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打仗前和打仗時士兵的人數沒有變化,但是很多其他因素都發生變化了。這一變,糧草就不夠用了。

千里送糧,消耗巨大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打得都是糧草(用“後勤補給”來形容現代更貼切)。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強調的就是糧草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古時用兵,一般都是在邊陲重地,距離王朝的中心動輒幾百上千裡。上千裡的路程,那時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更沒有高鐵、飛機,運送糧草只能靠馬車、驢車、獨輪車。運送糧草的部隊一路上跋山涉水、翻山越嶺,遇到湍急的河流、遇到高聳的大山、遇到傾盆的暴雨,都會造成糧草的額外消耗和損失。一千斤糧食運到前線,能剩下五百斤就已經不錯了。

而在平時,部隊都分散駐紮,就近補給,固定運輸,糧草沒有那麼多額外損耗。打仗時後勤人員暴增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古代打仗,動不動就號稱幾十萬大軍,比如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實際上這裡麵包含了送糧的、做飯的、餵馬的、修車的、敲鼓助威的,真正參與作戰計程車兵,這麼說吧,十佔其一。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真正扛著大刀衝鋒陷陣的能有十萬人就不錯了。

這些後勤人員,平時都是各謀生路的,大部分也是以種地為生,但是一打起仗來,他們就全都脫產了。這麼多後勤人員,需要的糧食也是十分驚人的。不打仗時軍隊也會種地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種一畝地,能產三四百斤糧食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正是因為糧食產的少,所以古代養不起那麼多脫產計程車兵,在部隊中屯田,也就應運而生。不打仗的時候,國家的軍隊扛起鋤頭去種地,產的糧食就用作軍隊的日常消耗。一旦打起仗來,這些人就放下鋤頭扛起槍,去邊關保家衛國了。這樣一來,打仗時種糧的人少了,軍隊的糧草自然就不夠用了。

這些糧食缺口,就需要國家進行補給,而往往戰事緊急,糧草供給一時半會兒跟不上,士兵又一天都不能餓肚子,所以打仗時的糧草供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買糧的錢變少了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打仗時地主家裡有糧,糧商手裡有糧,興許老百姓手裡也有點糧,但是這些糧食都是需要中央政府掏錢購買的。比如明朝政府是個小政府,進項來源不多,平時救個災、應個急什麼的還行,但是一到打仗,國庫裡的錢馬上就見底了,給軍隊購買糧食就變成了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打仗影響百姓種地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打起仗來,遭罪的首先是百姓。無論是在中原用兵還是在邊關用兵,戰爭都會影響老百姓種地。鐵蹄所到之處,民不聊生,生靈必遭塗炭,老百姓倉皇逃難,背井離鄉,多少良田變成荒地,糧食減少在所難免。

所以,戰爭是很殘酷的,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要期待打仗。因為最苦的,永遠是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