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事實上,作為英聯邦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獲取獨立地位的過程能夠很好的反映出19、20世紀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政策的演變。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加拿大的獨立過程,分析大英帝國日薄西山之時是如何實現地緣“軟著陸”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裡,整個美洲都是一片相對孤立的大陸,上面居住著文明程度較為原始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僅有維京人曾在機緣巧合之下於10世紀勉強觸碰到了北美洲邊緣的格陵蘭島一角。然而,伴隨著歐洲人口的暴漲、尤其是傳統地中海商路遭到奧斯曼帝國的阻隔,以西班牙、葡萄牙人為首的歐洲探險家紛紛從15世紀下半葉遠洋航行,前去探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很快,通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亞洲等地的新航路被開闢出來,拉丁美洲亦在此期間被人發現。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此時,法國正處於瓦盧瓦王朝弗朗索瓦一世統治時期,文化繁盛、政治開明。在國王的支援下,法國探險家傑克斯·卡蒂埃爾決定向西北航行,尋找一條既不同於傳統地中海航線、又迥異於佛朗機人航線的商路,並因此來到了北美魁北克地區。透過開闢西北新航路,傑克斯·卡蒂埃爾並未尋得通往東方的商路,因而失望不已,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們殖民此處的慾望。從十六世紀上半葉開始,法國人的勢力沿著卡蒂埃爾當年的道路不斷往南滲透,涵蓋了北美大陸幾乎一半的疆域,卻也因此面臨兩個殖民競爭對手的嚴峻挑戰。

16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當之無愧的霸主,該家族成員嫡系在名義上統治著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實質上亦掌控著奧地利、波西米亞、匈牙利等大片區域。作為旁支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一樣不同凡響,不僅包括義大利南部、尼德蘭地區被其佔有,其在美洲和亞洲同樣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區。鋪開地圖,彼時的法國竟然處於哈布斯堡的包圍之下,因而不得不決定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同盟關係。正因如此,1618年至1648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天主教法國出於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目的,旗幟鮮明的站在了新教陣營一邊。1701年至1714年,法蘭西更是以幾乎一己之力,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挑戰幾乎全歐洲力量,成功將哈布斯堡家族從西班牙的王位上趕了下來。從此,西班牙受法國的影響愈來愈多,美洲法屬殖民地便只剩下一個敵人了,那就是英國。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不同於法國人習慣從河流入海口逆流而上(如加拿大聖勞倫斯河、路易斯安那的密西西比河等)的殖民步驟,島國出身的英國人更青睞於優良的海港。這兩種涇渭分明的殖民擴張模式,其背後反應的卻是英法兩個迥異的地緣思維。自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頒佈“食魚日”政策以來,英國人逐漸養成了遠洋航行、靠海為首的海洋思維,長期作為歐陸強國的法蘭西卻依舊以陸權思維開展殖民貿易。正因如此,當法國努力削弱奧地利和西班牙影響的時候,英國卻連續發動多次英荷戰爭,想要奪取海上貿易的主動權。光榮革命以後,英荷兩國曾出現過短暫的同屬情況,英國趁此機會從荷蘭獲得大量補血,並於海外擴張中建立了相當成熟的殖民貿易網路。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在海外貿易中,英國人往往率先在海邊建立貿易據點,進而滲透到當地原有的貿易網路中,並以自身的海洋運輸優勢倒賣貨物。而法國則往往專注於在海外殖民生產與歐洲本土的貿易,頂多為了維持生產力而參與黑奴貿易運輸。具體在加拿大,便是英國人沿著海岸線開闢了大量殖民地,併為了能夠更好的操作貿易網路而大批移民。法國人的移民熱情則遠不如英國,這一方面是因為其海洋思維和海上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在於法屬殖民地模式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力。這些細小的差異,最終導致七年戰爭爆發之時,被歐陸戰事捆住手腳的法國徹底失去了對北美殖民地的掌控權。1763年,英法簽署《巴黎和約》,法屬加拿大被併入英屬領地範圍中了。

不過,鑑於法國對加拿大地區的經略時間、範圍遠超於英國,此時當地的法裔移民依舊多於英國。由於擔心他們會謀求獨立、脫離自己的掌控,英國於1774年頒佈了《魁北克法案》,當中明確承認了法裔移民的諸多權利,甚至直接將語言文字(法語)、宗教信仰(天主教)和文化傳統(法蘭西)提升到了和英語、新教和英格蘭文化同等的地位,並給予魁北克以相當大的自治權。所以從一開始,英國對加拿大就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殖民政策。其實不僅是對待加拿大,英國當時對北美其他殖民地的政策同樣非常寬鬆,這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立了美國的“北美十三州”。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相較於加拿大地區,18世紀的英國人主要移民的目的地主要就是“北美十三州”,其北部地區以工商業為主、南部則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英國人採取的政治寬鬆、稅率低下、當地人城市自治的管理模式,社會發展較為平穩。只是隨著廢奴運動在英國的高漲,情況迅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十三州”北部的工商業發展迅速,逐漸能夠與英國商品展開競爭;另一方面“十三州”南方的種植園主需要大量依賴黑奴生產,難以接受廢奴的衝擊。於是,為了擺脫英國對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阻礙,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在此期間,作為英國老對手的法國曾大力資助北美大陸軍,並最終促成了美國的建立。在北美獨立戰爭結束以後,大批繼續效忠於英國王室的人逃亡加拿大,並與當地法裔共同組成了防範美國的統一戰線,英國在加拿大的統治反而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鞏固。

美國獨立之後,不論北方的工商者還是南方的種植園主,都傾向於攫取更多的土地、資源和市場,以壯大己身。此時,法國因路易十六對北美獨立戰爭投入過大,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並最終爆發了法國大革命。為了進一步保持歐洲均勢秩序,英國利用英吉利海峽天塹,連續組建反法同盟以制約拿破崙的野心,這給了美國一個機會。1812年,美國為了領土擴張,正式向英國宣戰,史稱第二次美英戰爭。頗為詭詐的是,在美國史學家將這次侵略擴張行動賦予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字,即“第二次獨立戰爭”。進攻加拿大是這場戰爭的重中之重,所以也有人習慣稱之為“美加戰爭”。最終,由加拿大民兵、原住民武裝和英軍組成的聯合軍隊打退了美國的進攻,北美大陸重新建立了一種力量平衡狀態。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美加戰爭之後,美國逐漸認清了作為世界霸主英國的實力,而英國也明白美國對大陸腹地的影響力是自己無法比擬的。在這種新平衡的狀態下,加拿大徹底被納入英國的殖民體系之中。只是,從1806年到1814年拿破崙推行的“大陸封鎖”政策,雖然並未對英國造成傷筋動骨的影響,卻也促使其與美洲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往來獲得了數十倍的提升。經濟聯絡的加強並不是都一件好事,這一點從美國獨立的前車之鑑便能看出。果然,伴隨著英國經濟危機對加拿大的影響,以及英國駐加拿大總督的一系列不切合實際的舉措,1837年加拿大改革派起義爆發了。這場起義雖然很快被鎮壓下去,卻也引起了英國的警醒,他們可不希望加拿大成為下一個美國。在新任總督德拉姆提出《英屬北美殖民地事務分析》之後,英國議會賦予了加拿大更多的自主權,情況終於得到了緩和。

在取得反法戰爭勝利以後,英國佔據了世界霸主地位百餘年,這段時間也被稱作“不列顛治世”。在此期間,英國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海外擴張政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在非洲執行的“雙開計劃”。所謂“雙開計劃”,又稱“二C計劃”,是指英國意圖打通從北非開羅到南非開普敦、貫穿整個非洲大陸的宏大殖民計劃。然而,如此一來便造成了大英帝國繁重的統治成本。因而,為了分攤一部分殖民成本,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殖民地的要求,英國議會於1867年透過的《英屬北美法》規定將加拿大的幾個分散省合併為一邦,定名為“加拿大自治領”。很顯然,加拿大自治領的成立是為了整合英屬北美殖民地,以期更好的防備美國、維護加拿大的正常秩序運轉。然而在實際執行中,加拿大所承擔的責任遠遠超過了北美地區。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在英國與布林人(以荷蘭人後裔為主的南非白人族群)爭奪南非的布林戰爭中,加拿大自治領就曾收到英國派兵的要求,並最終派遣了1000名士兵參戰。一戰前後,除了加拿大以外,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等地均在獲得了自治領地位,並在一戰期間接受英國王室的調令參加了戰鬥。這其中,加拿大前後一共派遣了60萬兵力遠赴歐洲參戰,以6萬多士兵死亡、17萬人受傷的代價取得了一定的國際話語權,並參加了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的巴黎和會。一戰以後,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倡議下,國際聯盟成立。考慮到國聯一國一票的決議機制,英國為了增加自身的影響力同意了加拿大等自治領以主權國家身份參加,這導致國際輿論層面越來越不將加拿大等自治領當作英國的殖民地了。

由於遭受一戰的衝擊,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美國和蘇聯的經濟勢力逐漸超過了英國。在此背景之下,加拿大不僅拒絕了英國關於聯合針對土耳其的額要求,甚至單方面與美國簽訂了《保護太平洋大比目魚條約》。這意味著英、加雙方在國際事務層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分歧。不過,作為老辣的老牌霸主,英國並未對加拿大采取過激反應,反而在意識到自治領獨立傾向不可避免以後,追認了這個事實。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1926年,各自治領總理在倫敦召開了帝國會議,由英國議長提出了《1926年貝爾福宣言》,確認了英國與各自治領的關係,以及英王作為大家共主的法統地位。不久,經濟大蕭條來襲,進一步腐蝕了以英法為主的世界殖民體系,並引起美、蘇、德、日等新興強國的窺伺。在此背景之下,為了解決英國內部問題,英國議會於1931年制定了《威斯敏斯特法令》,從法律層面強化了貝爾福宣言的主旨,確立了以英國為核心的英聯邦機制。二戰爆發以後,以加拿大為代表的自治領不僅沒有成為掣肘英國的內患,反而成為其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陣營的強大助力。此後,加拿大進一步朝著獨立國家過渡,並於1982年收回了修憲權,但卻依舊選擇了停留在英聯邦機制內、遙尊英王為國家元首。

加拿大從英國獨立,為何沒像美國一樣發動戰爭?根本不需要!

綜上所述,憑藉豐厚的航海底蘊、優越的海外貿易模式,英國在海洋思想的指導下,透過建立港口據點與法國人展開了北美殖民競爭,並最終於七年戰爭之後取得勝利。此後,獲得加拿大控制權的英國,一方面致力於安撫法裔移民、另一方面則在北美獨立戰爭以後憑藉英裔移民的大量湧入加強了統治。此後,雖然英國聯合加拿大當地民兵成功抵禦並反擊了美國入侵,卻因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進一步緊密了雙方的經濟依賴關係,並引發加拿大改革派起義。鑑於美國獨立的前車之鑑,英國在鎮壓起義以後採取了頗為緩和的手段,賦予加拿大更多的自治權力,後來更以“自治領模式”分攤了自身的殖民成本。然而進入20世紀以後,尤其是遭受了世界大戰的重創,自治領的獨立傾向依舊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對此,英國透過賦予自治領更大獨立權力,並組建英聯邦的方式,完成了帝國衰落之後的地緣“軟著陸”,可謂老辣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