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本文乃作者圖圖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十分得體的服裝搭配能夠創造出一種新的時尚潮流

旗袍加披肩是1930至1940年代的時裝。舊上海裘皮業採用的面料較多,有貂皮、狐皮、鼠皮(產於東北的鼬鼠,俗稱灰鼠,此外還有銀鼠)、羊皮、兔皮、黃狼皮、猞猁皮、獺皮犴皮等等。皮貨的來源,分西口(陝、甘)和北口(東北及當時的熱河察哈爾和冀北)。

國內皮貨商多集中於河南路一帶,洋商則在南京路、淮海路一帶為外僑服務。 因為裘皮幾乎是專供富貴階層的,且為時令商品,經營時間僅有冬季3個月。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民國旗袍劇照

進人1980年代,裘皮業重振雄風,起初是皮獵裝,後來是皮茄克、皮裙。到了1990年代皮茄克依然盛行,皮大衣、皮風衣勢頭勁猛,皮裙依然存在,但似乎正在消沉。1980年代尚有用豬皮的, 1990年代卻成為羊皮的天下。羊皮服裝成為冬天普通的服裝,不再是顯示尊貴和氣派的珍品,商店經營羊皮服裝的時間也已從冬令三個月變成一年四季。貂皮之類的裘皮珍品,也不時露面,但僅限於少數人士享用。

舊上海鞋業已有相當發展。1941 年僅廣西路浙江路小花園一帶,就有專營女鞋的大小鞋店家。

“文革”

中,鞋的款式、花色十分單調。進入1980年代,上海的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是款式多、變化快。就以鞋跟來說,從平跟、中跟、高跟、坡跟發展到調羹跟,酒杯跟、矮跟、插跟。菱角跟等,花樣繁多。二是花色全,草綠、雪青、灰色、銀色、藍色、豆綠、奶白、奶黃、橘黃、粉紅、鮮紅、洋紅、金色、銀色應有盡有,真是五彩紛呈。三是面料變化大,在新工藝處理和新材料運用的條件下,鞋子面料也顯得豐富多彩。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上海浦東老照片

鞋業

1980年代的皮鞋、旅遊鞋、運動鞋競相輝映,國際名牌紛紛進人上海市場,成為消費者追逐的熱點。1990 年代上海鞋業市場更是爭芳鬥豔,款式、花色都有新的發展。

受返樸歸真潮流的影響,西班牙式便鞋的草編鞋底、帆布或麻布鞋面源於荷蘭木鞋的木製鞋底;極為復古的高臺麵包鞋,以及帶有樸拙情調、手工特色的鞋子等也紛紛登臺。休閒鞋是這個時代的崇尚,人們穿鞋的愛好正從單純追求名牌,向講求結構新穎轉化。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此外,大衣、圍巾、皮鞋、絨線等的傳人,對服裝變化也發生著影響。我國過去沒有大衣,只有斗篷(披風)。西俗東漸後,女式長短大衣開始流行,不僅冬天,即便春秋季節也可穿著,斗篷被慢慢淘汰,似乎變為嬰兒的專用品了。除了服裝之外,近代上海婦女所用的首飾,也很有特色。一些時髦的婦女,頸間多掛有項鍊,項墜被製作成為心形小匣,內貯玉照,耳際則懸掛著耳環、耳墜,由於在當時不尚穿耳,耳環多采用活動夾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套著手鐲或手錶,胸前則佩有別針。外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製作精美的絹傘。

傳統服飾鴉片戰爭之前,上海服裝與內地樣,儲存著傳統的形式,一直到清末民初都一直以傳統的服裝為主。所謂傳統服裝,是指中國傳統社會固有的服裝樣式。但由於時代的不同,傳統服裝的款式也各不一樣。據明人範濂

《雲間據目抄》

卷二記載,明代松江府的服飾亦有一方色彩,且因

“嘉隆以來,豪門貴室,導奢導淫,博帶儒冠,長奸長傲,日有奇聞迭出,歲多新事百端,牧豎村翁,競為碩鼠,田姑野媼,悉戀妖狐,倫教蕩然,綱常已矣”

。由此可見,由於有錢人的倡導,此地風俗已一改淳樸之風而崇尚華麗,尤其在服裝方面表現得十分充分。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雲間據目抄》節選

明代中葉之前人們常戴橋樑絨線巾,有錢的縉紳則戴忠靖巾,之後人們覺得煩瑣,改為高士巾、素方巾,後又變為唐巾、晉巾、漢巾、褊巾,以後索性用起了

“不唐不晉之巾”

,兩邊插著玉屏花一對。年輕人則用犀玉奇簪貫發,更顯瀟灑自如。此外,還有巾。盈紗巾、馬尾羅巾。高淳羅巾。

服裝文化

上海服裝文化史童生則用方包巾,用兩飄帶束頂。有的巾帽流行一時,不久就銷聲匿跡了。如富人們崇尚的羅帽、絲帽,人稱絲羅,因價格昂貴,流行一段時間後就沒了聲息。還有一種用頭髮織成板狀後而做成六板帽,因形狀甚大,戴上後行走不便,流行三四年亦止。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老上海旗袍

明代初期上海沒有鞋店,鞋子式樣大多模仿南京轎伕的式樣。萬曆以後,開始有了男性製鞋匠,出現了製作精美的鞋子,陳列於店鋪之中,任人挑選。鞋子的穿著無階級差別,大戶人家的奴僕亦可穿著所謂的三禳(鑲)官履,而士大夫同樣喜歡穿著奴僕的鞋子式樣。冬天穿著蒲鞋,亦是一大風俗。當時有一種以黃草編織成的宕口蒲鞋,甚為精美,有錢的公子、少爺爭相以重金購買。因這種鞋子是宜興姓史的人所獨創,又稱為史大蒲鞋。

以往上海人的襪子只有一種氈襪,而無暑襪,只是到了明萬曆年以後,才有了用尤墩布做的暑襪。這種暑襪極輕美,引來不少遠道而來的買家。

對服裝的影響,上海服飾文化

老上海灘

正由於深受歡迎,在松江開設了眾多賣此襪的店鋪,據說有百餘家之多。後來又有絨襪、旱羊絨襪等。且多薄軟華麗,形成一派多姿多彩的襪子世界。

明代上海的服裝也很有時代特點,男子的衣服,老小皆不同。老者上衣長,下服短,而兒童的卻是上衣短,下服長大之後,上衣慢慢變長,下服逐漸變短。明初時的衣服式樣,即為皂隸所穿冬暖夏涼的服裝,後改為陽明衣、十八學士衣、二十四氣衣。這些服裝的變化,說明衣服的變遷與時代和審美的變化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皂隸為下層辦事人員,為行走、幹事的方便,其服裝大都貼身利落。明初之時,因為剛從長期戰爭中出來,服裝式樣多與戰爭相關,人們喜歡短衫長褲,故以皂隸服裝為標準,製作日常服裝的樣式,這是不足為怪的。隨著生活的安定,經濟的繁榮,人們開始以“袍“作為一種主要的服裝樣式。

參考資料《上海服裝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