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點選柴房匯關注我獲得以下免費服務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潮語誦讀《命運賦》賞析,朗讀:十四郎

呂蒙正,北宋大臣。三次登上相位。後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出身貧寒,曾經和寇準一起在破窯勤奮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所以他寫了一段《破窯賦》又稱《寒窯賦》、《命運賦》、《勸世章》。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呂蒙正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直接從平民出身的宰相,他讀書中狀元,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他有一篇流傳了上千年的《命運賦》。

這是

呂蒙正

當太子的老師時所寫,這文章感動了狂傲的太子(後來的宋真宗皇帝),使之謙虛謹慎。文章以自己從悽慘到富貴的經歷,引述歷史上大量的事實,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落,如今讀來,朗朗上口,其狀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稱一代奇文,與大家共賞。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蹠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迴圈,週而復始焉。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天上有預測不到的風和雲,人也會有早晚遇到的災禍與喜事。蜈蚣有上百隻足,但卻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雞翅膀雖然很大,卻不能像鳥一樣飛行。馬雖然能行走千里之遙,但沒有人駕馭也不能自己到達目的地。人有遠大的理想,但缺乏機遇就不能實現。

人們常說: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孔子的文章寫得超過世人卻被圍困於陳國。擁有文韜武略的姜子牙也曾在渭水垂釣等待機會。孔子的學生顏回雖然早亡,但絕非兇惡的人。盜蹠雖然活得長,卻不是善良人。

堯、舜雖然英明,卻生下不肖的兒子。舜的父親瞽叟頑固愚蠢,反而生下舜這樣的大孝子。張良原來只是普通百姓,蕭何也只是縣吏。晏子的身高不到五尺,卻被封為齊國宰相。孔明居住在茅草屋裡,卻能擔當蜀國的軍師。項羽雖然強大,卻兵敗而自刎烏江;劉邦雖然弱小,最終取得了國家政權。漢將李廣雖有射虎石的威名,卻終身都未獲得封侯。馮唐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卻一生懷才不遇。韓信時運不濟時,連飯都吃不上,等到運氣來了,成為掌印的大將軍,而一旦運氣衰敗,又死於陰毒人的計謀。

有的人先富裕後貧窮,也有人老年富裕少年衰落。滿腹錦繡文章,直到老年還沒有考上功名;才疏學淺的人,可能很年輕就金榜提名。皇帝的妃娥在動亂中可能淪為妾妓,風流的妓女,時來運轉也能做貴夫人。青春美麗的嫂子嫁了愚蠢的丈夫,俊秀的青年倒找了醜陋的嫂子。蛟龍沒有機遇,只能藏身於魚鱉之間,君子沒有機會時,只能屈從於小人。衣服雖然破舊,常保持恭敬禮儀,面帶憂愁卻可能懷有兼濟天下的志向。不得志時,只能安於貧窮和本分,心中坦蕩一定會有揚眉吐氣的一天。君子貧寒也有一身傲骨,暴富的小人脫不了內心的貧寒。

天氣不好時,就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土地沒有合適的氣候條件時,草木都不會生長。水得不到恰當的環境時,就會掀起疾風巨浪;人若得不到機遇時,好運就不暢通。富貴榮華命中都有安排,誰不想要呢?人如果沒有依從八德而生活,哪裡能做高官當宰相?

以前,我在洛陽,白天到寺廟裡吃齋飯,晚上住在寒冷的窯洞裡。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飯抵禦不了飢餓。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討厭我,都說我卑賤,是我沒有機遇啊。現在我入朝為官,官職做到最高層,地位達到三公,地位只在皇帝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擁有管理百官的權利,有懲罰卑鄙慳吝官員的權力。穿衣服是綾羅錦緞,吃的則是山珍海味,出門有武士保護,回家有僕人侍奉,皇上寵愛我,百官擁戴我,所有的人說我尊貴,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領,這是我得到天時和命運的眷顧啊。

所以人活在世上,居富貴不能盡情享用,處貧賤也不要自暴自棄,聽從天地的迴圈和週而復始吧。

潮劇《綵樓記》中呂蒙正的狀元文,與他的愛情一樣千古流傳!

呂蒙正,宋初名臣,典型的勵志代表,是寒門士子的精神偶像。在宋代,呂蒙正是第一個從平民走出的宰相,也是第一個書生宰相和狀元宰相。

據說,皇帝為狀元寫詩賜宴就是從呂蒙正開始的,而書中自有黃金屋也是打呂蒙正這裡發端的,他當上狀元后,封官遠行,宋太宗考慮到其家境貧寒,特賜錢二十萬,這種善待讀書人的做法,成為宋朝一項基本制度得以綿延永續。

呂蒙正出身官宦,卻自幼家境貧寒。而從小帶給他這種灰暗人生經歷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父親,呂爸妻妾成群,卻與原配夫人劉氏不合,呂蒙正很小的時候,家裡就發生了一幕狗血劇情,小三打敗了原配,劉氏和呂蒙正被趕出家門,母親發誓不再嫁人,與呂蒙正在貧困交加中苦苦度日。

後來呂蒙正當官後,卻不記舊仇,而是把父母接到一起,同屋不同房,侍奉的非常周到,曾經喜新厭舊的呂爸得以安度晚年。

童年的苦難經歷給呂蒙正烙下了深深印痕。史傳呂蒙正少年貧寒,因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曾經寄身尼姑庵,受盡世人歧視,也曾在街頭做流浪藝人,賣字求生,備受凌辱。呂蒙正發憤苦讀,以一己之力改變了自己命運。

呂蒙正成功轉型成為政界明星後,曾經寫過一首流傳千年的勵志歌《寒窯賦》,將人生的是非成敗看作是命運的安排,也是一種磨難和考量,其中內含深刻的醒世恆言,成為千古奇文。

據《邵氏聞見錄》載,呂蒙正在沒有發跡的時候,有一年夏天在洛城東南的伊水旁邊,看見了一個瓜攤,很想去買瓜解饞,卻因囊中羞澀而不敢問津,看見有人扔在地上的瓜就趁人不注意,偷偷的撿起來吃,這個場景強烈的刺激了呂蒙正。

等到他後來做了宰相,家境富裕起來以後,就在原來的那個地方買地建院修造了一座亭子,起名“壹瓜亭”,壹(帶食字旁)是指腐敗變味的意思,呂蒙正是在告誡自己,過去吃瓜的群眾都是富人,閒人,今天的富貴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呂蒙正有古代名臣之風,是宋朝有名的寬厚溫良之人,對下謙恭有禮,寬容有度,對上敢於直言相諫,據理力爭。

《宋史》載,呂蒙正剛剛被任命為宰相時,有一天上朝時,一句刺耳的話從身後傳來,一位同事指著他的背影不屑一顧的說,此人也佩做宰相?

呂蒙正裝著沒有聽見,快步走了過去。有人看不過去了,詢問此人姓名,呂蒙正制止道,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會終身不忘,求證一生心裡的陰影面積?與其如此,不如一輩子不知道的好。同僚們都很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正史裡有許多呂蒙正犯顏直諫的故事,有一年,太宗皇帝親自主辦元宵宴會,看到大宋帝國一派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不由得自我感覺良好,開啟了炫富模式,“想當年後周時期,上有彗星,下有火災,天下 是何等的不太平?而如今朕勵精圖治,天下竟然繁華如斯”。

就在馬屁文臣一片山呼萬歲聲中,呂蒙正從容離坐,緩緩進言”陛下所到之處,眾人圍觀,所以繁華如此。我曾經出城不到數里,而看到餓殍遍野,人民流離失所,全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希望陛下能從近處能看到遠處,才是百姓的幸福啊”。一盆兜頭而來的涼水,潑的帝國領袖變臉而半天說不出話來。

太宗派人巡視北方邊境,命令組織部門考察官員,擇優選才,呂蒙正退朝後,上奏巡視組組長人選,可能不太對太宗心意,所以沒有批准。

後來,太宗三次問到考察人選。呂蒙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三次皆以此人作答。太宗惱了,責問呂蒙正,你怎麼一根筋呢,這麼固執?呂蒙正說,不是我固執,而是陛下你不能體察諒解呀,此人完全勝任,我不願因諂媚而聽從陛下意見,所薦非人,以免耽誤國家大事。朝堂上氣氛頓時凝結,同事們都為呂蒙正捏了一把汗,太宗拂袖而去。

後來,太宗想通了,對身邊人說,我的氣量遠不如呂蒙正呀。巡視邊境的人選果然一如呂蒙正當初推薦,非常稱職。

呂蒙正知人善用,他有一個同窗好友叫做溫仲舒,兩人同年中舉,後溫仲舒因事被貶多年,呂蒙正做宰相後,愛惜他的才能就向皇帝舉薦。

後來溫仲舒得志後,常常在皇帝面前貶低呂蒙正,甚至在呂蒙正觸怒皇帝時還落井下石,看來老呂交友不慎。有一次,呂蒙正正在誇獎溫仲舒才幹的時候,太宗忍不住的說,你總是誇獎他,可是他卻經常貶損你,還把你說的一文不值。

呂蒙正笑了笑說,知人善用是我的職責,至於別人怎麼說我,非我職權所管,走自己路,讓別人說去吧。太宗由此更加敬重呂蒙正為人。

呂蒙正持身守正,是宋朝文官不貪財的典範。他的同事中有個馬未都,喜歡收藏古鏡,為了攀附呂蒙正,以求高官厚祿,打算獻寶給呂蒙正,就誇耀自己的古鏡能夠照見兩百里遠的地方,我靠,外星人發明的望遠鏡?

誰知人家呂蒙正不屑一顧,反而笑著說,我的臉至多不過碟子大,哪裡能用照見兩百里遠的鏡子。有人進獻一方古硯,輕輕呵上一口氣,硯臺就溼潤可以研墨了,呂蒙正卻不稀罕,淡淡的說,你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擔水,也不過就一方硯臺。那些排著隊等候海選的獻寶者沮喪萬分,再也沒有人敢走後門碰釘子了。

宋朝文人士大夫薪俸很高,生活優渥,可是呂蒙正卻不是守財奴,而是知道感恩報德。真宗即位後,朝廷開始營建宋太宗的永熙陵,呂蒙正深受太宗恩遇,為了報答朝廷給予的厚祿,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帶頭貢獻家財三百多萬作為營建經費,而太宗下葬的時候,呂蒙正痛哭流涕,極盡悲哀。

真宗即位後,多次探望他,詢問呂氏家族可有賢良之輩推薦作官,雖然呂蒙正的兒子們都很優秀,可是他為了避嫌,一個都不推薦,只是推薦了侄子呂夷簡,後果官拜宰相,呂蒙正還從家僕中培養了賢相富弼。

一個人的優秀品質能夠一直延續到晚年,著實不易,呂蒙正就能做到。曾經位極人臣的呂蒙正享受政府最高待遇,生活優越。據說晚年的呂蒙正牙口不好,吃飯只能喝湯,廚子們給他做了一道雞舌湯,呂蒙正非常享受,無日不飲。

有一天,呂蒙正在家裡花園遊玩,突然發現牆角有一錐型小丘,就問左右,此丘何人所堆?手下人答,那不是土丘,而是大人所棄雞骨堆成。呂蒙正一聽,驚呆了,手下解釋,雞隻有一舌,相公一碗湯所費數十隻雞,取下雞舌,雞就棄掉了,天長日久,雞骨堆積成山。

呂蒙正聽了這番話,心中五味雜陳,從此以後,再也不食雞舌湯了。

呂蒙正之後,呂家還先後出了多個宰相,呂夷簡、呂公著、呂大防,遠比東漢時期袁紹家的四世三公還要榮耀,呂蒙正的七個兒子也很優秀,家族人才輩出,群英薈萃,這與呂蒙正的言傳身教分不開,更與其家形成的獨特的呂氏門風分不開,呂蒙正的賢良名臣風範影響非常大,他的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代代流傳,甚至元人還根據他的事蹟創造了不少劇本,激勵後人。

呂蒙正從一個從身於寒門,連個瓜都吃不上的看瓜群眾成長為一代名臣,他的身上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呂蒙正是古代優秀領導幹部的典範,他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對於今天的官場仍然不乏教育意義,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借鑑。

重度歷史:《寒窯賦》應該後人杜撰的

這篇文章,暢快淋漓,富有哲理。讀罷,不得不佩服呂蒙正的才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篇文章,以其名氣之大,宋史卻無記載。是編撰者們疏漏了?而且,它竟然還有幾個版本,文中之辭句,也有差異。小的時候,讀《古文觀止》,收入的名篇之中,居然沒有這篇文章。《古文觀止》收錄的名篇,截止明代。按時間算,它也應該列入的。這是因為它是詩賦的原因?是體例的不同?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因此,我有一點點懷疑了。這篇東西,是不是呂蒙正先生的作品呢?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名句。不過,查了辭典等等工具書,基本是兩種解釋。一是說出自元代的無名氏,另一個說法是出自宋代的無名氏作品,叫《張協狀元·勝花氣死》,至於元無名氏的出處,則列入了“示例”。這個示例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裡便有病?張千,你再去看來。”工具書的解釋,為什麼視呂蒙正而不見呢?呂蒙正是北宋名人,時間在前,出處倘若夠不上格,示例也應該用上啊?為什麼不用呢?是辭典作者的故意疏漏?

依我看法,呂蒙正雖說是真實的重要歷史人物,但是他在民間的傳說太多了。後人過多的“整合”,估計是導致其名篇失真的重要原因。其中,元朝著名的元雜劇作者王實甫先生便有《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亦稱《破窯記》)最為出名,該劇描寫了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後人又根據此劇改編成《綵樓記》,川劇、湘劇、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經典版本。裡面的故事,大都沒有什麼依據。也有些東西,是前人的故事,被嫁接到呂蒙正先生身上了。比如,呂蒙正暫住破窯,每日去白馬寺趕齋充飢,寺僧遵人所囑,將飯前撞鐘改為飯後撞鐘,讓呂不得食。呂蒙正受此屈辱,仍發奮讀書,終於狀元及第。這個著名的“飯後鐘”的故事,顯然出自唐朝詩人王播的故事。王播還留有詩作: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

如此“嫁接”,呂蒙正的形象是豐滿了。然而,作為歷史人物,有關他的考據之事,也就增加了難度係數。一不小心,人們就會誤入歧途。這些事情,或許也是傍證。他的作品,是不是也因後人的諸多加工,而變得經久耐讀了呢?

當然,呂蒙正的故事,比較確定的史實也是有的。比如,宋史《呂蒙正傳》記載的幾件事,讓人印象深刻。“不計人之過”,就是一例。這都是其做人做事的智慧。呂蒙正初入朝時,曾有官員指著他說:“這小子也配議政嗎?”呂蒙正有肚量,裝著沒聽見。旁邊有人抱不平,想問那個指責者的姓名,呂蒙正立即制止,他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一生就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同樣是史書記載的事,也有人進一步發揮了。比如,說他機智拒賄。當時,有一個官員,收藏一古鏡,據說能照兩百里。他想將鏡子送給呂蒙正。呂蒙正笑拒,他說:“我的臉只不過碟子般大,哪裡用得著能照見兩百里的鏡子?”這件事,宋史《呂蒙正傳》有記載。後來,也有人據此說了另一件事。說他也曾拒絕別人送的古硯。獻硯者當場開啟硯臺,說是呵上一口氣,硯臺便溼潤可以研墨了。呂蒙正不屑一顧,他說:“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擔水,也只不過值幾文錢罷了。”這段故事,雖然與拒古鏡之賄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不是真的。

呂蒙正的故事,流傳千年。他的醒世價值,在於勵志。人情冷暖,本是正常的事情。唯有發奮圖強,才能把握人生命運的起起落落。至於這個《勸世文》,是不是他寫的,已經不重要了。

民間有呂蒙正《祭灶詩》一首,流傳甚廣。

一碗清湯詩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呵呵,亂世也好,盛世也罷,文章值不值錢,灶王爺和玉皇大帝也是定不了的。關鍵是其能否存世、且眾口相傳……

郭德剛現場背《命運賦》

請在wifi狀態下收看影片,土豪隨意

-END-

長按上圖二維碼進入柴房匯微店選購

關注柴房匯瞭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