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古詩詞中經常加入很多意象,意,是指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指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藉助象來表達,象也是意的寄託物。作者透過新增各種意象,可以組合成獨特的意境,從而達到情景交融、深化主題的作用。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比如飄蓬這個意象,就代表隨風翻飛,且漂泊無依的特點,常常也象徵著羈旅遊子。因其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斷根;又行無居所,也如同蓬草漂泊無依。李白曾有,“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李商隱也嘆,“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五代的後主更是深知此法,下面介紹的是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五代:李煜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願與身違。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漫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詞的大意是:世事變幻,如風搖燭火,飄忽不定;又似浮萍漂泊不定,最終夢幻一場。欲尋舊痕,但物是人非,何處追尋?天意如此,心願與身違。流水無情、空自流淌,高樓的陰涼遮住了花木,夕陽西下、餘暉晚照。登高望遠,思親念國,卻任憑淚水沾溼衣襟,盡情流淌。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人活於世,死生存亡、窮達富貴,雖然不完全由命運決定,但有時候也不得不感嘆,冥冥中似有天定。李煜若是生活在普通人家,雖然沒有珠圍翠繞、也不可能紙醉金迷,但一定不會做一個屈辱可憐的階下囚。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都說李煜愛美人不愛江山,其實當他接受南唐天下時,早已國運衰微、繁華落盡。面對大宋王朝的虎視眈眈,他只剩下苟延殘喘。最後之所以沒有引頸自裁,並不完全是貪生怕死。或許是為了保護無辜的百姓,或許是為了臥薪嚐膽、以期將來捲土重來,只是可惜趙宋皇帝再不會給他任何機會。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詞人心中悔恨交加,但更傷心的是沒有機會與家人再見上一面。曾經近在咫尺,卻視而不見;本該手足情深,卻互相傷害。李煜忽然間感到一種無比的惆悵,不由得一聲長嘆,“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 詞人以轉燭飄蓬自比,每天只能在夢中迴歸故里,可是夢醒時分,卻更加悲痛。李煜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卻有一頓沒一頓,落差之大,雖然本有心理準備,但依然感到極其悽慘。“天教心願與身違”,這一句看似無奈之言,其實正表現出後主已經徹底死心,只盼望那一天早點來到,也少受一點煎熬!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此時的李煜早已心灰意冷,他原本就是一位文弱才子,雖然風流多情、才華橫溢,極力追求風雅。但高牆內的囚徒已經沒有任何尊嚴,他甚至都不敢在看守面前多言一句。“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漫斜暉”,一個“空”字,道出了作者滿懷的寂寞和淒涼。而“待月池臺”,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如此虛實結合,後主不愧大才!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登臨不惜更沾衣”,他登高望遠,懷思故國,各種憂思、煩懣,都紛至沓來。曾經期盼與小周後隱居山林,付餘生於朝華流水,現在卻變得那麼遙遠而不可即。傷心之餘,止不住的淚水嘩嘩地流淌,根本也不顧自己也曾是帝王之尊。

李煜登高悲嘆,這首浣溪沙委婉悽切,最後7字尤其令人淚目

縱觀李煜的這首浣溪沙,語言樸實無華,情感細膩真摯。詞人悵恨無依、登臨感懷,心境複雜,婉轉悽切,令人倍感心碎。後主欣賞過宮娥“晚妝初了明肌雪”、也聽過宮廷裡“鳳蕭聲斷水雲閒”,曾經灑脫自由,如今悵惘無助,前後對照,更能體會後主為何要感嘆“天教心願與身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