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代散文|又聞泥土芳香!重訪玉皇廟,一切都變了

文/李召新

當代散文|又聞泥土芳香!重訪玉皇廟,一切都變了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對土地的感情之深是不言而喻了,對農時季節的感悟也一定是清晰的。我喜歡滿地金黃的小麥開鐮,雖然累,但聞著麥香的味道,快樂自然會油然而生。我喜歡碩果累累的金秋,“八月十五摘棉花,賣了棉花有錢花”的歌謠仍在我耳邊縈繞。我還喜歡挖地窖、忙冬藏的日子,雖然儲藏的只是蘿蔔、白菜等一些不值錢的東西,但到了大雪封門的時候,再到地窖裡拿出來就覺得特別金貴了。

改革開放這幾年,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告別了鋤鐮銑钁,用上了冰箱、汽車,地窖也只是一個回憶中的古井而已了。然而,漸漸地,我對土地的感情卻也淡了許多。你問我為什麼?還不是因為這些年來關於農作物、農產品的種種緋聞嘛!什麼黃瓜上抹避孕藥,彎的變直了;種韭菜先施劇毒農藥防爛根兒;就連大田裡的玉米能長出十六行米粒的,一定是轉基因······一頂頂大帽子都扣在了農民的頭上,讓我這個農民的後代也為之汗顏。

前些日子,老家來人給我捎來一提小西紅柿。告訴我,這可不是普通的西紅柿,是椰糠栽培、蜜蜂授粉的,市場上買不到,一斤賣到十五塊錢!一個小蜜蜂果真能起這麼大作用?帶著疑問,我決定重訪玉皇廟,到田間地頭去看個究竟。

緊靠徒駭河的玉皇廟鎮,是商河農業的樣板鎮。過去,糧食大鎮、棉花大鎮、林業大鎮等省裡市裡的獎牌掛滿了墻。作為縣委的專職通訊報道員,我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八十多個村裡,哪個村沒有幾個熟人?所以,我一定能搞清這訊息的真偽的。在鎮南的玉港農業基地,現代化的溫室大棚裡,中年婦女林壽菊見我刨根問底而來,乾脆說:“我也不會說,你到地裡摘幾個西紅柿嚐嚐就知道好不好了。”我的眼前是一座足有十五六畝地的西紅柿。紅的,黃的,綠的小西紅柿掛在青棵上,晶瑩剔透,格外耀眼。我直接摘下一個青果子,放到嘴上還沒吃,一股久違的香甜味就撲鼻而來。再放到嘴裡一咬,滿嘴充滿了濃濃的番茄味,甜甜的,澀澀的。我連連叫絕:“好味道,好味道!”林壽菊告訴我,她這西紅柿,採用的是椰糠無土栽培雄峰授粉法。問起價格,她不好意思起來:“你用手機掃一下這個二維碼,看看我們的發貨價吧。”我拿出手機,開啟微信,“嘀”進了玉港農業的公眾號。隨著一個個貨單蹦出,品名,重量,價格,貨款。真的是十五元一斤呀!“這麼貴,能買出去?”林壽菊紅著臉、低聲回答到:預約排隊,供不應求呢。

當代散文|又聞泥土芳香!重訪玉皇廟,一切都變了

瓦西村是山東省的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早就聽說有一個常大個子,帶領著群眾搞種植革命。他們種的南瓜、西瓜、冬瓜都是精品。來到瓦西村,一個足有一米八二、黑紅臉膛的莊稼人站在我的面前。“你是常書記?”“對,我姓常。”當我要跟他握手時,他卻後退了一步:“剛才正在收拾葡萄架,手上髒哩!”我忙上前兩步,抓起他的大手:“手上髒?我也是農民出身。沒有土地,怎能長出莊稼來?”這兩隻手握起來,我們就成了熟人了。我問他是怎樣組織大家搞種植改革的?他卻淡淡地說:“好弄,好弄。我在前邊試,大家在後面跟唄!”我們走在他的果園裡,聽他講他的故事。“咱是農民,祖祖輩輩跟土地打交道,莊稼活,沒啥難的。只要選對了方向,不搞歪門邪道,不偷懶,不耍滑,保持著自然和良心的生態平衡就行嘛!”望著一個個大棚,再看看一個個正在忙碌的父老鄉親臉上的笑容,我讀懂了眼前這位山東大漢的種地經。四季如春,家家有棚,瓜果蔬菜,樣樣都行。一張過硬的名片上,寫著瓦西人的勤勞和執著。我從葡萄架下捧了幾捧鬆軟、肥沃的黃土。我要帶回家,用它改造一下我那不太精神的花草。臨走,我握著常書記那滿是老繭、佔著泥土的大手,心裡熱乎乎的。

中午,在鎮政府的食堂裡,我見到了剛剛從縣裡開會回來、正在吃飯的肖副鎮長。肖博,農大畢業的選調生,看上去不過三十歲。看到他,讓我想起了大棚裡枝繁葉茂的瓜秧。三句話之後,他就就直奔了主題。“我也是農民的兒子,我最關心的有兩件事:一是我們能不能種出市場上需要的好東西來?二是我們能不能讓大家賣出好價錢?”說起雄峰授粉的事,他又打開了話匣子:過去的西紅柿為啥好吃?自然授粉嘛!後來,有些人為了提高單產,搞激素授粉。長出來的西紅柿中看不中吃。去年我們搞了雄峰授粉,西紅柿好吃多了。可是,我們還要改革。把雄蜂換成母蜂。為啥?採花釀蜜的都是母蜂呀 !授粉率高了,坐果率就高嘛!據他介紹:現在,全鎮西紅柿大棚佔地一萬九千畝,彩椒大棚佔地一萬六千畝。我們又從彩椒市場的建設,談到了大田農業機械化作業。啦了一個多鐘頭,可肖鎮長仍意猶未盡。兩個人竟然忘記了下午要去看瓜果市場的事。

當代散文|又聞泥土芳香!重訪玉皇廟,一切都變了

當太陽的餘暉灑滿大地的時候,碧綠的田野裡好像撒上了一層金色,空氣格外清新。我告別了玉皇廟這塊肥沃的土地,踏上了歸途。在路上,我梳理著一天的收穫,深深感到:我被這裡的農民感動著,我的觀念也在改變著。我要邀請我的朋友來這裡採風、踏青,讓城裡人改變對農民、農產品的錯誤看法。

“五一”長假的第二天,我就組織親家和孩子們到玉皇廟來採摘了。在來時的路上,我給鎮上打電話,詢問採摘線路。值班人員告訴我:今年的旅遊採摘線路有四條:彩椒線,紅果線,瓜果線,還有生態線。我們來到瓦西村的蜜童西瓜採摘點,剛停下車,一位瓜農就迎上前來,給我們切開一個小西瓜,讓我們品嚐。大家齊聲叫好,孩子們更是喜出望外的樣子。不用說西瓜多麼甜,單說這西瓜皮,就與眾不同:瓜皮特別硬,又特別薄。只是老鄉不好意思地說:“沒想到,今年的採摘節,來了這麼多人。真正長到天數的瓜快給摘完了。今天要摘的,恐怕還不那麼夠標準”。來都來了,吃都吃了!哪有不摘之理?看看這些躍躍欲試的孩子,能答應?我走進大棚一看傻眼了:一個西瓜一個牌,上面記載著坐果日期、預計採摘期、管理員等事項。我恍然大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莊稼檔案呀!

過去的大農業,使玉皇廟成為全省出名的農業重鎮。如今,精品農業又為他們換來了生態之鎮、精品之鎮的名號。同樣還是那片肥沃的黃土地,同樣還是那些憨厚朴實的鄉親,可一切都變了!翻著跟斗地變!農業產值不知翻了幾番呢!走在這田野裡,聞著泥土的芳香,我的心裡有一種久違的滿足。這裡,才是城裡人嚮往的地方!

(圖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

李召新,男,62歲,中共黨員,濟南廣播電臺退休幹部。青年、中年時期,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後來從事報告文學、電影文學和散文的寫作。紀實文學《我的故鄉我的河》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當代散文》

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投稿郵箱:sdswxh@126。com、sdca98@163。com

電話:13210570289(入會)18765312921(投稿)

壹點號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