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科技書摘」為什麼機器人要應用AI推理?

14.1 為什麼機器人要應用AI推理

如果要讓機器人完成過於複雜的任務,並能應對所有事先了解並可能發生的情況,它需要在推理方面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能找到合適的執行任務的方式,即使該任務還不夠十分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推理(reasoning)意味著能夠從既定的知識中清晰地推斷出所需的內容。它還意味著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實現自動推理,包括知識表徵(KR)與推理、啟發式搜尋和機器學習。

為合理地執行動作,機器人需要對其預期要採取的動作進行推理,包括在執行過程中,無論是否達到預期效果,還是出現不希望的負面效果,動作的最終目標都要實施等進行推理。例如,考慮一個看似很簡單的任務:從桌子上拿起一個物體。要做到這一點,機器人必須決定去哪裡拿起物體,用哪隻手,如何伸手去拿物體,採用何種型別的抓手,將其放置在哪裡,要用多大的抓持力,要有多大的提取力,如何舉起物體,在哪裡抓住物體等。

如果要求程式設計師必須為每一個預想的物件與任務組合進行個性化決策,上述的拾取物體控制程式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即便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該程式也不足以產生適宜的機器人行為。因為如何執行拾取動作還取決於情境——物件的狀態、要執行的任務,物件所在的場景等。如果物體是一個裝滿果汁的玻璃杯,必須要保證其始終處在直立狀態。機器人若打算將一瓶水倒入玻璃杯中,它不應該抓瓶子的頂部,但如果要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中拿瓶子,抓住瓶子的頂部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場景雜亂,且目標還是要將一瓶水倒入玻璃杯中,那麼機器人甚至可能要等撿到物體後再重新抓持。

如果作業任務不是單一動作,而是很複雜的動作序列,如清理桌面,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採用AI推理方法,可使程式設計師能夠非常簡單的完成動作序列:對於在桌子上的每個物件,將其放在它該在的地方。對於這樣一個模糊規劃,要想變成一個有競爭力的動作處方,機器人必須要推斷出所需的資訊,以確定將適當拾取動作引數化,而且它還必須判斷出物件的屬性:可否再次使用、是否骯髒、易腐爛等。能否勝任清理桌面這一任務,可能還需要機器人想一想清理物件的順序,也可能需要根據物品擺放的位置對其進行分組,或者首先清理易腐物品;它可能需要推斷出是否要堆放物品,為此尋找一個托盤,以及是否需要將櫥櫃門開啟。

因此,AI推理技術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給定一個模糊指令,推斷出什麼是合適的動作,什麼是合適的操作物件,什麼是恰當的動作執行順序,以及執行每個動作的適宜方式。

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對於自主機器人,可以描述和推理包括機器人自身能力、所處環境、所要面對的物件、其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環境中的其他要素等在內的方方面面。

機器人應該能實現的幾種重要推理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預測(通常稱為臨時預測):預想動作實施後,推斷會發生什麼。

2)設想:推斷(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和效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3)診斷:推斷某一事件的起因,或規劃執行的效果。

4)查詢回答:給定一些先驗知識,用於執行規劃(例如,機器人必須要知道保險櫃的組合方式,以便開啟它。),推斷出可以滿足這些先驗知識的區域性片段。

14.2 知識

表徵與推理

推理時,要求推理器(這裡指機器人)對其環境的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有一個明確的表示。這就立即引出兩個問題,即什麼樣的格式適用於這種明確的表示?要表示的知識來自哪裡?

第二個問題是指基於先前的符號描述和從感測器或與其他Agent通訊獲取的環境資訊對機器人的環境(至少是環境的一部分)實時地生成並保持一種符號描述的問題。總的來說,這個問題迄今尚未解決,它涉及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如符號基地[14。1]和物件錨定[14。2]問題。因此,機器人中實際的符號推理僅限於能被保持到最近的那部分知識。顯然,這包括關於環境的靜態知識(如建築物中的拓撲環境及其相互關係)、符號表中可用的臨時知識(如設施管理資料庫中的知識)以及最富挑戰性的從感測器資料中提取的符號資料。透過攝像機資料進行目標識別(見本手冊第2卷第33章)就是一個與這裡探討的問題有關的方法。

本節主要探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即適用於知識表徵的形式化問題。這裡的適用性必須同時考慮到兩個方面(恰如硬幣的兩面):一方面是認識論上的適用性,即這種形式能將環境的目標側面簡潔準確地表達出來嗎?另一方面是計算適用性,即這種形式能將典型的推理結果切實高效地推匯出來嗎?二者之間需要權衡,很豐富、很有表現力,因而在認識論上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卻往往

伴隨著難於處理甚至邏輯上不可判定的問題,

反之亦然

於是,知識表徵(

KR

1

4。3]

可以定位為“AI的一個研究領域,致力於形式主義的設計,這種形式主義在人士論上足以表示特定領域的知識”。

推理模式一詞的複數不是偶然出現的。根本不存在KR語言這種東西。原因有兩個:首先,KR語言的原型FOPL是無法確定的,即任何一個處理語言的推理者至少要有FOPL的表現力,但並不保證能做到終止一次查詢,更不用說快速終止了。然而,並不總是需要完全的FOPL表現力。如為了表示一個有限域或有限地使用量化,可能會導致可決定性的、甚至易處理的表徵語言。其次,KR和推理的一些應用,如相當多的在機器人技術中的應用,需要證據而不是事實來表示,尤其是FOPL,這樣做並不方便。因此,還需要更好的理由,無論是從語用角度還是認識論角度,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存在多種代表性語言。

表14。1列出了用於機器人學中的KR語言。描述邏輯(DL)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家族,它是由一個特定的關係語言,其中有一些是可以確定性的和可處理的成員。該表的各欄中給出了語言型別的描述,即語言要素,用來表示某個域;質詢,即推理者在某一特定語言中應該解決的問題型別;各自型別的特定語言通常用來表示的物件,以及這種語言的例項。本節餘下的部分是對邏輯中通用KR,包括各自推理的型別。與機器人學有關的具體例項符號層面上的推理,特別是有關時間、空間物件和關係的推理將在下一節介紹,這在機器人推理中是普遍存在的。

表1

4.1

用於機器人學中主要關聯語言的簡要分類

KR語言型別

描述

質詢

物件

例項

通用的關聯語言

句子、理論

邏輯序列

情景、背景、關係

F

OPL

P

rolog

、場景演算

描述邏輯

A

-

BOX

T-

BOX

內容

包容性、一致性

本體論、百科全書

OWL-DL

機率性語言

先決機率和條件機率

條件機率

證據

貝葉斯網路

暫時與空間推理語言

受暫時和

/

空間限定的句子

邏輯序列、可滿足性、最小表示

期望的或觀察到的空間

/

暫時狀態

LTL, IA, TCSP, RCC,

ARA

C

以上圖文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機器人手冊》(原書第2版)作者:([意]布魯諾·西西利亞諾(Bruno Siciliano) [美]歐沙瑪·哈提卜(Oussama Khatib))。譯者:于靖軍。

「科技書摘」為什麼機器人要應用AI推理?

點選上方圖片

可進入購買頁面。(有折扣哦~~~)

「科技書摘」為什麼機器人要應用AI推理?

目錄

上下滑動檢視

《機器人手冊(原書第2版) 第1卷 機器人基礎》

目錄

譯者序

作者序一(第1版)

作者序二(第1版)

作者序三(第1版)

作者序四(第1版)

第2版前言

多媒體擴充套件序

如何訪問多媒體內容

主編簡介

篇主編簡介

多媒體團隊簡介

作者列表

縮略詞列表

第1章緒論——如何使用《機器人手冊》1

1。1機器人學發展簡史1

1。2機器人學的研究群體2

1。3如何使用本手冊3

影片文獻5

第1篇機器人學基礎

內容導讀8

第2章運動學11

2。1概述11

2。2位置與姿態表示12

2。3關節運動學20

2。4幾何表示24

2。5工作空間26

2。6正運動學26

2。7逆運動學27

2。8正微分運動學29

2。9逆微分運動學30

2。10靜力學變換30

2。11結論與延展閱讀30

參考文獻31

第3章動力學33

3。1概述34

3。2空間向量表示法35

3。3正則方程40

3。4剛體系統動力學模型42

3。5運動樹46

3。6運動環51

3。7結論與延展閱讀54

參考文獻56

第4章機構與驅動59

4。1概述60

4。2系統特徵60

4。3運動學與動力學61

4。4串聯機器人64

4。5並聯機器人65

4。6機械結構66

4。7關節機構67

4。8驅動器69

4。9機器人的效能指標75

4。10結論與延展閱讀77

影片文獻77

參考文獻78

第5章感測與估計80

5。1概述80

5。2感知過程81

5。3感測器82

5。4估計過程87

5。5表徵96

5。6結論與延展閱讀97

參考文獻98

第6章模型辨識100

6。1概述100

6。2運動學標定102

6。3慣性引數估計107

6。4可辨識性與條件數分析112

6。5結論與延展閱讀118

影片文獻119

參考文獻120

第7章運動規劃122

7。1機器人運動規劃122

7。2運動規劃的概念123

7。3基於抽樣的規劃124

7。4替代演算法127

7。5微分約束130

7。6擴充套件與演變133

7。7高階議題136

7。8結論與延展閱讀139

影片文獻139

參考文獻140

第8章運動控制144

8。1運動控制簡介145

8。2關節空間與操作空間控制146

8。3獨立關節控制147

8。4PID控制149

8。5跟蹤控制151

8。6計算轉矩與計算轉矩類控制153

8。7自適應控制156

8。8優與魯棒控制159

8。9軌跡生成與規劃161

8。10數字化實現164

8。11學習控制166

影片文獻167

參考文獻168

第9章力控制171

9。1背景171

9。2間接力控制173

9。3互動作業179

9。4力/運動混合控制184

9。5結論與延展閱讀188

影片文獻189

參考文獻190

第10章冗餘度機器人192

10。1概述192

10。2面向任務的運動學194

10。3微分逆運動學196

10。4冗餘度求解最佳化方法200

10。5冗餘度求解的任務增廣法202

10。6二階冗餘度求解204

10。7可迴圈性204

10。8容錯性205

10。9結論與延展閱讀206

影片文獻206

參考文獻207

第11章含有柔性單元的機器人210

11。1含有柔性關節的機器人211

11。2含有柔性連桿的機器人227

影片文獻240

參考文獻241

第12章機器人體系架構與程式設計245

12。1概述245

12。2發展歷程247

12。3體系架構元件250

12。4案例研究——GRACE256

12。5機器人體系架構的設計藝術258

12。6機器人體系架構的實現259

12。7結論與延展閱讀261

影片文獻261

參考文獻261

第13章基於行為的系統265

13。1機器人控制方法265

13。2基於行為系統的基本原理267

13。3基礎行為270

13。4基於行為系統的表示法270

13。5基於行為系統的學習271

13。6應用與後續工作275

13。7結論與延展閱讀278

影片文獻278

參考文獻279

第14章機器人人工智慧推理方法283

14。1為什麼機器人要應用AI推理283

14。2知識表徵與推理284

14。3推理與決策291

14。4基於規劃的機器人控制297

14。5結論與延展閱讀301

影片文獻302

參考文獻302

第15章機器人學習307

15。1什麼是機器人學習307

15。2模型學習309

15。3強化學習319

15。4結論330

影片文獻331

參考文獻331

LⅩⅤⅠⅠLⅩⅤⅠⅠⅠ第2篇機器人設計

內容導讀340

第16章設計與效能評價342

16。1機器人設計過程342

16。2工作空間指標344

16。3靈巧性指標347

16。4其他效能指標349

16。5其他型別的機器人352

16。6本章小結356

參考文獻356

第17章肢系統359

17。1肢系統的設計360

17。2概念設計360

17。3設計過程示例363

17。4模型導引設計366

17。5各種肢系統373

17。6效能指標376

影片文獻378

參考文獻379

第18章並聯機構382

18。1定義382

18。2並聯機構的構型綜合383

18。3運動學384

18。4速度與精度分析385

18。5奇異性分析386

18。6工作空間分析387

18。7靜力學分析388

18。8動力學分析389

18。9設計考慮390

18。10柔索驅動並聯機器人390

18。11應用示例392

18。12結論與延展閱讀392

影片文獻393

參考文獻393

第19章機器人手

19。1基本概念

19。2機器人手的設計

19。3驅動與感測技術

19。4機器人手的建模與控制

19。5應用和發展趨勢

19。6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0章蛇形機器人與連續體機器人

20。1蛇形機器人研究簡史

20。2連續體機器人研究簡史

20。3蛇形機器人與連續體機器人的

建模

20。4蛇形機器人與連續體機器人的

運動規劃

20。5結論與相關領域的擴充套件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1章軟體機器人驅動器

21。1研究背景

21。2軟體機器人驅動器的設計

21。3軟體機器人驅動器的建模

21。4軟體機器人的建模

21。5剛度評估

21。6笛卡兒剛度控制

21。7週期性運動控制

21。8軟體機器人的優控制

21。9結論與開放性問題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2章模組化機器人

22。1概念與定義

22。2可重構模組化操作臂

22。3自重構模組化機器人

22。4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3章仿生機器人

23。1概述

23。2仿生機器人設計元件

23。3機構

23。4材料與製造

23。5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4章輪式機器人

24。1概述

24。2輪式機器人的機動性

24。3輪式機器人的結構

24。4輪-地互動模型

24。5輪式機器人的懸架系統

24。6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5章水下機器人

25。1背景

25。2機械系統

25。3電力系統

25。4水下驅動器和感測器

25。5計算機、通訊和體系架構

25。6水下操作臂

25。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6章飛行機器人

26。1背景與研究歷史

26。2飛行機器人的特徵

26。3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基礎

26。4固定翼飛行器的設計與建模

26。5旋翼機的設計與建模

26。6撲翼機的設計與建模

26。7系統整合與實現

26。8飛行機器人的應用

26。9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7章微納機器人

27。1概述

27。2尺度

27。3微納尺度的驅動技術

27。4微納尺度的成像技術

27。5製造

27。6微裝配

27。7微型機器人

27。8奈米機器人

27。9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機器人手冊(原書第2版) 第2卷 機器人技術

目錄

譯者序

作者序一(第1版)

作者序二(第1版)

作者序三(第1版)

作者序四(第1版)

第2版前言

多媒體擴充套件序

如何訪問多媒體內容

主編簡介

篇主編簡介

多媒體團隊簡介

作者列表

縮略詞列表

第3篇感測與感知

內容導讀

第28章力、觸覺感測器

28。1概述

28。2感測器型別

28。3觸覺資訊處理

28。4整合方面的挑戰

28。5總結與展望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29章慣性感測器、GPS和里程計

29。1里程計

29。2陀螺儀系統

29。3加速度計

29。4慣性感測器套裝

29。5基於衛星的定位(GPS和GLS)

29。6GPS-IMU整合

29。7延展閱讀

29。8市場上的現有硬體

參考文獻

第30章聲吶感測器

30。1聲吶原理

30。2聲吶波束圖

30。3聲速

30。4波形

30。5換能器技術

30。6反射物體模型

30。7偽影

30。8TOF測距

30。9回聲波形編碼

30。10回聲波形處理

30。11CTFM聲吶

30。12多脈衝聲吶

30。13聲吶環

30。14運動影響

30。15仿生聲吶

30。16總結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1章距離感測器

31。1距離感測器的基礎知識

31。2距離感測器技術

31。3配準

31。4導航、地形分類與測繪

31。5結論與延展閱讀

參考文獻

第32章三維視覺導航與抓取

32。1幾何視覺

32。2三維視覺抓取

32。3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3章視覺物件類識別

33。1物件類

33。2技術現狀回顧

33。3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34章視覺伺服

34。1視覺伺服的基本要素

34。2基於影象的視覺伺服

34。3基於位置的視覺伺服

34。4先進方法

34。5效能最佳化與規劃

34。6三維引數估計

34。7確定s*和匹配問題

34。8目標跟蹤

34。9關節空間控制的Eye-in-Hand和

Eye-to-Hand系統

34。10欠驅動機器人

34。11應用

34。12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5章多感測資料融合

35。1多感測資料融合方法

35。2多感測器融合體系架構

35。3應用

35。4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LⅩⅤⅠⅠLⅩⅤⅠⅠⅠ第4篇操作與互動

內容導讀

第36章面向操作任務的運動

36。1概述

36。2任務級的控制

36。3操作規劃

36。4裝配運動

36。5整合反饋控制和規劃

36。6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7章接觸建模與操作

37。1概述

37。2剛體接觸運動學

37。3力與摩擦

37。4考慮摩擦時的剛體運動學

37。5推進操作

37。6接觸面及其建模

37。7摩擦限定面

37。8抓取和夾持器設計中的接觸問題

37。9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8章抓取

38。1模型與定義

38。2受控的運動旋量與力旋量

38。3柔性抓取

38。4約束分析

38。5例項分析

38。6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39章協同操作臂

39。1歷史回顧

39。2運動學與靜力學

39。3協同工作空間

39。4動力學及負載分配

39。5操作空間分析

39。6控制

39。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0章移動操作

40。1抓取和操作

40。2控制

40。3運動生成

40。4機器學習

40。5機器感知

40。6總結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1章主動操作感知

41。1透過操作的感知

41。2物體定位

41。3瞭解物體

41。4物體識別

41。5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2章觸覺技術

42。1概述

42。2觸覺裝置設計

42。3觸覺再現

42。4觸覺互動的控制和穩定

42。5其他型別的觸覺互動

42。6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3章遙操作機器人

43。1概述

43。2遙操作機器人系統及其應用

43。3控制架構

43。4雙邊控制和力反饋控制

43。5遙操作機器人的前沿應用

43。6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4章網路機器人

44。1概述與背景

44。2簡要回顧

44。3通訊與網路

44。4網路機器人的屬性

44。5雲機器人

44。6結論與未來方向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篇移動與環境

內容導讀

第45章環境建模

45。1發展歷程概述

45。2室內與結構化環境的建模

45。3自然環境與地形建模

45。4動態環境

45。5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6章同步定位與建圖

46。1SLAM:問題的定義

46。2三種主要的SLAM方法

46。3視覺SLAM與RGB-D SLAM

46。4結論與未來挑戰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7章運動規劃與避障

47。1非完整移動機器人:遵循控制理論的

運動規劃

47。2運動學約束與可控性

47。3運動規劃與短時可控性

47。4區域性轉向方法與短時可控性

47。5機器人與拖車

47。6近似方法

47。7從運動規劃到避障

47。8避障的定義

47。9避障技術

47。10避障機器人的形狀特徵、運動學與

動力學

47。11規劃-反應的整合

47。12結論、未來方向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48章腿式機器人的建模與控制

48。1腿式機器人的研究歷程

48。2腿部運動的動力學建模

48。3穩定性分析:不跌倒

48。4動態行走與跑步運動的生成

48。5運動與力控制

48。6實現更高效的行走

48。7不同型別的接觸行為

48。8結論

參考文獻

第49章輪式機器人的建模與控制

49。1背景

49。2控制模型

49。3對於完整約束系統控制方法的

適應性

49。4針對非完整約束系統的方法

49。5非理想輪地接觸下的路徑跟隨

49。6補充材料與文獻指南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0章崎嶇地形下機器人的建模與控制

50。1概述

50。2崎嶇地形下的輪式機器人建模

50。3崎嶇地形下輪式機器人的控制

50。4崎嶇地形下的履帶式機器人建模

50。5履帶式機器人的穩定性分析

50。6崎嶇地形下的履帶式機器人控制

50。7總結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1章水下機器人的建模與控制

51。1水下機器人在海洋工程中日益重要的

作用

51。2水下機器人

51。3應用

51。4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2章飛行機器人的建模與控制

52。1概述

52。2飛行機器人的建模

52。3控制

52。4路徑規劃

52。5飛行器狀態估計

52。6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3章多移動機器人系統

53。1歷史

53。2多機器人系統的體系架構

53。3通訊

53。4網路移動機器人

53。5叢集機器人

53。6模組化機器人

53。7異構系統

53。8任務分配

53。9學習

53。10應用

53。11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機器人手冊(原書第2版) 第3卷 機器人應用》

目錄

譯者序

作者序一(第1版)

作者序二(第1版)

作者序三(第1版)

作者序四(第1版)

第2版前言

多媒體擴充套件序

如何訪問多媒體內容

主編簡介

篇主編簡介

多媒體團隊簡介

作者列表

縮略詞列表

第6篇作業型機器人

內容導讀

第54章工業機器人

54。1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研究和應用的

主要驅動力

54。2工業機器人簡史

54。3工業機器人的運動學構型

54。4典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

54。5安全的人-機器人協作

54。6任務描述:教學和程式設計

54。7系統整合

54。8展望與長期挑戰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5章空間機器人

55。1軌道機器人系統的歷史概況和研究

進展

55。2行星表面機器人系統的歷史概況與

研究進展

55。3數學建模

55。4軌道與行星表面機器人系統的未來

研究方向

55。5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6章農林機器人

56。1討論範疇

56。2機遇與挑戰

56。3案例研究

56。4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7章建造機器人

57。1概述

57。2建造機器人的非現場應用

57。3單一任務建造機器人的現場應用

57。4整合機器人化施工現場

57。5目前尚未解決的技術問題

57。6未來方向

57。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8章危險環境作業機器人

58。1危險環境作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

必要性

58。2應用

58。3使能技術

58。4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59章採礦機器人

59。1現代採礦實踐

59。2露天採礦

59。3地下采礦

59。4挑戰、展望與總結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0章救災機器人

60。1概述

60。2災害特徵及其對機器人的影響

60。3實際在災害中使用的機器人

60。4處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

機器人

60。5經驗教訓、挑戰和新方法

60。6評估救災機器人

60。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1章監控與安保機器人

61。1概述

61。2應用領域

61。3使能技術

61。4活躍的研究領域

61。5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2章智慧車

62。1智慧車的研究背景及方法

62。2使能技術

62。3瞭解道路場景

62。4高階駕駛輔助

62。5駕駛員監控

62。6邁向完全自動化的汽車

62。7未來趨勢和發展前景

62。8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3章醫療機器人與計算機整合

外科手術

63。1核心概念

63。2技術

63。3醫療系統、研究領域以及實際

應用

63。4總結與展望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4章康復與保健機器人

64。1概述

64。2康復治療與訓練機器人

64。3殘疾人輔助

64。4智慧假肢與矯形器

64。5強化診斷與監控

64。6安全、倫理、權利與經濟性考慮

64。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LⅩⅤⅠⅠLⅩⅤⅠⅠⅠ第65章家用機器人

65。1移動家用機器人

65。2使能技術

65。3智慧家居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6章競賽機器人

66。1引言

66。2概述

66。3以人類為靈感的競賽

66。4任務導向型競賽

66。5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篇機器人與人

內容導讀

第67章仿人機器人

67。1為什麼研究仿人機器人

67。2研究歷程

67。3要模仿什麼

67。4運動能力

67。5全身運動

67。6形態互動

67。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8章人體運動重建

68。1概述

68。2模型與計算

68。3重建理解

68。4機器人的重建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69章人-機器人物理互動

69。1分類

69。2人身安全

69。3人性化的機器人設計

69。4物理互動控制

69。5人類環境的運動規劃

69。6互動規劃

69。7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0章人-機器人增強

70。1概念與定義

70。2上肢可穿戴系統

70。3下肢可穿戴系統

70。4全身可穿戴系統

70。5人-機器人增強系統的控制

70。6結論與未來發展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1章認知型人-機器人互動

71。1人類互動模型

71。2機器人互動模型

71。3人-機器人互動模型

71。4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2章社交機器人

72。1概述

72。2社交機器人實體

72。3社交機器人與社交情感

72。4社會認知技能

72。5人類對社交機器人的社會反應

72。6社交機器人與交流技巧

72。7與機器人夥伴的長期互動

72。8與社交機器人的觸覺互動

72。9社交機器人與團隊合作

72。10結論

72。11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3章社交輔助機器人

73。1概述

73。2社交輔助機器人的需求

73。3實體機器人相對於虛擬代理的

優勢

73。4動機、自主性和陪伴

73。5輔助互動的影響和動力學

73。6特定需求和能力的個性化及

適應性

73。7建立長期參與和行為改變

73。8社交輔助機器人對孤獨症譜系

障礙的治療

73。9社交輔助機器人康復支援

73。10社交輔助機器人和老年關懷

73。11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認知康復的

社交輔助機器人

73。12倫理和安全考慮

參考文獻

第74章向人類學習

74。1機器人學習

74。2從人類演示中學習的關鍵問題

74。3演示介面

74。4向人類學習的演算法

74。5機器人演示學習的結論和開放性

問題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5章仿生機器人

75。1歷史背景

75。2研究方法

75。3案例研究

75。4仿生機器人研究的前景與挑戰

75。5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6章進化機器人

76。1方法

76。2第一步

76。3模擬與真實

76。4一個複雜適應系統的行為

76。5進化體

76。6光識別

76。7計算神經行為學

76。8進化與學習

76。9社會行為的進化

76。10硬體的進化

76。11結論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7章神經機器人學:從視覺到動作

77。1定義與研究歷程

77。2視覺方面的案例

77。3脊椎動物的運動控制

77。4映象系統的作用

77。5結論與延展閱讀

參考文獻

第78章感知機器人

78。1概述

78。2物件表徵的感知機制

78。3行動表徵的知覺機制

78。4機器人感知驗證

78。5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79章教育機器人

79。1教育機器人的角色

79。2教育機器人競賽

79。3機器人教育平臺

79。4教育機器人的控制器與程式設計環境

79。5幫助學生學習的機器人技術

79。6機器人教育的專案評價

79。7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第80章機器人倫理學:社會與倫理的

內涵

80。1方法概念

80。2機器人學的特殊性

80。3機器人接受度的文化差異

80。4文學中的機器人倫理學

80。5真實機器人的表達

80。6科技倫理

80。7資訊通訊技術領域的倫理問題

80。8人類的原則和權利

80。9機器人技術中的法律問題

80。10機器人倫理學分類

80。11機器人倫理的實施:從理想到規則

80。12結論與延展閱讀

影片文獻

參考文獻

溫馨提示:本套書不可申請樣書哦~

撰稿人:于靖軍

稽核人:周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