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仁豐裡、東關街、南河下、灣字街、達士巷……老街古巷,是構成揚州古城風貌的主體。穿梭於各大古街巷,你可曾想過,揚州到底有多少條街巷?這些街巷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家住廣陵區汶河街道石塔社群的古稀老人武三勝是個有心人,雖然身患小兒麻痺症和腦梗,但2006年至今,他一直在尋訪揚州現存的300多條古街巷,用腳步丈量“古城之軀”,用鏡頭為古街巷“存檔”。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揚州古巷》勾起遊子思鄉之情

40年前,揚州成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明清古城享譽中外。北京的衚衕,揚州的巷。作為“古城之軀”,揚州的古街巷散發著獨有的魅力,底蘊深厚、韻味十足。

在揚州,很多攝影愛好者將古街巷

當做

“模特”,拍下了一張張精美絕倫的圖片。近日,一則《揚州古巷》的帖子走紅網路,備受市民轉發點贊。

“安樂巷:南接萬壽街,北至瓊花觀街;羊巷:南接芍藥巷,北到東關街;參府街:東接國慶路,西至觀風巷……”這則帖子,利用一張張圖片和文字介紹,向大家展現了揚州古街巷的前世今生和深厚文化,同時也勾起了在外揚州人的兒時記憶、思鄉之情。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老頑童”16年拍攝300多條“揚州小巷”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廣陵區汶河街道石塔社群集賢一村,走進了《揚州古巷》作者武三勝的家中。

今年70歲的武三勝長相酷似武俠劇裡的“老頑童”周伯通,白髮蒼蒼,留著長長的白鬍須,臉上始終掛著慈祥的笑容。

談及自己拍的圖片受歡迎,武老咧嘴笑道,這是他16年來拍攝揚州巷子的成果展示,能夠獲得認可,他十分欣慰。“我的祖籍在山東壽光,14歲跟隨父親來到揚州,當時就已經深深地被揚州的巷子所吸引。”武老回憶說,2006年,病退之後的他便拿起了相機,走街串巷,逐一拍下揚州的每一個巷子,截至目前,他已經用鏡頭記錄了揚州主城區300多條古巷,“揚州現存古街巷300多條,我基本都拍了,系統性製作成集錦的有16條左右。”

武老說,最近他剛剛完成了東關街的拍攝及集錦製作,別看東關街全長只有一千多米,但擁有十幾條支巷,系統性拍完花了他兩三個月時間。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邊拍邊訪,圖文講述揚州的“小巷故事”

“引市街是過去鹽商倒賣鹽引的地方;砂鍋井是以其中的一口酷似砂鍋的井命名;劉備井也叫牛背井,巷子裡有一口劉姓人家的備用井……”談及揚州的古巷,武老滔滔不絕,一口能報出上百個古巷的名字和來歷。

拍攝古巷,首先得知道古巷的具體位置,那麼武老是如何做功課的?武老從抽屜裡拿出一張黑白色的“揚州地圖”,而這張“地圖”也有著特殊的來歷。

“退休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老書,裡面記載了揚州的大街小巷。”武老說,當時他激動不已,雖然這本老書概不外借,但他用相機翻拍了下來,這也給他拍攝揚州古巷指明瞭方向。

武老還曾仔細研究過《揚州畫舫錄》,透過實地走訪,再和書裡記載的古巷作對比,他欣喜地發現,清代至今,揚州有80%的古巷被保留了下來。

“我還有一個習慣,一邊拍攝,一邊尋訪當地的原住民。”武老說,每一條古街巷都“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透過一次次走訪,走進原住民家中,一邊聽、一邊記,不僅能夠證實書中的記載,還能挖掘出新的“小巷故事”,與大家分享品味。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這位“老頑童”,16年拍了300多條揚州小巷

病魔割不斷“小巷情”,還會繼續拍下去

一部單反相機、一個三腳架、一根快門線,便組成了武老拍攝揚州古巷的工具。相比其他攝影愛好者,武老攝影離不開快門線。原來,武老在兩歲時就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右手根本沒法抬起,吃飯、寫字、拿東西只能用左手。而使用快門線,是為了將右手按快門的高度放低,從而能夠成功拍下一張照片。

禍不單行,2011年,武老再次患上輕微腦梗,雖不嚴重,但也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武老走路緩慢,右肩始終要比左肩低。面對疾病,武老心態樂觀,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為揚州古巷留影也一直沒有停止。

“揚州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巷城,這些大街小巷長長短短、彎彎曲曲、首尾相連,組成一個撲朔迷離的迷宮,並且各有各的故事和不同的迷人之處。”武老說,他出門拍攝揚州古巷全靠一雙腿,用腳步丈量揚州的“巷文化”。

談及今後的計劃,武老說,雖然揚州現存的300多條古街巷基本都已拍完,但還沒有系統性完善,只要他身體允許,還會繼續拍下去,“我的晚年與古街巷相伴,好不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