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編者按:2021年1月11日下午,應莆田市林龍江文化研究會之邀,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資深教授陳支平赴仙遊縣世明書院講學,開講《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資深教授陳支平(攝影:遊心華)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資深教授陳支平是泉州市惠安縣南浦鄉東張村(今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人,其鄉與仙遊楓亭接壤,兩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因此,陳教授熟稔仙遊地方,從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分別為蔡襄、鄭紀、魏昇與林龍江。

按照陳教授的觀點,認為蔡襄在仙遊民風、鄭紀在仙遊人力、魏昇在仙遊治安、林龍江在仙遊教化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令人仰嘆!

一、蔡襄(1012—1067年)

【關鍵詞】清乾隆版《仙遊縣志》記載:“忠惠遺風猶有存者。”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仙遊縣慈孝裡蕉溪(今楓亭鎮九社村)人。宋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初仕官即力主改革,曾以《四賢一不肖》詩轟動京城。慶曆中,仁宗命蔡襄與歐陽修等四人知諫院,忠直敢言,對慶曆新政多有建言襄助。40歲時,再度入朝修起居注、知制誥和權知開封府,皆能剛正不阿,忠心盡責。50歲時,第三次入朝權三司使,總理全國財政四年,使朝廷財賦一度盈餘。曾任福建路轉運使,福州、泉州、杭州等地知州,勤政愛民。所做實事如造泉州洛陽橋,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道邊松,興修水利,奏減丁米負擔等,後人有口皆碑,被載入史冊。他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被當時推為“本朝第一”。所著《荔枝譜》《茶錄》為古代重要的農學著作。治平四年(1067年),病逝於家鄉楓亭。淳熙三年(1176年),因其在職時的“廉公方正,遺愛在民”風範而被朝廷賜諡為“忠惠”。

附:清乾隆版《仙遊縣志》關於仙遊風俗的部分記載

仙邑風俗,宋志及鄉縉紳、先生皆雲:邑人秉性敦樸,嗜好簡靜。尚矣!數百年來,敦樸者不能不流於侈靡,簡靜者不能不習於繁華,然忠惠遺風猶有存者。武城化言偃而絃歌,晉鄙燻陽城而善良。竊願持石齋、巖孫兩君子之言,與都人士相勸勉焉已。

摘自葉和侃《仙遊縣志·卷之八》

二、鄭紀(1433—1508年)

【關鍵詞】泉港民間仍然盛傳:“莆田出僕死,不如仙遊出鄭紀。”其實,莆仙亦有此俗語。鄭紀在免除仙遊軍戶苛法方面,為儲存仙遊珍貴的人力資源做出巨大貢獻。

鄭紀(1433-1508年),字廷綱,號東園,仙遊縣文賢裡(即今度尾鎮埔尾村)人。明天順四年(1460年),登進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升翰林院檢討。以親老引疾,32歲上《致仕疏》《養病疏》,以“本身患病,父母年老”為由,申請歸養,這開啟了他歸養林下22年生涯。歸養期間,他在仙遊先後倡修5座橋,分別為安利橋(青龍橋)、中嶽橋(朝天橋)、東溪橋(鹿鳴橋)、步雲橋、登瀛橋,積累了良好的聲譽。大約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鄭紀奉詔復出,入侍經筵。翌年,鄭紀在孝宗朝歷任國子祭酒、太常寺卿、南京戶部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其間,他為仙遊發聲,先後作《送萬侯之仙遊序》《送廖侯之仙遊序》《與龐大參》諸文,尤以《與龐大參》這篇文章為突出。在《與龐大參》文中,他要求“改正文冊,從實清查”,從而順利免除仙遊軍戶苛法,備受仙遊百姓歡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再上《致仕第十九疏》,始進南京戶部尚書,並致仕。翌年,他在楓亭倡結耆樂會,一時成為美談。正德元年(1506年),他鑑於“漳寇大作,入侵仙遊西鄉”,遂向御史韓廉建議修築仙遊城牆,竟獲嘉納,又成大功一件。兩年後,他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歲。著有《歸田錄》八卷、詩集四卷、《文集》五十卷、《聖功圖》十卷,其中,《東園文集》為四庫全書所收錄。

鄭紀逝世後,右都御史姚鏌撰寫祭文,將其與蔡襄並稱,認為:“維仙在宋,有蔡忠惠。既以政顯,亦以文著。後三百年,公復崛起。一邑二賢,並美同譽。”

附:姚鏌祭文

維仙在宋,有蔡忠惠。既以政顯,亦以文著。

後三百年,公復崛起。一邑二賢,並美同譽。

公有奧學,陋彼絺繪。公有古道,力挽頹注。

公有宏才,是曰經濟。近官於閩,領公舊職。

仰視高風,敢望萬一。

三、魏昇(1460—1517年)

【關鍵詞】仙遊境內山寇(匪患)終結者。在社會治安治理方面是“仙遊第一人”。

魏昇(1460—1517年),字大臨,仙遊縣仁德里黃花(今龍華鎮金建村)人。魏昇生於天順四年六月初二日,少年時,其父用千金讓其結客練武,學得擊劍、馳槊、投礫等武藝。16歲時,一日連射三虎,驍勇非凡。後隨總兵沐有威學習孫吳兵法及異僧三變不窮、三戰不測之術,練就一身好武藝。組織鄉間民勇,人稱“魏家軍”。

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倭寇侵犯南日島、海門島、烽火門等地,興化府守派魏昇帶“魏家軍”前往剿寇,魏昇率部勇戰,倭寇敗退。而早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山寇李道隆作亂,魏昇即帶兵將其剿滅。此後,仙遊、莆田、惠安等地有賊寇出沒,到處擄掠姦淫,打家劫舍,亦被魏昇殲滅。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底,賊寇鄺獬率眾突襲仙遊縣城,魏昇匆促率兵抵禦,不幸身受重傷,但迫使鄺獬賊眾撤退。同年九月初四日,魏昇因傷重不治身亡。這時,鄉人感其大義,乃在縣城立祠祀之,號壯烈祠。嘉靖年間,戚繼光來仙抗倭時,特地去壯烈祠弔祭。

魏昇能文能武,見義勇為,被知彭昭委為總捕,在興泉近30年,歷戰20多次,平倭除寇,險危不辭,在海門平倭獲捷後,“至軍門,拔為中軍把總,將留用之,固辭歸。”魏昇為人重仁義,在家鄉築修堤壩,平糶穀物,賑濟災民,購置義田,資助貧困農民,興教育學,深受鄉人愛戴。著有《罝兔韜略》《中國形勝說》《九邊論》《四夷考》《金沙武略》《謀野》《求野》等書,尤以《金沙武略》為最著,可惜這些書籍全部失傳。

四、林龍江(1517—1598年)

【關鍵詞】15世紀以來,惟一一位創教成功,且社會影響較大,風評較好的宗教人物。林龍江所創立的三一教是中國民間宗教的典範,因其與仙遊淵源頗深,曾在仙遊學習、倡道,遂教化了仙遊子民,影響極大,流傳至今。

林龍江(1517—1598年),本名林兆恩,字懋勳,號龍江,道號子穀子,莆田縣城內赤柱巷(即今莆田市荔城區英龍街)人。誕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十六日,系兩廣總制林富之孫,是明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慈善家、教育家、宗教改革家、愛國抗倭英雄、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說集大成者,世稱其為“三教先生”或“先生”,他門下弟子則尊稱其為三一教主。

林龍江本為儒生,中秀才後屢試不第,三十歲時憤而棄儒學道,遍訪有道之士,醉心於心身性命之學。後因得遇明師,獲艮背法,悟徹儒、道、釋三教合一之學,遂創立夏教(今稱三一教)。其中,艮背法可以卻病,深受其門下弟子、士大夫及廣大群眾的喜愛。此後,他不斷精研艮背法,增至九序,乃稱“九序心法”,成為夏教至寶。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十四日與世長辭,享年82歲。

林龍江著述宏富,版本眾多,後經其門下弟子盧文輝編纂而成《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卷(另有版本各異的《林子全集》四十卷)及《三一教主夏午尼經》三十六卷(簡稱《夏午真經》)。

備註:以上關鍵詞是陳教授講座中的原話提煉出來,下面各個人物簡介則是編者附帶說明,以便人們直觀地瞭解蔡襄、鄭紀、魏昇、林龍江等諸人物,並非陳教授作品或原話。

附:講座現場圖片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左起:李慶華、陳支平、胡玉仁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前排左一是吳永坤,左二是長俸書院董事長唐煥湧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世明書院掌教、莆田市林龍江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鬍玉仁將《世明書院志》贈予陳支平教授

仙遊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四位關鍵人物

陳支平教授在世明書院留下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