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文/

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小王子》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最近,北大博導教授丁延慶吐槽自己女兒學習成績差的影片走紅,在採訪中,丁延慶直言,女兒比自己“差太遠了”,並表示女兒肯定上不了北大,95%上不了他的學校。

而讓很多人詫異的是,丁教授坦然接受女兒“學習不好”的事實,接受女兒的“平庸”。影片中,主持人問丁教授:“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丁教授回答:“完全能夠接受”。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這樣優秀的知識分子和教育學者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甚至是能力的不足,確實令人難以想象。往往我們都看到越是優秀的人,他們的子弟就有很大的機率成為優秀的人物,最重要的,這些優秀人物中的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普通的。

像丁教授這樣的人,也許正是因為擁有了更高的成就和思想境界,能夠洞察人的內心,也能夠很好地極目前瞻。但生活中,更多的父母或老師,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對於“落後”的孩子,他們更多的都是打擊、批評、忽視甚至是放棄。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在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看起來乾淨利落的小夥子,卻支支吾吾地向主持人訴說自己的請求,他希望能聽到臺下的父親當面誇他一次,他表示從小到大父親從不誇他。在主持人的一再請求下,父親勉為其難地擠出了誇兒子的隻言片語。

就是這麼小小的一個影片,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人們紛紛討論“為什麼中國的父母不愛誇孩子”,這的確是一個社會現象,而且是跟隨了我們這個民族很久的事實,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情感都很含蓄吧,導致了含蓄的教育方式。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但是,教育,並不是一件用感性支撐的事情,相反卻是一件必須用理性對待的事情。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都必須科學而謹慎,再加之人性化,才能實施更好的教育。

豆瓣上有一部評分很高的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講述的是8歲的小主人公伊夏的故事,伊夏學習成績一團糟,不僅如此,他還很調皮,儼然是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總是在學校惹是生非,讓老師和父母傷透了腦筋。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但是,伊夏卻在繪畫方面極有天賦,他的想法也總是神奇美妙,他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能在數分鐘內將亂作一團的拼圖完整拼出,他看待世界的眼神充滿了驚奇和歡喜。可是,這些優點老師和父母都看不到眼裡,老師認為伊夏有“智力問題”,而父母認為伊夏很“糟糕”。

其實,伊夏只是有讀寫障礙,父親將伊夏送進了一所寄宿制學校。在這所學校裡,由於學習成績差,他被大部分人嘲笑排擠,包括老師,這導致伊夏一度產生精神錯亂。直到後來,美術老師尼克的出現改變了伊夏的成長學習軌跡。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尼克關注到伊夏,並開始幫助他。在讓伊夏開燈後,老師問道:“誰用電照亮了全世界”?伊夏回答:“愛迪生”。老師誇獎:“完全正確!伊夏,非常好”。伊夏第一次聽到別人誇獎自己。

在那之後,他逐漸變得優秀起來。繪畫拿一等獎,認識的文字越來越多,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再後來,父親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非常的愧疚,過去一再批評和打壓伊夏,卻從沒想過鼓勵和讚美。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伊夏當然是幸運的,遇到了善良的老師,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這麼幸運。在《少年說》裡,有一個初一女生袁景頤就是如此,面對媽媽長期的打壓和否定,她一直很自卑低沉,她哭訴需要鼓勵和誇獎,但媽媽始終堅持己見,認為女兒就應該被嚴厲鞭策,不能鼓勵和表揚。

老師和父母該怎樣誇獎孩子

誇獎孩子的努力

無論是父母對於孩子,還是老師對於學生,都應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們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態度,對他們表示認可和支援。不建議總誇獎孩子的聰明,因為會導致孩子停留在優越的狀態,尤其在學習上。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發自真心誇獎孩子的具體方面

比如,老師面對一個學習成績弱的學生,應該找其優秀的方面:字寫得好、書擺放得整齊、校服乾淨等,這些細小的點都可以成為老師鼓勵誇獎學生的地方,借用這些小契機來幫助學生學習。

誇獎,猶如春風,送人溫暖;猶如陽光,給人希望,更如食物,是人們必須擁有的東西。良言一句三冬暖,父母和老師,都應懂得這個道理。

北大教授坦言“女兒不如自己”,不被誇獎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

今日小結:

您怎麼看待北大教授坦然接受女兒不如自己的事實?您認為誇獎對於孩子有多重要?歡迎下方留言互動,感謝關注,每天為您帶來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