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千字長文分析中外兩位“浪蕩女性”相似遭遇

跨越時代和國度的殊途同歸

——淺析艾瑪與潘金蓮悲劇原因的相似之處

艾瑪與潘金蓮同是中外文學史上有名的的悲劇女性,一個是令人惋惜的追愛人,一個卻是令後人嗤之以鼻的浪蕩者。這兩者都為愛情付出了生命,以悲劇收場,引發了讀者無盡的思考,雖然她們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都不同,但是兩者悲劇形成的原因卻大有相似之處。

艾瑪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筆下的一名勇敢的追愛者形象,在婚姻中不甘平庸,嚮往理式的愛情,對物質的渴求讓她不斷憧憬上流社會的生活,最終不惜揹負債務來尋求浪漫的婚外情生活;潘金蓮是中國作家施耐庵筆下為數不多的女性中最為出彩的一位,她對於美好婚姻的渴望讓自己一步步身陷囹圄,落得以頭顱祭亡夫的下場。這兩位女性有著非常相似的經歷,都是傳統意義上婚姻的背叛者,都沒有在追尋中得到真愛,都是以結束生命為代價。本文將從整個社會環境、周圍因素的影響以及個人因素三個方面來比較造成這兩出悲劇的原因的異同。

一、社會原因——倫理道德的深入人心

人物的命運往往與社會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社會倫理道德的條條框框有時甚至會成為難以掙脫的牢籠。

艾瑪所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前期,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女性的解放這一系列的新思想並不成熟,而艾瑪看了大量浪漫主義文學的愛情小說,對於書中所描寫的童話式愛情有著無窮的憧憬,渴望擁有一份純真的戀愛,就像小說中的主人公那樣迷幻而美好,所以她對上流社會的追逐從沒有停下,對愛情的期望也沒有停下。當時法國對於女性的要求是在家中做一位賢妻良母,相夫教子、謹守本分,這顯然與艾瑪那顆躁動的心不太符合,當她發現自己的丈夫與理想中相差甚遠時,她開始失望,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志趣相投的實習生萊昂、風流倜儻的鄉紳羅道爾夫,他們的接連出現都讓艾瑪心動不已。曾一度誤以為自己找到了愛情,想要為它奮不顧身的艾瑪顯然與當時的社會倫理是不符的,因為她所孜孜以求的美好愛情正是一段不為世俗所容的婚外戀,沒有人會願意為她發聲與正名,支援她勇於追愛的行徑,所以她的死並沒有引起當時的惋惜,而是臭名昭著和一群鄙夷之聲。

潘金蓮之死是封建倫理道德鉗制下的典型人物。姿容秀麗,按理說應當嫁一個如意郎君,郎才女貌更符合正常的規律,但是潘金蓮的一生是風浪顛簸的一生,從小就被賣為奴,還幾經轉手,與人為奴自然是要低人一等不說,還只能任由主人發配,所以在潘金蓮拒絕當張大戶的小妾之後,就被張大戶一氣之下不惜連送嫁妝的嫁給了“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的五大郎了。婚後的生活自然是不幸福的,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難以得到滿足,當丰神俊朗的小叔子武松出現時,她萌生了對愛情的嚮往,她也付出了實踐,但是在她用於表露心意的時候,得到的確實武松毫不留情的羞辱,後來的惡霸西門慶設計、威逼利誘讓金蓮一步步走向深淵。中國的封建社會對於女性的貞操尤為看中,夫死改嫁尚要受到譴責,何況是婚內出軌,所以即使沒有武松,潘金蓮的隕滅也是一件不足為奇的事情。

兩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依然是封建倫理道德佔據社會道德標準的核心,一切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都會被嚴厲批判,艾瑪與潘金蓮的婚外情註定是得不到現實的原諒的。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對女性桎梧頗多,但從寫作者的角度來說,福樓拜是以艾瑪的悲劇來抨擊浪漫主義的文學和封建倫理道德,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筆下的女性則完全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對於文中男性欺壓、控制女性持讚美態度,可見三綱五常對人心的侵害至深,所以不論作家寫作意圖如何,都能看到封建倫理道德在當時是佔據主導地位的。

二、外界原因——引人犯錯的強力磁石

(一)失敗的婚姻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艾瑪和潘金蓮甚至連愛情的階段都沒有經歷過,便直接進入了墳墓。兩者的另一半社會地位都不高,一個是鎮上的藥劑師,一個是賣炊餅的小商販;木訥、俗氣是他們共有的特點,當艾瑪想要和丈夫談論一點文學詩集,望著窗外美麗的月色,產生浪漫幻想並需要丈夫一同分享的時候,夏爾的反應卻是吃完飯直接進臥室往床上直挺挺一躺便開始打呼嚕了;當艾瑪後期默默下定決心要讓自己丈夫揚名立萬的時候,他卻因為自己醫術不精將病人給醫死了,磨滅掉了艾瑪的最後一絲希望。武大郎身高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簡單可笑,上身長下身則短;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金蓮與武大郎的相處模式就是一起做炊餅,丈夫出去賣炊餅,每天都是這樣迴圈往復。不僅如此,男方年齡都比妻子大很多,而女方呢?艾瑪從小在修道院裡讀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長得十分漂亮;潘金蓮雖然被賣為奴,但是面容嬌好,在大戶家中也吃穿不愁且學了不少手藝,無論如何也不該只得到這個歸宿。這兩對夫妻中的男方不管是從外貌還是內在無論如何都是與自己妻子不匹配的。

婚姻的失敗讓她們滋生了對愛情的嚮往,自身條件的優越給了她們追求愛情的機會和勇氣,理想與現實的不配對讓人不甘心,在這段婚姻中是痛苦難熬的,而另一個美好的人出現時,那便是一束光,照亮了墳墓中的她們,她們能做的就是緊緊抓住,好讓自己得到一種慰藉。同樣失敗的婚姻生活是造成她們悲劇的直接原因。

(二)外界的引誘

外界的誘惑就像是一根無形的鋼索,套著人往深淵裡拉扯。

艾瑪在面對羅道爾夫的引誘,其實是有過抗拒的,她內心在掙扎,覺得這並不是正確的選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但是羅道爾夫的步步引誘,抓住了艾瑪的心理,一步一步進行攻克,最終讓艾瑪最後的理智趨於崩潰瓦解,走上了婚外情的道路。在經歷羅道爾夫的背叛與拋棄後,艾瑪大病一場,猶如經歷一次重生,病好之後,艾瑪慢慢開始虔誠地信教,每天做著善事,雖然可能這不是她的本意,或許只是為了忘記令人難過的前塵往事,但是她的改變和渴望迴歸正常生活的想法確實實實在在的,可惜命運往往不會順著人的意願。當初的實習生萊昂的再次出現,燃燒起了她對愛情的再次渴望,已經去巴黎學習過的萊昂已經與之前的那個實習生完全不同了,他變得世俗又浪蕩,虛偽又絕情,對於艾瑪的感情不再是之前的小心翼翼,發自內心的喜歡,而更像是一種佔有和征服欲在作祟,對於艾瑪發起了猛烈地攻勢,艾瑪再次淪陷。艾瑪一生追求純愛,諷刺的是這兩場感情中的男性都沒有給她愛情。

潘金蓮在對小叔子武松表白心意失敗後並沒有想要再繼續尋求情人的決心,而是打算繼續過安分日子。文中寫道金蓮的竹竿掉下去砸中西門慶之後,雖然這西門慶外表風流倜儻、一表人才,但是也並沒有讓金蓮萌生愛意,而是關上窗戶說要繼續等待丈夫大郎的歸來,此處便可以看出金蓮並非有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對於兩武松和西門慶只是單純的為了滿足生理慾望,因為面對同樣出眾外表的西門慶金蓮並沒有心動,而對於武松的感情才是對於愛情的追求。在與西門慶的這段感情中,金蓮是非常被動的,不斷地被西門慶和王婆算計,一步一步落入圈套之中,走入絕境。王婆先是假意騙金蓮給自己做衣裳,在西門慶得到金蓮的時候又馬上跳出來說:我是讓你來做衣裳的,不是讓你來偷人的。還威脅她說要告訴武大郎,王婆和西門慶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金蓮便半推半成了這場陰謀的首推罪人,金蓮的死,王婆與西門慶也是間接的劊子手。

艾瑪與金蓮的悲劇與周圍人的引誘和設計有著極大的關係,羅道爾夫、萊昂以及高利貸者對於艾瑪的不斷誘惑,西門慶、王婆對潘金蓮的連環設計與威脅,設計者都非常善於抓住對方的心理,進行逐層攻破,讓艾瑪和金蓮一步一步陷入命運的死衚衕,成為悲劇的主角。

三、個人原因——心靈深處的搖擺動盪

(一)本我戰勝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艾瑪與潘金蓮都是本我意識戰勝了超我意識。

在書中有一段特地對羅道爾夫如何引誘艾瑪描寫的十分細緻:首先告訴艾瑪要拋棄所謂的義務,去追尋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拋棄社會上的陳規陋習,慢慢地將道德和艾瑪所熱愛的浪漫主義文學聯絡在一起,一步一步撤下艾瑪的心理防線;在說話的同時,羅道爾夫手上的動作也並沒有停下,握緊艾瑪的手,在她想要抽離的時候握得更緊,就這樣,艾瑪的理智土崩瓦解,陷入了羅道爾夫精心製造的浪漫漩渦中,從一開始的遲疑到後期的完全痴迷的狀態。從這裡可以看出,艾瑪雖然內心是嚮往愛情,但是並不是一股腦的不管不顧的型別,在她的心中,是有當時的普遍道德制約她的,但是來自她心靈深處對浪漫愛情的渴望最終成為了瓦解這些道德感的有力助手;對於上流奢侈生活追求的腳步從未停息,艾瑪的出身雖然不算高貴,但是作為一個富農的唯一的女兒,從小到大衣食無憂還接受了相當好的教育,雖然一直嚮往巴黎這樣的都市生活,卻一直都還本本分分打理著家,只是喜歡幻想,並沒有過多的想要去實踐,直到有一天她參加了侯爵的晚會,上流社會的生活變成了可以觸控的實際物件,艾瑪內心的慾望徹底爆發,不惜利用自己丈夫的名譽信用來貸款消費也要過上奢靡的生活。

西門慶在引誘潘金蓮的時候與王婆先設計騙她來王婆家做衣裳,又和西門慶同桌吃酒,緊接著王婆以出門買酒為由留下了孤男寡女兩人共處一室,接下來便是西門慶假意撿筷子等一系列設計性接觸,慢慢靠近潘金蓮,對她進行一步步的攻佔。在這一整個的設計環節中,一開始王婆利用潘金蓮的善良來騙她,引她入陷阱,這是她可能沒想到的,沒有意識到這對她來說可能是個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並沒有防備和拒絕,直接答應了王婆的請求,但是當西門慶對她動手動腳的時候,她明明已經明瞭西門慶的意圖,若是一直只管嚴詞拒絕而不是半推半就的話,最後的結果也一定會有所不同,她也許就不會走進命運的死衚衕。

可見艾瑪和金蓮在面對旁人的引誘與設計時,她們並不是毫無拒絕的能力,相反,她們都是有一定選擇權的,不過是內心的渴望成為了她們猶豫的源頭,道德的包袱沒能壓制住慾望,以致於有些稀裡糊塗地便成為了一個“罪人”。

(二)人性的弱點

貪婪是人性最大的弱點,過度貪婪對於一個人來說有著毀滅性的傷害。對於艾瑪和潘金蓮來說,最大的貪婪就是對於情慾和物質的過度追求。

艾瑪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對於小說中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生活以及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有著無限的憧憬,結婚前,夏爾醫好了父親的病,艾瑪覺得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所以還沒有更進一步瞭解的情況下,就在懵懂中與夏爾結婚,婚後才發現,原來夏爾是一個百無聊賴的庸俗之人,這並非她想象中的浪漫愛情,她對愛情的貪婪讓她在羅道爾夫丟擲“愛情橄欖枝”的時候選擇抓住了它,不僅如此,在失去了這一段後,還在繼續尋找並接納著下一段虛幻的浪漫愛情。在結婚伊始,艾瑪勤儉持家,對於家務,她總能花少量的錢財讓家變得溫馨又體面,對於新物什的採購也會考慮丈夫的意見和感受,並不是一個隨意花錢的人,但是在見識過侯爵家的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不論是對於奢侈品的購買還是後期用作與情人幽會,都肆意的貸款消費著,導致最終債務纏身,不得已服下砒霜。

潘金蓮不願為妾,便被張大戶嫁給了武大郎為妻,雖說會感嘆命運不公,但已為人妻的潘金蓮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勤儉持家,每天幫丈夫做炊餅,等待丈夫歸家,日子雖然並不算美滿,但是至少平靜。武松的出現打破了著原有的平靜,當潘金蓮看到武松時便覺得武松就是最適合她的人,於是她不再是從前那個對生活沒有太大期待的人,而是很認真的對待武松,希望能和他有一個結果,表白遭拒後,金蓮對於愛情的渴求就暫告一段落了,直到外表英俊且多財的西門慶的出現,她心中的愛情之火便再度燃燒且一發不可收拾。

一出悲劇的產生,人物自身的原因必不可少,究其根本,便是艾瑪與潘金蓮自身無盡的貪婪,不安於現實平淡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熱愛的東西本沒有錯,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懂得適可而止才是上策。面對羅道爾夫的拋棄和武松的拒絕,如果艾瑪和金蓮能夠不再越陷越深,願意迴歸原本平淡生活的話,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四、總結——個人命運的悲劇亦是時代的悲劇

諸多原因造成了艾瑪與潘金蓮的悲劇,這不僅僅是她們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那個被封建倫理制度所佔據的時代的悲劇。兩位女性在面對自己所向往的愛情時是勇敢的,但選擇追尋的過程和方式是無奈且荒謬的,所謂悲劇便是把最美好的東西活生生地毀滅給人看,艾瑪是這樣,潘金蓮亦是如此。兩位女性的悲慘結局都是對於封建倫理道德和個人貪慾的無情揭露與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