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不如狗”的論調可以休矣

網上有一種論調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追捧,那就是:有些人不如狗,所以就只養狗而不願與人交往了。一旦有人發出這樣的論調,就會有一大批人附和,有的還把人大批特批一頓,然後還不忘了再狠狠地來上一句“人不如狗”。

一個人,要想欣賞到高尚的人格,除了人和交往,還有別的辦法嗎?

一個人要想正確地認識自我,除了和人交往,還有別的辦法嗎?人是在和別人的交往中認識自己,進而認識人類的。

“人不如狗”的論調可以休矣

有一個故事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詳了,那就是《醜小鴨》。醜小鴨本是一隻白天鵝,但它從小生在鴨群裡,雖生得與其他小鴨子很不相同,但仍然被當作一隻鴨子看待,而且也因為他長得和其他鴨子不一樣,被歧視性地稱為“醜小鴨”。

如果它一輩子呆在鴨群裡,它也許就一輩子都認為自己是隻鴨子,或者它能認識到自己不是鴨子,但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但是,有一次它來到一片湖裡,看見湖上成群的白天鵝,它一開始還自慚形穢,但當它看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時,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天鵝長得一模一樣,它這才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什麼醜小鴨,而是一隻美麗的白天鵝。

醜小鴨是透過認識別的白天鵝才認識到自己也是白天鵝的。

《西遊記》中也有這樣的故事。

“人不如狗”的論調可以休矣

石猴出世了,它一開始進入狼群,後來又先後在老虎、豹子群中生活,但最後都離開了它們,它加入了猴群,而且就再也沒離開,並因為偶然的機緣,成了猴群的領袖。它為什麼要離開狼虎豹呢?這不難理解吧,因為它會發現自己長得和狼虎豹一點都不一樣,它不屬於它們。當它來到猴群,它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猴子——它是透過認識別的猴子,才認識到自己也是一隻猴子的。

同樣,我們人是怎樣認識到自己是人的呢?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透過認識別的人,才發現自己也是一個人的。

我在一本教學雜誌上看到一位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說,她的一個學生在學習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後,給這位老師講了她年少時的一件事,她家鄉有一個寡女,被別人認為“剋夫”,因而全村人都視她為“不祥”,有人躲避,有人咒罵,甚至有人打她。這個學生也曾躲避甚至罵過她。學生學了《祝福》後非常後悔,她透過學習,從小說中的人物身上認識到自己那時是多麼的無知,竟然傷害了一個那樣可憐的人。

“人不如狗”的論調可以休矣

這件事告訴我們,我們是從別人身上認識自己的。我們透過對比別人與自己,才能知道什麼是高尚,什麼是卑鄙。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我們人類社會才會越來越好,不如狗的人才會越來越少。

馬克思說,一個人正是因為認識到那個叫喬治和湯姆的是人,才認識到自己也是一個人的。

不能因為有人游泳淹死了,就禁止一切人游泳,不能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禁止人們去吃飯。同樣,也不能因為某些人不如狗,就不和人交往,不向人學習,這個道理是多麼的淺顯易懂啊!

一個人如果因為某些人不如狗,就不願與人交往,不願意向人學習,只願意與狗為伍,那麼這個人將來會成為什麼呢?不如狗的人和像狗一樣的人是不是會因此而越來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