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式家長”頻出?父母必須給子女買房?這種封建觀念該歇歇了

近日,一篇公眾號文章《父母該不該幫兒子買房?》刷爆了朋友圈,又讓“為子女買房”這個話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母親在拒絕了兒子請自己幫忙買房的暗示和請求,25歲有女朋友和固定工作的兒子憤憤不平摔門而去後,母親的自白。在這篇文章的評論區,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與意見,其中最多的,是認為父母應該幫兒子買房:“年輕人太累了,為人父母就要幫忙承擔責任”、“既然生下來就要負責”、“如果都給孩子買不起一套房子這一輩子就白辛苦了”等等。

“中國式家長”頻出?父母必須給子女買房?這種封建觀念該歇歇了

在中國,幫子女買房儼然成了家長“理應”做的事,似乎已經變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其實這不難理解,中國人以勤勞著稱,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在各個崗位勤勤懇懇工作的勞動人民。而這個勤勞的勢頭逐漸從工作滲透到了生活,以至於形成了“作為父母如果沒有為子女掙到足夠的錢(“錢”這個概念後來演變為房子),那他們作為父母是不合格的”這樣一種理念。於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父母們都以為子女掙到一套房子為奮鬥目標,或者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但是,這個“規定”一定是正確的嗎?這個“理念”確實是合乎情理的嗎?

“中國式家長”頻出?父母必須給子女買房?這種封建觀念該歇歇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要全面地、辯證地看問題。首先,人各有特點各不相同,家庭也一樣。中國有14億人口,約有4億家庭,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經濟條件、子女意願等等都大不相同,有父母願意買的,也有孩子不讓買的,當然還有買不起的。所以“父母該不該給子女買房”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沒有條件何來答案?所有的問題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脫離實際只談“該不該買房”是永遠沒有定論的。

其次,父母幫子女買房子,並不是責任與義務,而是一種習慣,一種中國式家長的習慣,是潛移默化地紮根在眾多父母心中的一個對自己的要求。向上看,它沒有法律保障,沒有強制執行力;向下看,它達不到道德的層面,你能因為一對父母不給孩子買房子就說他們不道德嗎?顯然不能。所以這個“規定”和“理念”從根本上說是站不住腳的。

“中國式家長”頻出?父母必須給子女買房?這種封建觀念該歇歇了

“中國式家長”現在似乎已經成了溺愛的代名詞,從孩子降生到自己去世,一切的一切都在為孩子奔波、操勞。不可否認,父母應該對孩子負責,但是這種責任到底應該“負”在什麼地方?是買房嗎?是自己還可以在有生之年為兒女做什麼嗎?不是。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時的照顧與保護,是在孩子三觀沒有成型時的指導與教誨,是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完備的生活技能,而非單單為孩子創造物質財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神財富有時候比單純的物質財富要有用的多。畢竟,漫漫人生路要兒女自己來走,而精神財富可以陪伴他們的一生。

回到開頭的文章中,拋開網友的評論,文中的兒子也問題。在25歲的年紀有固定工作又有女朋友的情況下,不是想著如何努力奮鬥為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打拼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而是轉頭向著已經養育他25年的母親要房子,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獨立能力的成年人,他要做的不是回頭啃老,是靠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掙得尊嚴、尊重和生活資本。

“父母該不該給子女買房”這一熱點的出現,折射出當代部分中國家長們對自身責任的誤解與扭曲,且過分強調了物質財富對子女的重要性,模糊了自己真正應盡的責任。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心理和實踐教育是否成功才是真正衡量一個家長是否合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