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陝西的大巴山是茶葉生產之鄉,早在漢朝時期,就屬於我國的七大茶區之一。《新唐書·地理志》載:貢茶有“山南道,劍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就是指陝西的巴山地區,可見陝南茶葉作為宮廷飲料的歷史已很悠久了。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一、陝南產好茶

陝西茶葉的總稱叫“陝青”,其成品經過殺青、蘊華、顯美、焙香、精化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用火炒乾的叫“炒青”,用火烘乾的叫“烘青”。品種很多,最有名氣的有“紫陽毛尖”,“秦巴霧毫”,“午子仙毫”、“漢水銀梭”等數種。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紫陽毛尖

紫陽毛尖產於陝西紫陽縣,是馳譽省內外的名茶。“紫陽毛尖”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經加工出來的茶葉條形緊結勻稱,外形碧綠油潤,捧在手上細瞧,茸茸的白毛清晰可見,沖泡的茶葉清澈鮮豔,清香的氣味沁人肺腑,小口啜飲,則感到清淡之中有一種甘美之味,《紫陽縣誌》稱這種毛尖茶為“驪龍之珠”實不過譽。據化驗,紫陽縣產的茶含硒量比皖、浙、閩等地的高6至32倍,長期飲用,有防癌和預防血管硬化作用。此茶與西湖龍井並列為全國名茶。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秦巴霧毫

秦巴霧毫產於陝西鎮巴縣,這種茶早在西漢初年就作為貢品敬獻給皇帝。1984年12月,安徽農學院茶葉系陳椽教授到鎮巴考察,給取了個頗富詩意的名字,叫做“秦巴霧毫”,秦巴,指陝西鎮巴,霧,指雲霧瀰漫的自然環境;毫,指嫩葉周圍白茸茸的毫毛,代表茶葉之質。此茶湯色鮮美,氣味芳香,在省內外頗負盛名。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午子仙毫

午子仙毫產於陝西西鄉縣高聳入雲、霧靄朦朦的午子山上,這裡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生產的茶葉條形緊細勻整,甘冽可口,經久耐泡,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而名噪京師。1985年5月被評為省級優質名茶,1986年6月初,在福州評比會上被評為全國名茶。《中國茶葉》雜誌曾向國內外介紹了這一名茶。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漢水銀梭

漢水銀梭產於陝西南鄭縣的畢壩地區。此處位於巴山腹地,山中到處茂林修竹,地氣潮溼,生產的茶葉條細柔嫩,味甘芳香,質厚耐泡,據說在清代就已聞名遐邇,當地縣官為了巴結皇帝,曾以貢品進奉給皇室。近幾年,因採製精細,泡出的茶色綠水青,香味濃郁,人們爭相購買,市場上常供不應求。

其他茶品

此外,白河縣的茅坪茶,平利縣的三里埡青茶,商南縣的毛尖茶等,都因芳香濃郁,回味甘甜,經久耐泡,在省內外較有名氣。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二、陝南特色茶俗

飲茶是陝南山民生活的重要內容。陝南地區的茶俗極具陝南地方特色。在陝南,有客來訪,無茶不成敬意。茶諺說:“待客茶為先”,“來客無煙茶,算個啥人家”。表示歉意的習慣用語是“連水(茶水)也沒喝一口,真怠慢了您”。即使夜半造訪,也要先敬茶而後敘談。陌生人路過,進門討茶喝,主人熱情接待,立即燒水煮茶,討要茶水錢是會遭到左鄰右舍恥笑的。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客來敬茶

陝西人愛飲茶,待客也以茶為先,“客來敬茶”是習以為常的禮節。客人坐定,主人先捧給一杯熱茶,表示歡迎,然後主人才陪客人坐下敘話,開始談論正事。陝南人也有用茶葉作禮品饋贈親友的習俗,每逢四時八節,或走親訪友、或送別貴客,常以贈送茶葉表示敬重之心。在巴山地區,女婿看望丈人,上好的禮品莫過於二斤茶葉,若質好味佳,丈人喜出望外,還邀來左鄰右舍到家一起品嚐,共享其樂。陝南高檔茶從古到今都是首選送禮佳品。古有明代詩人王九思的《金州周守惠茶賦謝》為證,今人無論送友、答謝、論婚或是開會、經貿洽談送紀念品,無論是三色禮和四色禮,一般都有高檔紫陽茶、平利茶、西鄉茶、漢中茶,簡直到了無茶不成禮的地步。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茶壺會

關中人和陝南人都有飲茶的嗜好,且喜清早飲茶,各地習俗不同,飲茶方法各異。關中農家,不論冬夏,天亮起床,頭一件事就是沏一壺茶,空著肚子喝,而且不在家中獨飲,喜歡三五成群,手持小茶壺,或站在屋前,或蹲在樹下,邊綴飲邊談論,俗稱“茶壺會”。品足飲夠之後,再各自操持其營生。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茶館文化

許多人不僅在家裡飲茶,還喜歡到茶館去飲茶,陝西茶館源遠流長,早在唐代長安就出現了專賣茶水的茶肆。陝南人歷來有在茶館調解民事糾紛的習俗,爭執的雙方邀請明白事理、德高望重的人作調解人,共同進入茶館,一邊飲茶,一邊述說事實經過,並講清各自的道理,由調解人評理,調解人作出仲裁後,茶錢全由輸理的一方支付,這叫“吃講茶”。在舊社會里,人們認為“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有了糾紛不願到法院告狀,請人到茶館調解者甚多。今天的人民法院秉公執法,但有些人怕起訴麻煩,仍有願到茶館去調解糾紛的。

陝南茶館對茶客服務周到熱情,泡一杯茶坐上一天,只要不換茶葉便不加錢,茶館老闆絕不會白眼相加或下逐客令的。需要添水時,只要把茶蓋揭開,茶倌便馬上過來摻水。夏天走熱了,茶館還遞過熱毛巾讓茶客擦汗,許多人認為在茶館坐得舒服,喝得痛快,花幾角錢值得。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三、豐富多彩的“茶食”

陝南人特別重視早茶和飯後茶。“早茶一杯,精神百倍”,“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飯後茶消食,酒後茶解醉”,“除口臭,助消化,喝上幾口紫陽茶”。從這些茶諺中便可知道陝南人對茶葉養生保健作用的重視了。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灌灌茶

罐罐茶在陝西省略陽縣西部特別流行。所謂“罐罐茶”,就是煮茶不用壺、鍋,專用陶瓷罐在火塘邊煨制,這種茶唯陝南獨有。罐子分三個規格,大號高15釐米、直徑11釐米(口徑);二號高13釐米、直徑10釐米;三號高7。5釐米、直徑5。5釐米。由於各地群眾經濟條件和生活習慣各異,罐罐茶的用料、做法和風味也各不相同。罐罐茶的特點是把飲茶和飲食禮儀結合於一體。罐罐茶又分油茶、麵茶、清茶三種,其熬製方法和用途亦不同。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罐罐麵茶是較普遍的一種,以茶葉和玉米麵(粉)為主體,配以臘肉丁、花生仕、核桃仕、豆腐、雞蛋、麻花為“輔料”(其中臘肉丁、花生仁、核桃仁、雞蛋應提前在鐵鍋內炒熟);並加蔥、姜、茴香、花椒、藿得、鹽等“調料”。除主食玉米麵外;“輔料”和“調料”根據家庭情況可多可少,用三種“輔料”即為三層樓,以此類推,有“五層樓”、“六層樓”之說。熬製麵茶,是在三號罐內加冷水至半罐,另加蔥、姜、茴香、藿香、花椒等,置火爐邊煮沸,後將玉米麵用冷水調成糊狀倒入其中,加鹽少許,不斷攪拌煮熟,稀稠以用竹筷沾起成線為準。與此同時,用二號罐加冷水熬茶葉,用茶多少按家庭人口決定,茶葉水煮開時將適量茶汁倒入大號罐內與玉米麵糊一起攪拌,後倒入小碗內即可食用。這樣調製的罐罐麵茶,清香味正,略帶苦味,油而不膩。茶葉一般用粗老茶,耐熬、口勁大。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罐罐油茶是用三號罐倒入適量青油,煎熬,略見油煙,移出火爐,待涼片刻,再加入適量細茶葉,不停翻炒,然後注入容量三分之二的溫水煮沸,再倒入小杯品飲。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罐罐清茶是用大號或二號罐加入適量粗茶和水,在火爐上煮沸,後倒入杯中飲用。

三種罐罐茶各有不同用途,如款待長者、尊貴賓客需用罐罐油茶,茶湯金黃,油花閃爍,茶香和油香渾為一體,倍覺清香、味濃;罐罐麵茶,通常作為早茶,再配烤黃的饃片,一邊食麵茶,一邊吃饃片,是最常見的吃法;罐罐清茶,是家庭晚輩孝敬家中老人和兄長的一種早茶,是我國尊老敬長美德的具體表現。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糊油茶

糊油茶是山區人普遍愛喝的一種。其製作方法是把茶葉裝進陶瓷罐內,(罐高約七寸,直徑三寸,兩端小,肚子大),煨在火上,加進各種調味品,再把炒熟的白麵或包穀面攪成糊狀倒進去,燒開後倒在碗裡,加上炒花生仁,炒核桃仁及乾脆酥香的油炸饊子或油酥乾果,這種茶經濟簡便,香味濃郁,有和胃利腸之功。

油炒茶

油炒茶是寧強、略陽及南鄭部分山區人愛喝的一種。這種茶的罐罐只有鵝蛋大小,喝茶用盅子,每次只能喝一兩盅,不能多喝,其製作方法是先把罐罐煨在火中,燒至發紅時投進豬油或菜籽油,待油燒沸冒出白煙,再投進適量茶葉,用筷子不停地翻炒,有茶香味時,即倒進清水,加食鹽或白糖燒沸即可。這種茶消暑解渴,養胃生津,提神解乏,每人只要早上喝兩盅,上山耕耘,一天內不覺乾渴。

陝南的這些“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蒸油茶

蒸油茶多為春冬季節飲用。製法是先將豬板油切成石榴大小的粒狀,同桂圓肉、枸杞、大棗、核桃仁、冰糖等一起裝在盆裡,放在籠裡蒸至板油融化為止。吃時每次舀一、二調羹,倒入小罐內,加進適量茶水,置火中煨沸即可。這種“蒸油茶”香甜味醇,滋陰補陽,益脾潤肺,但花錢太多,過去窮苦百姓飲不起,如今在山區人逐漸富了,許多人家也喝上了“蒸油茶”。

居住在巴山幾個縣的農民,嗜茶成癖,無論男女,一年四季常飲,當地有“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買不到茶葉,有的還以板栗葉、桑樹葉代茶衝飲。有的人不僅酷愛喝茶,而且還喜歡喝釅茶。抓大把茶葉,置火上熬煮,其色濃若紫湯,其味澀似木瓜,苦似中藥,唯此方合口味,也唯此才能過癮。有的農民清晨上坡耕作,揹簍裡裝上茶缸、茶杯、茶葉,到了地頭,支起三塊石頭,舀一缸溪水,置茶葉於其中,一面煮茶,一面鋤地,茶煮好,每人喝一兩杯,再繼續耕作,顯得格外精神。

當然,飲茶也不宜過多,且應注意時間。“早酒晚茶黎明色,勸君一生使不得。”這便是陝南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告誡。陝南人,並不是只把飲茶看作人的生理需求,他們也會利用飲茶聯絡感情、陶冶性情。彼此有了芥蒂,壺茶共飲,邊品邊談,話明氣散。單位同仁,開茶話會,溝通感情,達成共識。宴席上不勝酒力,便可以茶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