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京郊門頭溝發現清朝王爺墓,墓門開啟後,發現棺材竟懸浮空中?

辛酉之後,恭親王奕訢控制了整個軍機處,更兼領宗人府、內務府,他內挾皇親外製前朝總攬清廷要務,成為彼時聲名權位最顯赫的親王。受皇兄咸豐壓制十餘年的奕訢終於躋身中樞,獲得了一展身手的時機,他立志求富求強,審時度勢興辦洋務、工業,提拔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有才志士,連番運作下,竟讓暮氣沉沉的晚清迎來“同治中興”的局面。恭親王奕訢催發了清代歷史上最後的一絲生機,他為此得到了王公大臣的讚譽,被稱為“賢王”。奕訢聲名鵲起,令躲在深宮的慈禧太后預感到了一種威脅,進而由支援轉為忌憚打壓。

京郊門頭溝發現清朝王爺墓,墓門開啟後,發現棺材竟懸浮空中?

同治四年,慈禧突然發難,以“目無君上”之名革除了恭親王奕訢一切職務。自此開始的三十餘年間,恭親王在慈禧的手腕下沉沉浮浮,再難有作為,他的心機不抵咸豐,更輸於慈禧。即便是少不更事的同治帝,竟也能當堂怒斥叔父,這令奕訢備受打擊,尤其處事素來公允的慈安去世後,他一人獨立於朝堂,無時無刻不感到芒刺在背如坐針氈。光緒十年,奕訢所扶持的軍機處全班人馬被整個逐出中樞,奕訢徹底失去了行事之權。為了躲避無盡的禍端,奕訢攜子遠遁京西門頭溝戒臺寺,以養病之由留居古剎長達10年。

古剎的悠遠寂靜恍如隔世,讓糾纏人世紛擾大半生的恭親王,獲得了人生中難得的一段愜意時光。奕訢鍾愛這一方山水,他拿出自己的積蓄修繕古剎廟宇,甚至將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也選在了這片古剎中。戒臺寺還有一所下院,稱為“西峰寺”,西峰寺長有一株有千年樹齡的參天古銀杏,銀杏樹掩映的門殿下,即是恭親王修建的隱秘地宮。然而恭親王死後並未安葬在此,這處地宮成了他的兒子載瀅的墓地。載瀅是奕訢次子,他亦同父親一樣糾纏在晚清沒落嘈雜變幻無常的歲月中,年僅49歲就病死,父親修建的墓地成為他的葬身之所。彼時無人知道,這處隱藏在古剎中的墓室,其實非常離奇。

京郊門頭溝發現清朝王爺墓,墓門開啟後,發現棺材竟懸浮空中?

西峰寺載瀅墓非常隱蔽,地宮之上是一座如來殿,如來殿不受香火,尤其在載瀅下葬後,終年大門緊閉,處在上院的僧人悉心看管著寺廟深處的王爺墓,長達50年的歲月中,墓室儲存完好,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彼時考古專家及清史學者發現了這座古墓,立即趕赴西峰寺勘測,發現墓室儲存完好後,決意展開發掘。經過清理發現,墓道均由巨大而整齊的石條壘砌,尚且一塵不染。穿過墓道,迎面即是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的石門,石門上遍佈精美的花紋裝飾,高2。97米,重達數噸。考古隊用鋼絲穿過門縫晃動了封門球,沉重的石門就這樣輕巧的開啟了。

撲面而來的是刺骨的寒氣,內中水霧縈繞,竟然如一個水潭一般,還有遊動其中的小金魚。再定睛一看,親臨現場的專家直呼“絕不可能”!原來這處王爺墓不同於任何清代宮廷葬式,竟然是“懸棺葬”。縱橫交錯的粗大鐵鎖鏈懸掛在墓室四角,鐵索上固定著三口大棺材,趁著朦朧的水氣,乍一看就如“懸浮空中”一樣。地宮內為何會有積水?專家勘測發現,地面下竟然有泉眼,泉水常年噴湧而出,故而墓室內宛如一個深潭,尤其盛夏時節,內中積水更盛,以至於還有遊動的金魚和生長的蓮花,“地宮湧蓮”都成了西峰寺一道著名的景觀。

鐵鎖鏈懸掛的三口棺木,乃是墓主載瀅和他的兩位福晉。至於他為何會選用懸棺葬身,專家分析,懸棺應是墓室修建人恭親王奕訢選定的,而載瀅死前,也遭逢變故備受煎熬,他的內心應與父親一樣,故而採用了父親制定的這種葬式,有遠離紛擾之意。另外墓室地面常年積水,懸棺也是最好的選擇,不知這是否是有意而為之。

由於地宮內遍佈深水,不便於清理考古。專家將墓室內的三口棺材全部整個搬出,連鐵鎖鏈也一併取走。說來也蹊蹺,就在地宮被開啟之後,裡面的金魚不久就死了,荷花也一年不如一年繁盛,最終枯萎,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沒有人能說的清。如今西峰寺王爺墓地宮仍然在,內中泉水依舊噴湧,只是空空如也,沒有半點遺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