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在我們通常的觀念裡,弱者,似乎就是善良的代名詞。

我們見了弱者,會自然的同情他們,想要去幫助他們。

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弱者,心生同情,是很正常的,也是很高尚的。

但是,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弱者,也並不一定善良。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弱者的善良,可能是時勢所迫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

弱者,往往是需要別人幫助的群體,所以,他們會首先表現出自己善良的一面,透過善待周圍的人,來獲得好感,進而得到周圍人的幫助。

面對強者,他們也往往會表現出溫順的一面。

然而,這些表現能夠證明,他們心性純良嗎?

不能。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因為此時的處境,迫使他們不得不表現出善良溫順的一面。

我有一親戚,貧窮之時,他通情達理,待人和善,當他富有了,一下子就變得蠻橫無理,肆意欺辱別人。

難道是富有了,他的本性就改變了嗎?

並不是。

而是富有讓他不用再苦苦隱藏本來的面目,此時的他,有了欺辱他人的籌碼,就用不著再裝“好人”了。

所以,弱者表現出來的良善,未必可信。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強者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

但是,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富欺貧、貴傲賤的現象發生。

有的人,仗著自己有點錢,就肆意欺負窮人;仗著自己地位高,就瞧不起地位低的人。

這樣的人,越是有錢、越是地位高,他們所做的惡,也就越多。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對於這樣的人,富貴,反而成了他們滿足貪慾、作惡的“籌碼”。

然而,還有一類人,他們能夠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他們處於貧賤時,能夠堅守底線;他們處於富貴時,依然心存善良。

這樣的人,越是富貴,他們庇廕的人,就越多,他們自己,也會越謙卑。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古語說:“窮山惡水出刁民”。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刁民,未必是壞人,只是他們面臨著嚴峻的生活考驗,難以為善。

但是,有些人,富貴了,就貪婪無度,仗勢欺人,那麼,這樣的人,就是真的壞了。

富貴,是人性的試金石。

一個人富貴了,便會露出他最真實的面目。因為此時的他,有了資本。

所以,一個人如果富貴了,依然還能表現出善良的一面,那便是真正的善良了。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利益,是導人向善的利器

我們總是認為,導人向善,需要靠教育,然而,最有利的勸導,是利益。

以利益引導,可以讓人的本性迴歸。

何以見得呢?

比如,親戚之間,原本有親情,但是,由於貧富差距拉大了,那份親情,也就變得淡漠了。

那麼,如何讓親情迴歸呢?只能是從經濟水平出發,縮小差距。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差距小了,便可以互通有無、互利互惠。

若能互利互惠,親情自然就回歸了。

一個人,如果不講親情,對親人冷漠,又如何能夠仁愛待人呢?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

很多人的本性,本是善的,只是因為他們發現了“獲利”的機會,於是便把自己善良的本性拋之腦後,一味逐利。

利益,是扼殺本性的利器,所以,只有把利益限制在籠子裡,減少獲利的機會,如此,才能使人心踏實下來,聽從本心的呼喚。

弱者,未必是良善之輩

《道德經》中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當人的基本需求滿足了以後,限制過分的慾望,限制過分的逐利,那麼,民風自當淳樸。

人的本性,是複雜的,往往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良的人,能夠剋制心中的惡念,發揚心中的善念;

邪惡的人,被利益所迷惑,被惡念所驅使,最終迷失了自己光明的本性。

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個人只要心中光明,便可以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願你我,都能擁有一顆光明之心,自度度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