給馬洗澡叫刷馬,刷完了馬,馬不溜,這馬八成要病等等……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百姓的大街小巷,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沉澱,約定成俗了很多東西。這不是封建思想,也非泡沫經濟。它是實打實的服務社會最基礎的部分。

《禮記·緇衣》裡說: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于謙深知尊重民俗的重要性!

因為老百姓在實際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和形成的習慣,自有它的妙處。

因為它的核心是人文、人情、人性!

4:語言是幽默風,主調是相聲藝術的滲透

于謙說了一輩子的相聲。

有人說什麼樣的工作做一輩子都有職業病,這話一點都不假。

《于謙動物園》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相聲藝術的翻版和文字版呈現。一捧一逗,短小精悍,字字都有笑點,句句都有逗趣。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相聲藝術,有人說它很年輕,但追溯起來,其實它有著相當漫長的歷史演變,並非只是在明清出現萌芽。它的精髓是靠對話塑造人物。最主要的特色是語言的風趣幽默,抖包袱,逗趣。它最主要的呈現形式,是寓教於樂。

因此,相聲的核心就是人們幽默經驗的大集合。它作為于謙的職業,這種風格已經滲透到了他的人生之中,也成為他文學作品最典型的特色。

書中於謙講過一個故事,有人侵犯了他的肖像權,用他的一幅肖像做了年畫。于謙非常困惑,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曾經拍過這樣一張照片,最後他恍然大悟,想起在北京扶著一隻馬駒子照過這麼一張像。只不過馬駒子被p圖成了大鯉魚,有點面目全非,自己不認識了。

他的語言風格是這樣。

“千哥,我剛才去買年畫去,買完了年畫大家送了我一張。

送了一張什麼?

過了一會兒,他給我拍了張圖發給我。

我一看我年畫上印著的是我抱著一條大鯉魚。哈哈,這一看我就樂了。”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有包袱,有哏點,滲透著濃厚的相聲藝術氣息,雅俗共賞,趣味橫生,讀到妙處也會不由自主地從心底發出笑聲。

英國史學家亞·史密斯到底說:"文學中不朽的東西是風格,而不是思想。"

用獨特的語言手段,來體現思想和世界觀是最大的成功。成熟的寫作者都有自己的"筆調"。沒有筆調,也就沒有風格,而風格恰恰是一個人的靈魂,沒有獨特的文風,作品也會缺少相應的光彩與力量。

于謙老爺子做到了!

5:所有的尊重都有底蘊

讀完這本以動物為綱目的書,對這位藝術相聲藝術界的前輩,除了敬佩,再也沒有其他。

這本書內容上以自己喜愛養的動物為主線,卻將學問與情懷,文化與素養,解讀的比專業人士還專業。

《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玩,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郭大爺是段子手,於老師是神回覆。"

有人說,德雲社郭德綱老師雖然是“大哥”,但于謙老師卻是最有威望的一個。

看來,這種威望並不僅僅是透過相聲藝術本身獲得,魅力的來源多半是他本人包羅永珍的文化底蘊,厚重的人品,專注於博物勤學和熱愛。

沒有點儲備,沒有點機智,沒有點才華,沒有點閱歷,沒有點應變,于謙怎麼會撐得起德雲社一哥?

"謙"字定終身,不過是他低調沒有處處吹捧而已。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