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補品、補湯≠特醫食品

傳統補充營養,病人家屬喜歡滋補的雞湯、參湯。這種補充營養的方法並不科學,常常會產生副作用,對於住院病人來說,與病魔作鬥爭是一件體力活,沒有足夠的營養支援,體內的免疫修復系統可能會抵抗不了病毒。

家屬準備的鴿子湯、雞湯、排骨湯、海參等這些補品,它們真的有營養嗎?的確,身體虛弱的患者喝點湯湯水水能夠增加食慾,補充部分營養,但離身體需要的目標量還差得很遠,尤其是病情較重等需要流質飲食的患者,不能及時補充營養就會引起營養不良,導致併發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為防止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患者就需要及時補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它不同於普通食品、藥品和保健品,它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食品,必須在醫生或者營養醫師指導下,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而且這種食品需要根據不同的病人使用不同的配方,具有個體化特性。

因此,對患者及時、科學以及無副作用地提供營養極為重要。平常,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援通常採用靜脈注射的形式進行,透過將由食物製成的營養素直接灌進胃腸中的所謂“腸內營養”,由於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正越來越受到醫生和營養師的追捧。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如果患者完全無法正常進食,就需要全天使用特醫食品,以起到營養支援的作用。特醫食品的應用是臨床營養學科開展工作、服務於臨床病人的的重要手段,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運用不同型別特醫食品調整搭配營養比例和密度,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促進疾病恢復。

特醫食品可以延長晚期腫瘤患者生存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石漢平曾說:“我國腫瘤患者五年存活率不到歐美國家的一半,處於“高發病,低生存,重治療,輕支援’的現狀。其中,營養不良是腫瘤患者嚴重的威脅。”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石漢平眼中的“輕支援”指向了特醫食品在臨床應中用的嚴重不足,他表示,因為特醫食品應用不足,57%的腫瘤患者存在中度、重度營養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沒有得到營養支援。

有臨床驗證,特醫食品三大作是用降低併發症和死亡率10%—15%,縮短住院時間5—7天,減少住院費用4000美元。尤其對腫瘤患者,規律性應用特醫食品後,可增強患者對手術及放化療的耐受力,減少並存疾病與併發症;節省20%的醫療費用,明顯縮短住院時間,尤其是延長晚期腫瘤患者生存期。

供vs給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很多人還記得2015年11月29日的央視《焦點訪談》, 這期名為“供給側改革:滿足旺盛需求”的節目,就以涉及到了特醫食品。在採訪中,杜方嶺也向記者提到這種“供與給”的矛盾:一方面我國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老齡患者等特殊人群數量佔世界總數的比例非常高,對特醫食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消費560億- -640億美元 ,市場年增速6%以上。但中國特醫食品產業尚處萌芽階段,產值6億,佔全球產值的1%。

困擾我國特醫食品發展的關鍵因素有哪些?石漢平醫生提到:“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將營養療法作為治癒慢性疾病的最終解決方案,我國應儘快推動各方達成共識並出臺措施,將營養治療視為與手術、放療、化療及其他治療一樣成為患者的基礎治療方法。”

為何說特醫食品是慢性病的“剋星”?

長期以來,特醫食品一直尷尬地徘徊在藥品和保健品之間。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就坦言,此類食品不是藥品,不能替代藥物的治療作對企業推廣也避之唯恐不及。”杜方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臨床醫生傾向於藥物、 手術治療,受此影響 ,患者多選擇藥物治療;同時大多數醫院對營養不良臨床診斷不足、缺乏檢測方法。”

近兩年隨著我國相關部門將繼續進行制修訂配套產品標準,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系列標準相信,在國家的高度視重、標準法規的逐步完善、行業的共同努力下,特醫食品會釋放出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