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京孔廟並非“老大”,通州這座廟才是“長子”

在古代通州的運河西畔,還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場所,也就是書院。唐末至五代期間,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遂模彷彿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形成了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

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比如明代巡倉御史阮鶚在通惠河畔創辦書院,故名通惠書院,清代通州知州朱英創立官辦書院,取名為潞河書院。此外,通州還有雙鶴書院、聞道書院、楊行中書院。這些位於運河西畔的書院汲取著大運河的營養,使通州地區的文脈更加旺盛。

北京孔廟並非“老大”,通州這座廟才是“長子”

北京孔廟和曲阜孔廟屬於國廟

通州文廟比北京孔廟早四年

通州文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可知,其是由通州知州趙居禮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在州署西側建立,用以供奉孔子牌位。值得一提的是,通州文廟比北京孔廟還要早建4年。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當然,兩座廟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文廟又稱孔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社會統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從而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中國古代建築型別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

通州文廟雖是州縣所建,但功能齊備,其規制與體量,在全國州縣級中也是靠前的。一進通州文廟,映入眼簾的就是“泮橋”。古代的學宮前必定有泮橋,泮橋就像大成殿、欞星門一樣,成為學宮的建築標誌之一。舊時,學子入學稱為“入泮”,象徵著登仕的第一步。在通州文廟中軸線上,自南而北部列著:射圃、影壁、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大成殿;中路東西兩廂有:名宦祠、鄉賢祠、東西朝、東西廡,以及尊經閣、崇聖殿、聖容殿、聖訓亭以及古水井。文廟中學宮建築群在東西並列兩路,東路為頭門、二門、東西齋房、明倫堂、教官署、訓導署;西路為正殿、文帝祠。

目前,通州文廟與佑勝教寺並燃燈佛舍利塔,以及紫清宮,一併構成大運河北端西畔的“三廟一塔”景區,已對社會各界開放,彰顯著通州運河文化深厚的底蘊。

北京孔廟並非“老大”,通州這座廟才是“長子”

貢院放榜圖

縣生員到通州貢院考試

通州區有所貢院小學,校內建築雕樑畫棟,校舍古色古香,每棟建築都按書院的形制來建造,青瓦紅柱,寬綽疏朗,體現出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這所學校的老校址,就是古代的通州貢院。後來舊城改造時才搬到現址。

位於建國門內大街的北京貢院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清兩代全國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北京)鄉試的地方。北京貢院附近的衚衕就分別取名為貢院東街、貢院西街和貢院頭條、二條、三條等。

而通州貢院的建造時間要晚於北京貢院。據史料記載,通州貢院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它位於通州老城北門內東側,與通州文廟在東西向同一條軸線上,但略微偏南。通州貢院佔地達7000餘平方米,房屋有70多間,其中考棚多達42間。在考試的時候,考棚中要用許多丁字形木板隔成一個個小間,每個小間有一扇窗戶。而通州貢院外一條衚衕就稱為貢院衚衕。

北京孔廟並非“老大”,通州這座廟才是“長子”

潞河中學風光秀麗,其前身為潞河書院

潞河書院有兩座

在通州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座書院。由於潞河中學比較有名,所以一提起通州歷史上的潞河書院,不少人以為是潞河中學的前身、於1867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建立的潞河男塾(後改稱潞河書院)。實際上,在此之前,通州還曾有過一座潞河書院,先後兩座書院均以潞河命名,但確實不是一回事。

最早的潞河書院是官立的,主持創辦者是通州知州朱英。清康熙五十九年,朱英奉倉場總督(管理全國糧倉)張儀朝之命,建立潞河書院。朱英先從坐糧廳借了450兩庫銀,把通州城西門內劉姓居民的房屋給買下來,再增建了一些房屋,然後請人來講學。

而潞河中學的前身也名為潞河書院,清同治六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通州創辦學校,初名潞河男塾,設小學班與神道班,招收窮苦子弟,給以衣食和教育。開設聖經、哲學、三角、算學、國際公法、自然地理、世界史和中文等課程。清光緒十五年,潞河男塾升格為大學,改為“潞河書院”,同時附設中學一所。1912年,此潞河書院改為華北協和大學。1919年,華北協和大學與北京匯文大學等合併,改為燕京大學,並遷到北京辦學。同年,原“潞河書院”附屬中學改為私立潞河中學。

所以,在通州的歷史上,先後有兩座潞河書院。前者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書院,後者則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產物,相當於教會學校。

民間書院多由鄉賢創辦

北京最早的書院始於五代的後梁,當時北京誕生了歷史上首座書院,名為“竇氏書院”。書院的開創者名為竇禹均。其實對於竇禹均,我們並不陌生,他就是《三字經》中常被提及的“竇燕山”。

通惠書院創辦於明嘉靖二十六年,該書院的創辦,結束了通州沒有書院的歷史。當時,巡按御史阮鄂到通州視察漕運倉儲,在拜祭孔子牌位之後,即坐堂講學,隨即在文廟右首建立通州官辦書院。因書院位於通州城北門外通惠河岸邊,所以就把書院命名為“通惠書院”。明嘉靖四十三年,通州知州張守忠將通惠書院改建為州學明倫堂,書院遂廢止。

書院都處於歷史上大運河的北端西畔,也可以說是大運河文化的乳汁,哺育了這些書香府邸的孩子們。

作者:任德永

編輯:于晴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