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釀豆腐,是東江客家菜系的代表菜之一,因此也被稱為“東江釀豆腐”、“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的烹飪技藝別出心裁,是將用豬肉、魚蝦、菌菇、蔥姜等調和的內餡塞入油炸豆腐的空腔內,再入砂煲燉煮而成。高溫煨煮之下,肉香與豆香相融,以鮮醇的內餡中和了素食的寡淡。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釀”是客家話中的一個動詞,指的並不是發酵釀造的食品工藝。

選用帶有空隙的食材作為外殼,填入內餡再進行烹飪,整個過程就如同美酒入壇、醃菜入缸,故稱為“釀”。

客家人素來有著“無釀不成席”的說法,無論是年節宴飲還是家常餐食,釀菜都是飯桌上的主角,而東江釀豆腐更以其工藝繁瑣、滋味豐腴而穩居釀菜中的頭把交椅。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就像烏鎮萬三蹄、福州佛跳牆,每個地方的特色菜餚往往都有膾炙人口的起源故事相伴。

而關於東江釀豆腐的由來,同樣也流傳著一段坊間逸話。

名菜由來,靈機一動造就傳奇技法

相傳在從前,兩名客家男子出外打拼,我們暫且稱他們李四王五,二人興味相投,結為異姓兄弟,閒暇時,他們會找個小飯館,輪番做東請客。卻不想,這對結拜兄弟竟會在“吃”的問題上紅了臉。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一日,又輪到王五做東,李四興沖沖趕到飯館坐下,喚來小二,正欲點菜,卻見王五面露難色,道:“李兄,小弟今天囊中羞澀,不如咱這次就點個豆腐湊活一下,多扒幾碗飯,也能混個肚飽不是。”

李四頓時感到不悅,自己也不是多富裕的主,每次都是咬著牙請王五吃香喝辣,但每次輪到王五,就是推三阻四拿素菜湊活。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李四揶揄道:“王兄,不打緊的,大不了咱都少吃幾口,就著肉下酒聊天,豈不快活!”

王五羞紅了臉,推脫說下次一定補上,李四偏不依不饒,非得要吃肉。幾番爭執不下,兩人眼看就要在桌旁大打出手,爭吵聲把一旁算賬的掌櫃都引了過來。

瞭解過事情原委,掌櫃靈機一動,吩咐廚師把肉餡塞到豆腐裡面,再上鍋煎熟。端上桌來,豆腐香酥、肉餡鮮滑,兩人吃得滿嘴流油,心滿意足而去。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關於釀豆腐的由來,民間傳說的故事終究有著美化和虛構的成分,

事實上,多數菜餚的形成都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很少會有“靈光一現”突然誕生的狀況,東江釀豆腐亦然。

東江釀豆腐這道菜品的由來,還得從千年前客家人遷居嶺南時說起。

追根溯源,漂泊四海心念故鄉美食

西晉末年,狼煙四起,客家人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被迫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地區。此後,又受到唐朝時期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戰事逼迫,客家人再次南遷,直至來到如今的嶺南一帶。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戰火所迫,遠離故土,而釀豆腐這道菜,就誕生自一路顛沛的客家人那難以割捨的鄉愁。

客家祖先曾定居以小麥為主食的中原,漫漫南遷路,棲身之所一變再變,但味覺的記憶卻難以割捨。

在各類北方面食當中,以麵皮包裹內餡煮制而成的餃子最具有代表性。越往南走,就越難尋到小麥的影蹤,遷居嶺南的客家人思念過年時的一口餃子,卻受水土所限,只好就地取材。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嶺南,即南方五嶺以南的兩廣、雲南、福建一帶,這裡氣候溼潤,自古盛產黃豆,而優質的水資源使得嶺南出產的豆腐質地細膩、香氣馥郁,成為遷居此地的客家人入饌的首選。

將豆腐掏空,塞入肉餡再油煎定型,這就是民間傳說中釀豆腐的原型。不難看出,當時的客家祖先思念中原故土,更想念逢年過節一口熱乎乎的餃子,

礙於地理環境,沒有小麥粉擀制面皮,只得取用手邊易得的食材,求一個形似,聊以告慰鄉愁。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起初,釀豆腐是客家祖先利用當地物產對故鄉面食形制的模仿,而之後,釀豆腐一躍而成一道地方名菜,也離不開嶺南水土的滋養。

技藝傳承,一方水土釀造經典名菜

古來貧家養百巧,別出心致獨一格。如今的東江釀豆腐,用料考究、工藝精細,而在當時,剛剛脫離難民身份的客家人並沒有講究飲食的條件。

深居山地,對曾經的客家祖先而言,取用肉食是相當奢侈的行為,而豆腐也不是隨時都易得的。

在貧苦農家的巧思之下,“釀”的技藝逐漸成型,此後經過長期發展,才產生了釀豆腐這道菜餚。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釀豆腐中的“釀”首先是一種烹飪技法,對食材的選擇並無限制。而在物產豐富的嶺南,“釀”菜的材料選項多種多樣,這種為告慰鄉情而產生的烹飪手法也在傳承中逐漸開枝散葉。

在兩廣、江西、福建一帶的客家人眼中,“釀三寶”是餐桌上的常客。茄子、香菇、苦瓜、青椒、西葫蘆……外皮的選擇多種多樣,對“三寶”種類的定義也各有千秋。

同樣,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對釀菜內餡的選擇也各有特色。早先,流離失所的客家祖先飲食以“吃飽”為原則,經常會選用大米、糯米等等餡料釀入菜餚;待到定居嶺南,客家人又以山中的菌子、野菜調製餡料。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正是這些對食材的大膽嘗試,才促成了東江釀豆腐這道地方名菜。

如今的釀豆腐,外形上已經很難看出對北方面食的模仿,其食材的選擇也已經脫離了北方菜重葷腥的傳統,更多地呈現出南方菜精工細作的特色。

東江釀豆腐,內餡以豬肉做底,輔以少量蔥姜去腥,再選用多種增鮮提味的食材,如魚肉、魷魚乾、海米、菌菇、韭菜等等,提升風味的同時也賦予內餡豐富的口感。

除了內餡,東江釀豆腐對外皮的選擇也同樣講究。選用位於東江上游的車田鄉出產的井水豆腐,填滿內餡後再上油將表皮煎至酥脆起泡,再入煲燉煮,佈滿孔洞的豆腐吸足湯汁,出鍋後酥軟順滑,只有用勺子才能完整舀起。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經過漫長歲月的傳承與創新,今天的東江釀豆腐已經成為釀菜中的翹楚,其烹飪技藝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對漂泊四海客家人來說,釀豆腐,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道菜餚。

遠離故土,故土鄉思依靠滋味掛牽

翻開客家人的歷史,上面記載的是滿滿的鄉情與離愁。

明末到民國時期,動盪的時局迫使客家人再度離開故土,而這一次,他們只能去往更遙遠的南方。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都記載了這段“下南洋”的歷史,在南下的茫茫人海中,有人為了躲避戰亂;有人為了出外謀生;有人為了下海經商……無論目的是為何,在重又踏上旅途的客家人心中,泛起的是與千年前相同的苦澀鄉愁。

“下南洋”的主要目的的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在被迫出走的客家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事的是工礦、冶金等苦工活。當時的海上交通遠不如現在發達,許多漂泊海外的客家人深知,這一次離家,恐怕就再無歸期。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對這些旅居海外的客家子弟而言,釀豆腐便代表著家鄉。

千年前祖先對中原的四年,他們已無從體會,而身在異國他鄉,在客家人眼裡,“釀豆腐”中又增添了新的鄉愁。

經年漂泊遷徙,釀豆腐已經成為了客家人的“味覺暗號”,只要聞到那股豆香、肉香、油香交雜的美妙滋味,客家人便能會心一笑,心有靈犀般地體會家的氣息。

而對於散佈國內各市縣的客家人而言,逢年過節,釀上一大鍋豆腐做年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吉慶紅火,是他們對新年最念念不忘的記憶,也是客家祖先從千年前對“餃子”執著的傳承。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如今,客家人遍佈嶺南各地、安居樂業,而“釀菜”技法也隨著他們遍佈四海、發揚光大

客家話中,將蛋類統稱做“春”,而“釀春”即指將肉餡塞進各類蛋黃中,再煮制而成的菜品,廣東惠州的客家人會在小孩生日時煮上一碗“釀春”,寓意孩子健健康康、茁壯成長。

而在廣西沙田一帶,漫山遍野瘋長的柚子給客家人提供了食材的新選擇。取用柚皮內層白瓤,釀入肉餡,上鍋蒸制後,柚皮晶瑩剔透,吸足內餡鮮香,果香與肉香相得益彰。

東江釀豆腐,承載客家人味覺的千年鄉愁

不難看出,所有使用“釀”這一技法的菜餚都有著一些共性:外皮通常選用常見的蔬果、素食,滋味寡淡,更能凸顯內餡的豐富滋味;釀入內餡後,都要採用高溫烹煮的手法,使得內外滋味相融。

千年前,南遷先祖的離愁別緒孕育了“釀”的技法,而千年後,一道道釀菜又成就了客家人新的鄉愁。

食物,是由一方水土的物產與人情共同塑造的,東江釀豆腐之所以能使客家人念念不忘,正是因其承載著客家人千年來一路漂泊而累積的深深鄉愁。

味覺的記憶往往是最難以割捨的,不只是客家人,對每個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無論身在何方,一道家鄉菜便能暫時在味覺上帶他們回到故鄉。

參考資料:

1,客家名菜惠州釀豆腐 傳說豆腐來源於“逗夫” .人民網.2015-04-07

2,惠州客家釀豆腐烹飪技藝 正式入列省級非遺   .南方網.2015-11-26

3,客家釀豆腐   .中國吃網菜譜大全

4,客家特色美食釀豆腐   .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