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古代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很簡單,如果一個人三十歲考上明經,都屬於天資愚鈍,被讀書人瞧不起。但是,如果五十歲能考上進士,足以稱得上年輕有為,走到哪裡都倍有面子。由此可見,進士的錄取率極低,試卷的難度很大。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喜歡看清廷劇的朋友,對劉羅鍋應該非常熟悉,他也是乾隆身邊的紅人,名氣僅次於紀曉嵐與和珅。劉羅鍋本名劉墉,究竟是否真的嚴重駝背,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影視劇中劉墉的形象,是根據民間傳說而定。正所謂無風不起浪,之所以被稱為劉羅鍋,想必並非空穴來風,多少應該有些駝背。

劉墉家境不錯,出生于山東諸城的名門望族,祖上好幾代都是讀書人,而且官居要職。爺爺官至四川布政使,老爸劉統勳更厲害,深得乾隆皇帝器重。在世代為官的家族長大,劉墉的起點比普通人高太多,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無需為生計發愁,父母對他唯一的期望就是考取功名,不給老劉家丟臉。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按照朝廷規定,父親劉統勳功勞很大,所以劉墉直接跳過院試和鄉試,以恩蔭的方式得到舉人的身份,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其實,劉墉博學多才,且讀書用功,即便不靠顯赫的家庭背景,也能輕而易舉考中舉人,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非同一般的自信。

乾隆十六年,劉墉虛歲三十二,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即將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假如名落孫山,不僅他自己面子上過不去,老劉家的臉也會被丟光。劉墉知道此次考試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此做了充足的準備,在僕人的陪伴下,坐上馬車趕赴京城,迎接決定命運的考試。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劉墉輕輕鬆鬆做完試卷,邁著自信的步伐交卷離開。放榜那天,劉墉根本不著急看榜單,因為他確信自己一定會金榜題名。果然不出他所料,不但進士及第,而且成績名列前茅,在所有考生中屬於佼佼者,自然拿到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乾隆以前和劉統勳聊天的時候,聽過有關劉墉的事蹟,只是從未見過面。乾隆翻了一會劉墉的試卷,期間不停地點頭,對他的才華表示認可。然而,當劉墉進入大殿之後,乾隆瞬間不淡定了,本以為劉墉即便不是一表人才,至少也得比一般人有氣質,結果發現他是個羅鍋。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乾隆心裡很不是滋味,更不知道如何是好。若不給劉墉一定的名次,既有愧於他老爸劉統勳,同時也有可能留下以貌取人的壞名聲。但是,如果讓劉墉在殿試中脫穎而出,乾隆又不甘心,畢竟他一向對顏值有很高的要求,乾隆猶豫了好幾分鐘,突然想到解決辦法。

看著眼前的劉羅鍋,乾隆笑著說了一個上聯

:“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

言外之意是挖苦劉羅鍋,雖然有一定的才華,奈何身體不太健全,如同建造房子用的木頭,像劉羅鍋這種人,充其量只是不堪大用的木頭,成不了頂樑柱。

乾隆出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劉羅鍋對出絕妙下聯

劉羅鍋表面上毫無波瀾,其實氣得不行,恨不得把乾隆暴揍一頓。想歸想,就算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付諸行動,誰讓人家是皇帝呢。既然乾隆出題了,劉羅鍋也不甘示弱,張口就對出下聯

:“甚為喜,屈弓才能射天狼。”

此處的“射天狼”,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作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乾隆嘲諷劉羅鍋成不了大器,劉羅鍋卻引用蘇軾的話,表明自己的志向,順便讓乾隆明白人不可貌相的道理。他的這個絕妙下聯,讓乾隆深深折服,最終獲得二甲第二名,還白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假如給你上聯“只可嘆,彎木難當頂樑柱”,你如何對出下聯呢?不妨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