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水餃、麵條和饅頭都是北方最常見的麵食,尤其餃子,對北方人來說具有很特別的意義。北方人在兩個節日是必須吃餃子的,冬至和大年三十。過年吃餃子大家都知道,可是冬至為什麼也要吃餃子呢?

原來,這個習俗包含著我們華夏先民說不盡的苦難和心酸。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剝樹皮

華夏民族起源於中原地區,就是現在的黃淮平原和關中平原。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在這裡種植五穀,飼養六畜,植桑養蠶。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小麥

中原是我們祖先最早開拓的地區,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按說先民的生活應該是豐衣足食,高枕無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從上古炎黃戰蚩尤開始,中原就是兵家必爭、群雄逐鹿之地。商滅夏、周伐商、圍魏救趙、圍魏救韓、長平之戰、長勺之戰、桂陵之戰、邯鄲之戰,就連遠在荊襄的楚莊王,也要帶領兵甲北上鄭州,飲馬黃河,問鼎中原。英雄豪傑,誰曾放過中原?

古時黃河三年一決口,五年一改道,是淹。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是旱。而旱極則蝗。水旱蝗災,誰曾放過中原?

尤其改朝換代,中原受害更甚,最恐怖的當屬西晉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和北宋的靖康之難。正是因為一場場災難,讓安身中原的華夏先民不得不一次次扶老攜幼,遠播他鄉,代代遷徙,才成就了華夏族遍佈神州大地的龐大基業。

中原本膏腴,卻因兵連禍結,經常流民遍地,餓殍遍野。上述原因之外,就是古人刀耕火種,糧食產量極低,再加上官府征斂,嘗所剩無幾。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傳統糧食作物

古人種植的五穀有麻、黍、稷、麥、菽,就是小麥、高粱和豆類。以前北方是不產大米的。高粱和豆類產量高一點,但都是粗糧,做出的饅頭粗糙難嚥,只有小麥磨出的面兒雪白雪白,軟糯可口,可是產量一直很低,供不應求。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麵粉

我們的祖先,雖然長年種植五穀,為了節約糧食往往只能把細糧儘量給病人和孩子吃,健康的成年人偶爾吃頓白麵饃饃就很奢侈了。

中原是傳統農耕區,養牛是為了犁地種田,豐年的時候人吃飽飯了,條件好的家庭還可以養頭豬,古時候豬也長的慢,可能要幾年才能養大。所以以前肉類尤其短缺,平常人家平時是不可能吃得到的。

人活著吃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穿衣了,古人除去害怕“食不果腹”,還創造了“衣不蔽體”這個詞,並且經常使用。其實平時衣不蔽體並不可怕,因為古人的基本需求是活下去,穿好看的衣服那是達官貴人才敢想的,平常人只要能夠遮羞就行。可是沒衣服的人冬天就難過了,北方的冬天很冷,因為全球氣候在變暖,古時候會更冷。到了天氣冷的時候,穿衣就不僅是為遮羞,更為禦寒、為保命。

我們現在有空調暖氣鴨絨襖,可是古時候呢,古人更害怕過冬天,因為古人在冬天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還能不能吃到來年的新麥子,就是看冬天能不能挺過去。所以他們期盼過“年”,因為“年”是個坎,年過了,春天就來到了,不要再受凍了,多值得慶祝呀!

然而,“冬至大如年”!

冬至這一天,太陽偏離北方最遠,天最短,夜最長,寒氣最重。從這天開始,日子是掰著指頭過的,叫“數九寒天”。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嚴寒,對古人來說就是九九八十一難,每一天都是煎熬,都是磨難。

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在外的遊子會盡可能回家,為的是與家人一起抵抗即將到來的冰寒,共度艱難,不至於客死異鄉。

而冬至這一天,斷然是不可以挨餓受凍的,因為冬至是渡劫八十一難的頭一天,必須有個好的開始,如果第一天就挨餓受凍了,以後還怎麼活?

而古人尤其害怕凍掉耳朵,因為腳凍了別人看不到,而且皮肉凍裂凍腫了一般都能復原。但是耳朵上都是軟骨,露在外面又特別容易招寒,要是耳朵凍掉了多難看,多丟人。

冬至的餃子,飽含華夏先民的苦難心酸

北方餃子

所以古人會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提前準備,主婦把缸底層層包裹的,平時牙縫裡省下來的麥子拿出來一些,用石磨一遍遍碾壓,直到變成白白的麵粉。男人早早從集市上買斤把豬肉,和田間地頭拔出來的青菜一起剁成餡料。全家人一起動手,和麵、擀皮,然後把肉餡包在麵皮裡捏成耳朵的形狀,下到沸水鍋裡煮熟。

據說,冬至吃過餃子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

在以往糠菜半年糧的年代,餃子應該算是最為隆重的美食了,所以人們一年也只捨得吃兩次。煮熟的餃子要先敬列祖,再呈父母,最後舉家團坐,共享人間美味。

當然,現在的生活好了,我們可以衣食無憂,把餃子吃到膩。

可是冬至的餃子還是要吃的,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時,勿忘前輩們的艱辛。

謹以此文,獻給剛剛過去的冬至,和苦難深重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