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春秋時期,有個名叫尾生的年輕人與心愛的姑娘相約於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姑娘沒到,河水卻漲了起來。尾生為了信守約定,不肯離去,又為了不被河水沖走,緊緊抱住了橋柱,最終溺死於此。

這便是典故“尾生抱柱”的由來,出自《莊子·盜蹠》,原文是:“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尾生抱柱”這則典故後來演化為成語“抱柱之信”,用以形容堅守信約。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尾生抱柱)

據《西安府志》考證,尾生抱柱而死的地方是位於陝西藍田縣蘭峪水上的藍橋,故後人把相愛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這種說法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並非近代產物。

對於“尾生抱柱”,《論語》、《淮南子》、《戰國策》、《史記》、《漢書》、《藝文類聚》等史料均有記載,名家詩詞歌賦中也多有引用,比如嵇康《琴賦》:“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李白《長幹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陸游《沈園二首》:“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湯顯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題橋,做倒地文星佳兆。”

在所有記載和引用中,無一例外,都把“尾生抱柱”當做堅守信約、忠於愛情的象徵,持肯定褒揚態度。但是,“尾生抱柱”最初出現在《莊子》中,卻並非只是個愛情故事那麼簡單,而是一場對於“捨生取義”合理性的大討論。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莊子)

在《莊子》原文中,講出這個故事的人名叫盜蹠[zhí],是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大盜,也有說法說他是當時起義領袖。總之,盜蹠其人,充滿著反叛精神,“盜亦有道”這個詞就是他之口。

盜蹠舉出“尾生抱柱”這個例子,是為了罵孔子,意在揭露儒家道德的虛偽性,他認為,所謂“捨生取義”,就像“尾生抱柱”一樣,既愚蠢,又完全沒有必要,其本質不過是沽名釣譽,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盜蹠斥丘圖:盜蹠因痛斥孔子是假道學而聞名於歷史)

試想一下,當那個女子得知心愛的尾生因為自己的失約而死,她會怎麼樣?無外乎兩種結果,要麼殉情,要麼懺悔終身,再也得不到歡笑與幸福 。這種猜想在一些記載裡確實也得到了印證。

對於儒家尊奉的核心價值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盜蹠這樣的人提出質疑,直至今日,這種反思與批評也沒有斷絕。

我們再看幾個例子。

事例一:千金小姐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伍子胥)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在逃離楚國投奔吳國的途中,伍子胥飢困交加,偶見一位浣紗姑娘手中的竹筐裡有飯食,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將飯食慷慨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考慮,叮囑姑娘一定要替他保密。姑娘聞言後,抱起一塊石頭投水而死,以此證明自己堅守信義的決心。

伍子胥見狀悔恨不已,當即咬破手指,在河邊石頭上留下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大仇得報,果真回到此處把千金投入到姑娘當年投水自盡的地方。

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事例二:田橫五百士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田橫五百士)

司馬遷·《史記·田儋列傳》裡關於“田橫五百士”的記載家喻戶曉,故事梗概是:

公元前202年,齊國被韓信所滅後,齊王田橫帶領部下五百人逃入海中,暫居於孤島之上(今山東即墨的田橫島)。劉邦得知後,承諾赦免田橫之罪,並召其入朝,許以王侯之爵。

田橫處於王者尊嚴,自刎於途中,五百門客得知後,拒絕了劉邦的納賢邀請,全部自殺於島上,以身殉主。

事例三:十萬南宋軍民跳海殉國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3月19日(夏曆二月初六)宋軍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南宋滅亡,宰相陸秀夫揹著年僅8虛歲的少帝趙昺[bǐng]投海自盡,大量忠臣追隨而去,另有十萬普通軍民隨之跳海殉國。

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第二日早晨,海面浮屍十萬,黑壓壓的一片,譜寫了中華歷史上最悲愴的一幕。

……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孔孟之道)

回看史料中的這些記載,首先湧現在你心中的感受是震撼?心痛?同情?抑或是不解?浣紗姑娘因為陌生人伍子胥的一句話投水自盡是不是傻?田橫五百士集體自殺是不是愚忠?十萬南宋軍民自願跳海殉國是不是小題大做?

從古人宣揚的價值觀來看,浣紗姑娘投水自盡是為了兌現個人的“信”,田橫五百士自殺是為了兌現對君主的“忠”,十萬南宋軍民跳海而死則是為了兌現對國家的“義”。

生而為人,守信、盡忠、恪守民族大義,這顯然是應該做到的,值得討論的只是方式問題和程度問題,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價效比”問題。

浣紗姑娘要守信,田橫五百士要盡忠,十萬南宋軍民要恪守民族大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是否有必要賠上生命捍衛道德?這樣做,是不是過於重名輕生?值不值得?

從春秋第一大盜罵孔子說起,討論儒家道德是不是沽名釣譽

(儒家道德中的“義”)

筆者雲:

筆者的觀點是,從個人角度看,浣紗姑娘投水自盡是沒必要的,田橫五百士集體自殺是不夠理性的,十萬南宋軍民跳海殉國也有些成本過高,畢竟,一個人的生死,背後牽扯的是一家人的終身幸福。但從歷史角度看,他們的犧牲又都是有價值的:浣紗姑娘投水自盡,讓後世感悟到了守信的可貴,田橫五百士集體自殺,讓後世領略了忠誠的價值,十萬南宋軍民投海殉國,更讓後世銘記恪守民族大義的重要性。

盜蹠認為尾生之死是愚蠢,孔子、莊子、司馬遷認為是守信,陸游、湯顯祖則將其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徵,這不是一個對錯問題,而是一個價值觀問題。

筆者認為,討論“捨生取義”合理性之前,必須要弄清“生”和“義”的大小輕重。如果舍了一個人的“生”,可以成就了一個國家的大“義”,那自然是應該的。但是反過來,如果要用多數人的“生”,成就某個人的小“義”,那就是不該的。

以理性的態度看歷史,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然接受,時至如今,我們仍然應該恪守心中的道義,以守信、盡忠、愛國為己任,但對於古人的極端方式,我們則既不應該批評,也沒必要效仿。對於“捨生取義”的人,我們自然要歌頌,但對於“捨生取義”這件事,則沒必要以生命為代價去兌現。

參考資料:《莊子·盜蹠》、《史記》等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