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文/懷左同學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01

雙十二,別人都在挑衣服買禮物,我熬夜到凌晨兩點,邊查資料邊看東西,最後選了兩口鍋、一個絞肉機,一張案板,外加一個炒勺。

其實家裡本來有鐵鏟,但看人家大廚都用著炒勺,所以我也就備了一個。

就想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未結婚前,媳婦早早告訴我,說他們家男人都會做飯,女婿們也做得很好,讓我早點學起來,爭取之後也能幫幫忙,露露臉。說實話,我以前基本連碗都沒洗過,壓力很大。

在我家,一日三餐基本都是我媽做。平時只需和我媽說一聲“媽,我餓了”,她便把圍裙一系,風機一開,鍋一架,不一會兒,全家人的飯就好了。向來,我把廚房看成了她的陣地。我家就兩個房間,如果非要給每人分一個,我首先會把廚房分給我媽。

家裡的絕大多數飯,都和麵相關。她總說自己不會做菜,其實我最愛吃的,就是那口帶著湯汁的醋溜土豆絲。炒時加點我們山西的老陳醋,做好後,爽脆可口,把饅頭往裡一摁,掛上湯汁,吃起來味道美得很。

家的味道,其實全藏在最簡單的菜裡。

以前,做飯在我看來是一件特別麻煩的事情,而且,與我無關。帶著這樣的想法,雖然我本性是個吃貨,但會遠離廚房,只想吃不想做,即使到親戚家做客,我也就在廚房溜達一圈,搭幾句話,然後坐著等飯吃。

會做飯的人,無異於排兵佈陣的大將,揮動箸刀叉勺,安置柴米油鹽,擺放鍋碗瓢盆,翻炒肉糧蛋菜,鍋鏟交響如沙場點兵,噼啪爆炒似霹靂弦驚。

為了博得我們的掌聲,這兩年我爸也開始學炒菜了,可他下手極重,辣手摧殘我家的花椒老抽,用起來毫無節制,出來的菜如大秦猛士的鐵甲一般,黑黢黢。

我媽基本不吃,但我和我弟在吃肉這一塊,都是虎狼之士,嘴上說不怎麼樣,筷子卻停不下來,上一盤“黑菜”,不一會兒也就吃完了。

前兩天我網上下單,給我爸媽也寄回了一口大鐵鍋,說今年過年我必須要露一手,除夕夜做幾個硬菜給他們吃。不知怎麼的,喜歡上做飯後,一想到送東西,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鍋。有時候媳婦說送我個禮物,我隨口就是:要不送我一口好鍋吧。

她會翻白眼。

做飯真挺有意思的。凡事,不去參與,很難提起興趣,只有真正去做時,才會發現裡面的門門道道。這就和我小時候讀書差不多,那會更多在意的是打打殺殺,曲曲折折的好故事,哪肯去留意家長裡短、婆婆媽媽。

現在不一樣了,我更喜歡看作家的閒筆。汪曾祺寫美食的雜文我愛看,豐子愷寫生活的文字我也愛看,所有故事之外的絮叨,裡面趴著的,全是搖曳多姿的趣味。

慢一些,可以看到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02

學東西,我有自己的方法,簡單來講便是:

先摸清大概的框架,然後再一一填補細節。

拿健身來講,我會先去了解健身的大系統,運動、飲食、睡眠等等,再分小塊去學習。比如運動裡分開有氧和無氧,有氧的原理是什麼,包括哪些,然後找合適我的再去研究;無氧運動的原理是什麼,包括哪些,練習力量時各個部位包括哪些動作、細節等等。

這是我喜歡的學習方式,邊練習邊學習,然後逐步迭代,越來越好。

自學做飯,我也是這樣做的。

去年剛到西安時,我先到康復路隨便買了一些鍋碗瓢盆和刀具,安頓下來後慢慢查資料,如何切,如何炒,如何把握火候,如何判斷油溫;煎炸炒蒸的原理是什麼,各種鍋(精鐵鍋、鑄鐵鍋、煎鍋、蒸鍋、砂鍋、小奶鍋、炸鍋等)的原理以及品牌;焯水和醃製的原理是什麼;什麼時候用大火什麼時候用小火,什麼時候用切刀什麼時候用剁骨刀,什麼是勾芡什麼是上汽;各種調料的用法,簡單刀工的操作,不同菜品的具體操作……

逐個瞭解,各自都做了筆記,然後親自實踐。雖然現在我的刀功還不熟練,做的飯也一般,但能切實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這種感覺真好。

剛開始做新菜時,我需要把步驟反覆看很多遍,用便籤紙抄下來貼牆上,看一眼再去操作一下。而現在有些菜我一看就大概知道該如何去做,稍微難一些的,看一遍也就知道了。

這種東西不足與外人道,但都是窩在我心裡的小歡喜。

夏天去媳婦家時,早上喝奶奶做的小米粥,香軟糯滑,南瓜熬得爛爛的,口感非常好。問奶奶時,她說這個簡單,你開小火,熬得時間久一些就可以。

再次回來,下午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用砂鍋熬一鍋小米粥。米洗淨,紅棗、南瓜、地瓜看心情加,小火慢熬,水不夠時加一點,最後出鍋,有滋有味。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了一句話——

所有小事,皆為修行

當時我就如頓悟一般,突然感覺以前厭煩的事情,換個角度去看,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帶著這樣的視角,做飯其實和讀書寫作差不多,需要很長時間去逐步積累,同時精心製作的飯菜,都是屬於自己的作品。

於是,屬於我的放鬆方式又增加了一種——做飯。站在自己認真收拾的廚房裡,用著自己精心挑選的鍋碗瓢盆,花心思去做自己突然想到的飯菜,最後端給家人吃。在廚房裡的閃轉騰挪中,充滿了生活的小幸福。

幸好我還喜歡拍照片,拍下來,存相簿裡,沒事看看,賞心悅目。

03

慢慢發現,日常生活是一個類似球體的複雜系統,從不同的方位去切,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我們常常陷在“熟悉陷阱”中,對不關己但異常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

昨晚小區停電,我們在路上溜達,最後去了一家湘菜館,選了兩個菜,一份臭豆腐,兩碗米飯。吃完我指著盤子和二胖說:“你看飯店的菜,上的油都很大,顧客吃起來覺得香,但並不一定健康。”

再回想選單,紅燒肉79一份,清蒸鱸魚68一份,燜鴨68一份,要不是停電,我回家咔咔就把這幾個菜做了。她一邊笑一邊和我說:“哥,你這是怎麼了,以前出來吃飯沒見你省過啊!人家這是飯店,你以為按原料價格賣給你?”

一想,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今年我在外面吃飯的次數變少了,只要有時間,就會選擇自己做。早飯最簡單,煮點玉米或者紅薯,保證碳水,兩雞蛋,再用牛奶煮點燕麥,飯後再來個橙子或者蘋果。做著很快,收拾起來也很方便。

晚飯會認真做,兩個人,要麼做一大份菜,要麼做兩個小菜,米飯或饅頭,一人一碗粥。自己做的飯怎麼吃都香,基本都能吃完。如果不小心做多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來消滅完。

因為她不喜歡吃剩菜,而我,無所謂。

再去逛菜市場和超市時,看東西的眼光也變了,以前看蔬菜就是蔬菜,現在一掃就會想到搭配:冬瓜配什麼比較好,裡脊怎麼做更好吃,芹菜回去時炒肉呢還是和腐竹一起做個冷盤呢?

每次基本都會按照腦海中所想的搭配去買菜,全部買完,接下來兩天的菜,也就出來了。

也會不自覺去考慮營養的搭配,我逛超市基本不看零食區,不買飲料,如果一定要買,那就買瓶可樂回去做雞翅或雞腿。偶爾也會買啤酒,有人就招待,沒人的話就燉菜。

這就是視角的轉變,當人沉迷於一項技能或者一種愛好時,不自覺會帶一種特有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於是就能發現了生活的多樣性。

愛攝影的人能發現更多細微之美,愛文學的人共情能力更強,愛運動的人走在哪裡都可以運動,愛生活的人,總是樂在其中。

稍微一用心,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上次去姑姑家時,發現她做家務很快,尤其在做飯時,飯做好了,但檯面卻十分乾淨。回頭問媳婦時,她說:“姑姑在做飯時,她把裝菜的小袋子就放在臺面上,有什麼需要扔的小東西,她隨手就收拾在袋子裡了,很方便。”

另外媳婦還分享了一招——邊做飯邊收拾,利用類似燉菜時的些許時間,將不用的碗或者案板等東西一洗一收拾,這樣最後洗碗時,會輕鬆很多。

這些小技能,我之前完全不知道,一學一模仿,真的非常實用。

04

自從學會做飯後,媳婦總誇我,其實看著她吃飯,我也很開心。這種感覺怎麼說呢,就是:

有你在身邊,我很踏實。

煙火氣一重,人自然就接地氣了。上學時我有很多不著邊際的想法,說話做事往往也很飄,畢業後感覺“病情”好了許多,生活技能在逐步提升,看問題解決問題時,也實在了很多。

我還買了個圍裙,上書“廚神”,這也算我未來的一個目標吧,肯定達不到那個標準,只希望刀功練好,做菜麻溜,味道可口,家人滿意,就可以了。

在老家時,我媽很會做麵食,各種麵條、餅,做起來速度極快。我打小就喜歡吃餅,尤其是我媽做的烙餅,熱氣騰騰,卷點大蔥,蘸點醋,大口咀嚼,大呼過癮。

汪曾祺雜文裡寫過雞蛋餅,“雞蛋和麵,入鹽,加大量蔥花,於平底鍋上煎熟。廣東老太太很捨得放豬油,餅在鍋裡煎得滋滋地響,實在是很大的誘惑。煎得之後,兩面焦黃,徑可一尺,卷而食之,極可解饞。”單看著,口水就下來了。

我太喜歡這樣的文字了,看著簡單,其實很難寫,不僅能把人看餓,而且會讓人覺得“能吃是福”。

當然,我現在還不會做麵食,下一步就準備要學習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裝臺》,每次看到菊吃褲帶面時,我也想吃。看得實在忍不住了,就去樓下的麵館咥一碗幹拌牛肉扯麵,就幾瓣蒜,倒點醋,最後再喝兩碗麵湯,味道美得很。

上週家裡還剩一塊裡脊,看了幾個影片後,我決定做一份水煮肉片。醃肉,配底菜,小火煮肉,最後熱油刺啦一倒,吃起來一點都不比外面的差。

最後,配幾張圖,和大家分享一下乾飯人的日常吧。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愛做飯的人,都自帶光芒

乾飯人,乾飯魂,乾飯人是人上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