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直至今日,中國古今橋樑的技術,都走在世界橋樑建築的前列,不少曾經的橋樑更是承載一方古人的智慧,在我國最出名的有四大古橋,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以及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它們既是活的文物瑰寶,又是一個匣子,記載了許許多多珍貴的記憶。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說起洛陽橋,多數人會以為是河南洛陽的某處橋樑,其實並非,洛陽橋是福建泉州的一座橋樑,也是我國第一座跨江接海大橋。

北宋慶曆年間,泉州人李寵為了方便兩岸的人行走,就在洛陽江上面建造了幾個石墩,然後架上木板,作為浮橋來透過行人,頗像潮州的廣濟橋,但是這種辦法不是長久之計,木板常常會被風浪衝垮。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直到宋皇祐五年的時候,泉州太守蔡襄就決心修建洛陽橋,並且主持了洛陽橋的建橋工程,時隔六年,洛陽橋也終於建成,這是我國首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跨的是洛陽江,接的是泉州灣。剛開始的洛陽橋長1200米,寬5米,橋墩總共有四十六座,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共有七百多棵。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可惜,後來受到颱風的影響,洛陽橋垮塌了,在此後的幾百年間,洛陽橋也是垮了又修了又垮,最後一次修建應該是在1993年的春天,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勘察古橋後,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也就是說,如今的洛陽橋雖然說是嶄新的,但是其實也是按照最初的洛陽橋修復的,只不過是加固了不少而已。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你可別小瞧古人修建這麼樣的橋要用了六年,事實上,洛陽橋的位置就在江海匯合處,江潮十分兇猛,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樑建築師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之下,首創了一種一直沿用至今的“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樑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這樣會更加的堅固,感嘆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經歷961年風雨的跨江接海大橋,有海內第一橋美譽

洛陽橋的建造,使得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它也為南宋時期泉州漳州出現的大規模造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至今為止,洛陽橋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度過了961年的風風雨雨,千百年來,洛陽橋一直方便兩地的人,直到現在也在辛勤工作,當之無愧的國內第一橋,洛陽橋還有海內第一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