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祠堂高聳鬱雲煙,松柏蒼蒼不知年。在安徽績溪,肅穆宏偉的宗祠曾經是一村一族最顯眼氣派的大型建築,是績溪各姓各族歷代祖先魂魄的棲息之地,也是宗族祭祀紀念列祖列宗的肅穆場所,是家族血統維繫的符號,是古徽州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徽派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當今我們瞭解徽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據清代嘉慶《績溪縣誌》記載,當時績溪有100餘個村莊,38個姓裡共有祠堂189餘座,其中僅汪姓宗祠就有40多座。

然而歲月更替,風雨滄桑,由於天災人禍和年久失修,績溪現存古祠堂已屈指可數,尤其是汪氏宗祠更是難以尋覓。而位於績溪縣長安鎮坦頭村的汪氏宗祠算是幸運的一座。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坦頭村,也稱坦川,因為形狀像鳳凰,又叫鳳凰村,現有人口2500餘人。位於績溪縣城東北方向的長安鎮,離一代文豪胡適出生地上莊鎮僅十多分鐘車程。

坦頭建村歷史悠久,史籍記載始建於唐末或更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歷史上的坦頭村文風興盛,具有豐厚的徽文化底蘊,北宋嘉右元年(1052年),汪民汲公在村北創辦的“雲莊書院”,是績溪縣內最早的書院之一,書堂培養了許多人才,僅進士就有八位之多,可謂“村小士多,人文薈萃”。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績溪縣在傳統上習慣以徽嶺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徽嶺之東南稱嶺南,徽嶺之西北稱嶺北。元代績溪區劃分為十五個都,二至八都在嶺北,九至十五及一都在嶺南。坦頭村,舊屬績溪六都。

坦頭汪氏宗祠

如今,在績溪嶺南各村鎮裡尚存有大大小小祠堂二十多座,而徽嶺以北區域內僅存一座祠堂,這就是嶺北六都坦頭村的汪氏宗祠。

坦頭汪氏宗祠,又稱世承祠和後汪祠。據《坦川越國汪氏族譜》記載,世承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歷明清幾代人分三次建成,先有寢室,再建享堂,後建廊廡和儀門,到了清康熙年間方全部建成,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曆史。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重修前的坦頭汪氏宗祠

“世承祠”是一座典型的極具徽派特色的大祠堂,不僅是績溪縣現存僅有的汪氏宗祠之一,也是績溪縣嶺北地區唯一的徽派大祠堂,實在彌足珍貴。

坦頭汪氏分為三門,汪氏宗祠原本也有三座。分別是後汪的世承祠,前汪的承祖祠和坎汪的繩祖祠,堂號均為"敘倫堂",後兩座已毀,如今只剩“後汪祠堂”(“世承祠”)了。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重修後的坦頭村汪氏宗祠

“後汪祠堂”依來龍山而建,五間三獻,坐東朝西,由照牆、祠坦、五鳳樓、廊廡、天井、享堂、寢室、附房等構成,佔地面積約1200平米,有柱86根,冬瓜梁62根,方石柱18根,石仗馬一對,前廳儀門為歇山式建築,五峰重簷、鰲魚翹角、氣勢恢弘,額枋、雀第、斜撐都飾有精美木雕。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祠堂內原本還有懸掛有從明清兩代褒揚、嘉獎、祝壽等匾二十七塊,多數為徽州知府、績溪知縣和權貴贈送,可惜都毀於文革。

進入二十世紀初汪氏宗祠由於年久失修,行將倒坍,為了贈保住村中唯一的大型古建,2006年1月,汪氏家族中的有識之士汪後松、汪後華等人發出了搶救汪氏宗祠韻倡議書,經過幾年的艱難實施,最終在2012年木石重光,老祠得以煥發新顏!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上圖:曾被作過學校、繭站、隊址、豬圈、牛欄的後汪祠堂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瀕臨傾覆的中進享堂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曾經被當作牛欄的兩廊和天井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圖為清理中的寢堂,岌岌可危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上圖為中堂修繕現場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至2009年6月,享堂的修繕基本結束

坦頭汪氏源起

在績溪縣,一說起坦頭,人們都知道它是大村落,文化村,歷史悠久,底蘊厚重,代有人才,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

那麼坦頭汪氏源起來哪裡呢?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唐越國公——汪華像

坦頭汪氏是隋末唐初統一六州、後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越國公的汪華長子汪建的後裔。汪氏世居嶺南登源(今績溪縣瀛洲鎮大廟汪村),唐代末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戰事頻發,生靈塗炭。在叛軍迫近徽州之際,為避兵燹,汪氏第51世祖——汪質不得已舉家擇地於宣州郡旌德縣西大山深處的新建村。

之後汪氏子孫如瓜瓞綿延。直到五代末年,因新建地狹人多,難以拓展,汪氏泰公有意轉徙。

每年清明之際,汪質的孫子汪泰率子孫從旌德西鄉跋山涉水途徑績北坦頭,再登翬嶺到登源祭祖。路過績溪縣西大會山下的坦頭一帶,發現這裡山環水繞,景物森焱,環境絕佳,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命子思聰買田築室而居。

汪氏55世祖——汪思聰於是就成為坦頭汪氏始遷之祖(墓在坦頭村中心),坦頭汪氏是繼火燒坦馮氏(後遷馮村箬皮坑)之後,成為績溪翬嶺以北開族最早的家族。

名揚新安的坦頭“雲莊書堂”

坦頭汪氏,原本是徽州名門,累世冠蓋,尤重仕官,重門第,重名分,重世系,宋初遷居坦頭以後,汪氏家族的掌門人,深知承平時代敦儒崇教對於維持家族地位的重要性。

儘管受黃巢之亂和五代的頻繁戰亂所累,一度中斷了家族富庶和興盛,但到了宋初的昇平之世和科舉制度興起,給葆有良好文化傳承和舊日輝煌的汪氏家族帶來了崛起大好機會。

汪氏歷代不遺餘力地教育下一代致力科舉仕途,以達到克振家聲,光耀門庭的目的,而教育子孫首先就必須辦學。

當時的上莊宅坦胡氏已創辦迄今為止安徽省內最早的私家書院——桂枝書院,於是坦頭汪氏家族緊隨其後在村北蘆山之麓建起了一座簡陋的書院——這就是後來名揚新安的“雲莊書堂”。

雲莊書堂是績溪六都坦頭人汪汲(字宣德)於北宋嘉佑二年(1057),在村北金嶺獅子峰蘆山寺構築的一座私家書院。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至南宋末年,全徽州還只有有書院七所,績溪就佔了四所。除了雲莊書堂以外,另六所是績溪八都宅坦的

桂枝書院

(胡忠於北宋景德四年1007創辦),績溪十五都坎頭村的

樂山書院

(許澗于于北宋政和年間約1115年創辦),績溪縣城高梘的

槐溪書院

(戴季仁於南宋淳熙年間約1175年創辦),休寧縣的

秀山書院

西山書院

,以及歙縣的

紫陽書院

。足以證明績溪“崇文重教”的歷史傳統。

雲莊書堂,創建於嘉祐二年(1057),綿延200多年,祖孫數代,前赴後繼,是北宋期間徽州最知名的私家書院。

雲莊書堂創辦期間,聚集藏書,擇聘名師,招收本族、本鄉子弟入讀,“文風日盛,學子日多”,一時聲譽鵲起。

《汪氏族譜》記載,朱熹回徽州講學期間,也聞“雲莊書堂”大名,曾到此講學,並在書院院牆上題了“一塢白雲”四個大字。

汪氏家族的

第一代進士汪汲、汪淇是嘉佑科兄弟進士

,與時為眉山的蘇軾、蘇轍兄弟同科。因此,蘇轍在北宋知績溪事期間也曾跋山涉水往之遊觀。

由於有學田作為經費來源,教學相長,雲莊書堂碩果累累,科第袞袞,英才輩出。書堂曾立有兩通《科舉題名碑》,上面記錄了該書堂綿延200多年該書堂培育計程車子科第名錄。

明代成化年間該科舉題名碑被鄰村進士馮瑢發現。據績溪縣誌記載,碑上兩通碑的記載時間,首碑刻自北宋嘉佑丙申科(1056),至南宋端平甲午(1234)科,續碑刻自南宋淳佑丙午(1246)至鹹淳癸酉(1273)科,綿延217年。這二百多年可以說是雲莊書堂課士應科舉延續四百多年中最輝煌的歷史時期。

經統計,兩通碑上刻有北宋和南宋兩百多年間在雲莊書堂課讀而登科第的學子名錄77人,107人次。在成就的功名上有進士9人,太學生(包括補太學生)29人,漕貢2人,以及鄉都魁元、舉人等等。

清代詩人曾有詩詠坦頭雲莊書院,詩曰:

“清溪槐水貫橋門,校立雲莊古院存。著意樹人還興事,鳳凰山下好培根。”

“一門三代七進士”

坦頭村是績溪乃至徽州歷史上最早的進士村。

從北宋嘉佑二年1057至南宋慶元二年1197,當時人口不過百人的坦頭汪氏家族,卻三代科甲連中七個進士,一時名震新安。

他們依次為為汪汲(嘉佑丙申科)、汪淇(與汲同科)、汪奕(元佑辛未科)、汪茲(崇寧癸未科)、汪安世(紹興乙丑科)、汪安行(紹興癸酉科)、汪安仁(慶元丙辰科)、汪襄(政和乙未科)。

其中汪襄、汪安仁為太學及第(即在京城太學課讀五年後直接咱家進士科考中第),其他人為進士及第(記先參加鄉試中舉後,再參加禮部舉行的科考中第)。

汪汲和汪淇是同胞弟兄,汪汲的兩個兒子

汪襄

汪奕

,汪淇的兒子

汪安仁,

父子兩代中五人先後中進士。此後,汪汲的兩個孫子,汪襄的兒子

汪安行

,以及汪奕的兒子

汪安世

,又先後考中進士。

這就是當時聲播新安的績北坦頭汪氏“一門三代科甲七進士”傳奇故事。

宋代最早由羅願編撰的地方誌《新安志》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載,讚譽績北坦頭汪氏為“策名天府”(意思為盛產進士的肥沃土壤),“書香世家”。

勤政清廉的“世宦名家”

在徽州,績溪坦頭汪氏科第人才眾多,他們世代在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為官,故又被譽為“世宦名家”。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清康熙五十年(1711),徽州知府中憲大夫羅鉁(漢軍正白旗人,監生,乾隆41年始任)為褒揚坦頭汪氏家族為徽州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特贈“世宦名家”匾額。該匾高懸於汪氏宗祠享堂,上書“為世進士汪鼎、汪世美、汪琦、汪汲、汪淇、汪奕、汪襄、汪安世、汪安行、汪安仁、汪龜齡立”,從此績北坦頭汪氏家族又博得一個“世宦名家”的美稱。

更可貴的是坦頭計程車子在為官期間皆躬行實踐,勤於政事,所至皆有政聲而被後人稱譽。

《慈溪縣誌》《金華縣誌》《建德縣誌》《旌德縣誌》《湖南灃州志》《湖北蘄春縣誌》等地地方誌都記載有坦頭汪氏進士

汪汲、汪襄、汪安行、汪安世

等進士為官清廉的事蹟,他們不僅受到當地的百姓的敬仰和愛戴,還被當地百姓請入“名宦祠”世代祭祀供養,不少徽學研究學者也對汪氏家族的為官清廉褒揚有加。

汪汲是宋代坦頭汪氏家族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家族的核心人物。汪汲,又名宣德,字子遷。年二十歲時與兄汪淇同登嘉佑二年(1057)進士,初任浙江慈溪縣令。上任伊始,汪汲發現德門鄉河由於種種原因阻塞了數十年,兩岸田地因得不到澆灌而成為費田,百姓多有怨言。汪汲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於是東奔西走,籌措資金,調派民工,進行清淤疏導,使得數十年幾任官員未敢觸動的老大難問題得以徹底解決,使已經荒蕪的數千頃田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慈溪百姓感其恩德仁政,將汪汲塑像請入生祠,予以供奉祭祀。

進士汪襄是汪汲的兒子,他先後任過旌德縣尉,南陵主簿,建德縣令,湖州知府。政和十二年(1122)湖州歲遇罕見蝗災,汪襄穿梭於鄉間田頭,組織百姓滅蝗,並開倉賑濟安民。由於採取了積極有效措施,使得蝗災損失降到了最低點,當年的糧食獲得了大豐收。汪襄佈德及民,深得百姓厚愛,是年湖州百姓戶戶皆“置鏝木為語,家揭一本,曰賢哲太守,福壽千秋”,以感其德(宋《新安志》記)。皇上對汪襄在任湖州知府期間勤於政事,剛正有聲予以高度讚賞,並贈其銀青光祿大夫,享受三品官的待遇,汪襄算是坦頭汪氏世代官宦中級別最高的官員了。

汪襄之兄汪奕於元祐六年(1091)在京城太學以詞賦第三名登進士,任東流(今安徽東至縣)縣令。在任間,有一書生因屢屢口出狂言,被前任緝拿入獄判處死刑,汪奕經過審理,發現該犯患有狂症,即精神分裂症,汪奕將此呈報上級,免去他的死刑,救了書生一條命。由於勤於政事,汪奕深受百姓愛戴,併入祀該縣名宦祠,受世人景仰。《東流縣誌。良吏傳》對此有記載。

汪安行是宋代坦頭汪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汪安行是汪襄之子,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這一代出有三個進士,除汪襄外,其堂弟汪安世(汪奕子)為南宋政和十五年(1145)進士,汪安仁(汪淇之孫)為南宋慶元二年進士。汪安行是繼汪襄之後坦頭汪氏的傑出人才。其才華橫溢,詞賦具佳,為人豪爽,思維活躍。任過蘄州(今湖北蘄春)教授,金華縣令,常德府通判,後又調入京城人任國子監別試所謄錄對讀官,在京城士子中極有人氣。後升攝(代理)灃州知州(今屬湖南),任滿後請罷回鄉。宋思宗問宰相王淮,汪安行在灃州政事何如。王淮說,汪安行勤於政事,極有政聲,百姓都非常想念他。孝宗說,既然百姓那麼思念著他,那就讓他繼續吧!於是汪安行復升為灃州知州,官至朝奉大夫(正五品文官)。宋《新安志》對此有記。

坦頭汪氏祠堂的匾額故事

舊時汪氏宗祠牌匾眾多,據統計連同堂號匾一共有30塊之多,多為府縣衙門及權貴名人所贈。這些匾額,每一塊都有故事。

最具含金量最為珍貴的匾,理所當然是

“世宦名家”

。它彰顯著坦頭汪氏家族的曾經的榮耀和昔日的輝煌。

最能孝感天地的匾是

“至孝天成”匾

。孝子汝永幼失母,待父至誠至孝,他曾割股肉為藥引給父親治病,父歿後在墳前結蘆守孝的事蹟被載入府。

最令人稱頌的匾是

“還金樹德”

。汪啟年曾在徽州府歙縣的萬年橋上撿到一個程姓商人丟失的“白金80餘兩”,不為心動,一直在橋上坐守三天,以等待丟失者並完壁歸趙,分文不取,知府大人聞之,重其義,並贈匾褒揚。汪啟年還是孝子汝永的曾孫,其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可見一斑了。

堪稱近代大師級人物題贈的

“絳甲齊膺”

。是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經學大師、教育家吳承仕題贈給汪氏家族清末國子監太學生汪哲鑑夫婦七十雙壽的。吳是徽州歙縣人,出身書香門第,他二十三歲參加鄉舉貢會考,並獲殿試一等第一名,被點為大理寺主事,他還是我國近代國學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

最值得現代學子鍾情和羨慕的匾是

“貢元”匾

。是宣統皇帝欽命安徽地方官賜給時在徽州新安中學讀書並獲全省會考第一名的後汪子弟歲貢生汪維成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汪維成也算得上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全國優秀中學生了。值得一提的是汪維成是汪哲鑑的兒子,也算是家學淵源了。

級別最高的官員贈送的匾當屬

“敬德引年”

匾。它是清乾隆吏部尚書程景伊贈給汪大綸的原配曹氏60壽的。程是江蘇武金人,乾隆早期進士,精史牘,工詞章,任過侍郎及戶部和吏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乾隆皇帝南巡時,命他留京處理朝廷事務,可謂是一代權臣。

最珍貴最具仁壽之徵的壽匾是

“行旌百歲”

了。古來很多朝代就有為百歲老人樹坊立匾事,而且在舊時老人能活到一百歲已經是極為稀罕,故被稱為“人瑞”,因此說是極其的珍貴。

只是可惜這些彌足珍貴的匾額都在文革中毀於一旦,令人扼腕。

值得欣慰的是,坦頭汪氏宗祠如今已成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是可喜可賀。

(本文由最績溪彙編整理補充,內容參考“西門四郎” 所撰《績溪第一“進士村”》一文)

關於坦頭村你瞭解多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微信搜公眾號

【最績溪】

檢視更多原創好文)

徽州最早的進士村!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