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對一般觀眾它是一段相聲,而對姜昆則不是

看到一些喜歡姜昆的網友,他們經常說,姜昆先生的相聲既有內容,又有內涵,個個都非常經典。

不過,別看他們說得如此頭頭是道,但要是讓他們說幾個姜先生的經典,不許上網查詢的話,大多數一開口便是《如此照相》《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三五個作品。

這還不算,要是繼續問他們這幾個段子講的都是什麼,我敢肯定,能說上來的,連一半人也沒有。

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對一般觀眾它是一段相聲,而對姜昆則不是

《如此照相》誕生於1979年,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代,年輕且聰明的姜昆以其敏銳的目光,看到了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轉變,感受到了人們對即將到來的轉變的渴望,於是創作出了令他一舉成名的,至今仍引以為豪的《如此照相》。

可以說,《如此照相》的成功,既取決於姜昆的表演,也離不開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

四十多年前,資訊傳播方式還十分落後,聽靠收音機,看靠書報刊,人們見得少,聽得少,笑點自然也低,所以每當演員做出一個滑稽的亮相時,就會引發觀眾們一次鬨堂大笑。

在八九十年代,當我們看武打片時,覺得既緊張又刺激,可如今回頭再看,無論招式動作還是劇情,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甚至有不忍直視的感覺。

在我看來,如果僅僅把《如此照相》當做一個相聲是不夠的。事實上它更像是為了服務於當時那個特殊時期,而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只不過是選擇了相聲這種表演形式予以表現。

幾十年後,據姜昆講述,《如此照相》誕生後,許多老同志對這個作品的主題和內容表示過擔憂,不過好在時代的腳步沒有停下,最終“闖過來”了,被認可了。

每當看到《如此照相》,就會想到曾經的一個文學現象,就是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有了雛形,到盧新華的《傷痕》正式被命名的“傷痕文學”。

“傷痕文學”究竟算什麼文學?它的價值究竟是文學價值還是其他什麼?文學界曾有過激烈的討論。

而從時間上看,《如此照相》與“傷痕文學”都處於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所以在我看來它雖然是相聲,但真正的目的絕不是為博觀眾一笑。

可能這也正是姜昆與其他相聲演員的不同之處:從成名到如今四十年,姜昆對於時代的變化,總是那麼的敏銳。

《如此照相》不但讓姜昆瞬間成名,也讓他對相聲有了自己的理念,那就是緊跟時代步伐,對現實中一些不良現象和風氣,用較為誇張的表演方式予以諷刺,以產生所謂的教育意義。

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對一般觀眾它是一段相聲,而對姜昆則不是

1987年春晚,《虎口遐想》。此時姜昆表演風格已經成熟,僅就節奏的掌握上來說就與《如此照相》時有了天壤之別。

1988年春晚,《電梯奇遇》。從故事構成來說,就是《虎口遐想》的翻版。此時姜昆的表演,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後來被觀眾詬病的“觀眾沒笑,自己先笑了”。

四十餘年,姜昆大約一共演過的100多段相聲。和同齡的相聲演員相比,他的一個明顯特點,幾乎沒有一段是傳統或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改編的作品。

由此可見,姜昆是名副其實的“新相聲”的代表和力推者。

姜昆曾說自己的老師沒有教過他傳統相聲,這大概是在他的表演中沒有傳統相聲痕跡的主要原因。不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說,姜昆出名後,文藝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許多老藝人尚且健在,可以說他是有條件進行傳統相聲的學習的,他為什麼沒有去學呢?

個人認為,也許是和《如此照相》太過成功,令他感到這條路更加有前途有關吧。

說到傳統相聲,其實在以電視為舞臺的新相聲盛行的年代裡,在津京的一些小園子裡,還是有人在說傳統相聲的,只不過大多都是業餘愛好,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靠這個沒飯吃。

郭德綱說傳統段子為什麼能火?我認為一是因為他會得多,二是因為他的功夫深,三是因為他擁有的與眾不同的毅力。

郭德綱帶火了相聲,這是有目共睹毋容置疑的,當然更為嚴謹地說,郭德綱帶火的應該是傳統相聲。

傳統相聲能火,與它的厚重有關,這個厚重是一百多年以來,透過數位相聲前輩和大師錘鍊出來的。

除此之外,它更與一名相聲藝人是否有紮實的功夫有關。這就好比寫書法,有了好筆好墨好紙張,還需有能寫一筆好字的人一樣。

無論承不承認,喜歡姜昆相聲的觀眾近些年來一直在減少,這一點雖然說起來雖然有點殘酷,但卻是現實。

姜昆經常說自己是一名相聲演員,但縱觀他的歷程,在近十幾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精力並沒有在相聲上面,而是在舞臺之外比如仕途上面。

總有一種感覺,藝人與仕途似乎是不能兼而得之的。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每當我看到姜昆在臺上表演相聲的時候,就總會不由自主地齣戲。

再加上姜先生有那麼多愛好,比如收藏、寫字、著書立作,甚至還有足球,圍棋,有時恍惚覺得,姜先生早就不是他自謙所言的“相聲演員”了,他的重心也早已與相聲無關了。

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對一般觀眾它是一段相聲,而對姜昆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