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都出自於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故事,既有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也有宗教成分,同時也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形成的愛憎觀。

一,關於羅成折壽的傳說

羅成是歷史系列評書小說《隋唐演義》裡的人物。他是羅藝的兒子,少年英雄,武功高強,但他人品有虧。本來壽命應該是七十歲,但因為在有限的二十年裡,做過五件損陰德的事,故此,只活了二十歲就死了。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關於羅成折壽的五件事,有好幾個版本,不過流傳最廣的,應該是下面這五件事。

第一件事:羅成和表兄秦瓊在北平府切磋武藝時,秦瓊對錶弟羅成是真心實意,傾囊相授。但是羅成因為擔心表哥秦瓊日後和自己翻臉,自己不是他的對手,羅成便沒有把自己平生所學全部告訴秦瓊,據說,他在秦瓊面前隱瞞了三種絕招回馬槍。

因為兩人在互相傳授各自的武功時,都曾發下過毒誓,要把自己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否則不得好死。但是羅成心懷叵測,有所保留,按照傳統文化理念,此舉被視為不義,故此折壽十年。

第二件事:羅成的槍法由義父丁延平傳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對待師父尚且如此,何況是義父。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在小說《隋唐演義》裡,羅成在瓦崗寨前與義父丁延平狹路相逢。儘管是各為其主,但羅成憑藉對義父槍法套路的熟悉和破綻,下了死手,刺死了義父丁延平,違背了傳統觀念和人倫道德,屬於大不孝,折壽十年。

第三件事:早先在瓦崗寨,羅成和單雄信等人義結金蘭,相約共享富貴,同生共死。

中途,兩人分道揚鑣,羅成和秦瓊等人投奔了李世民,單雄信投了王世充。

後來,在兩軍陣前,羅成遇到了單雄信,羅成全然不顧結義兄弟之情,也不管單雄信曾經多次幫助過自己的恩情,毅然對單雄信下了死手,生擒單雄信,這也就罷了。

更不應該的是,單雄信被擒以後,因為誓不投降,李世民決定殺了單雄信。

這時候,羅成為了表示自己對李家的忠心,還自願擔任了單雄信的監斬官。這種行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屬於以下犯上的“弒兄”,折壽十年。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第四件事:一次,羅成喝醉酒,讓李世民揹著他走。後來又睡了龍床,冒犯真龍天子,屬於大不忠,折壽十年。

第五件事:羅成為了奪取孟州城,假意娶胡金嬋,這是典型的為了功名,不擇手段。在後來的火燒孟州城時,羅成全然不顧妻子胡金嬋的死活,致使胡金嬋被活活燒死。折壽十年。

在上述五件事裡,羅成總共折壽五十年。

二,關於韓信折壽的傳說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初三傑” ,“兵家四聖”,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但是,很可惜,就是這麼一位人物,只活了32歲。據說,他的壽命本來應該是72歲。也有人說韓信活了36歲。因為在史料上,韓信生年不詳,故此有32歲、36歲兩種說法。

關於韓信折壽四十年,在《三言二拍》裡,這件事有詳細記載。說有個算命先生許復,當初算韓信的壽命應該是72歲,但是因為韓信做了幾件不當的事,折壽40年,故此只活了32歲。

許復曾經專門解釋過這件事,說:人有可延之壽,亦有可折之壽。韓信本來應該活七十二歲,這是按照相書命理嚴格推算出來的,並非憑空想象或捏造。但是他殺機太深,虧損陰騭,做了下面四件不應該的事,以致折損了自己四十年壽命。

不過,關於韓信折壽這件事,都有故事藍本,大概都出自於《漢書》。

(一)韓信棄楚歸漢時,迷蹤失路,兩個樵夫指引他一條徑路。這本來屬於活命之恩,韓信卻恩將仇報,將兩個樵夫都殺了,折壽十年。

對於這件事,也有另外一種說法。韓信被項羽追殺,一個樵夫給他指了一條逃生的路,韓信擔心樵夫告訴後面的項羽這條自己走的路,把樵夫殺了。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二)蕭何三薦韓信,大漢皇帝築三丈高壇,手捧金印,拜韓信為大將。韓信作為微臣,受君皇拜,折壽十年。

(三)酈生本來已經說通齊王田廣降漢。韓信乘其無備,襲擊破之。韓信得了大功勞,辜負了齊王降漢之意,掩奪了酈生下齊之功。奪他功績傷他命,折壽十年。

秦末,楚漢兩軍相持不下,酈食其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權衡利弊,放棄戰備,以七十餘城準備降漢。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經說通齊王歸漢。 韓信嫉妒酈食其,繼續率兵渡河擊齊。結果齊王田廣以為酈食其騙他,烹殺了酈食其。

(四)漢兵追項王於固陵,韓信九里山排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盡楚兵百萬,戰將千員,逼得項王匹馬單槍,逃至烏江 口,自刎而亡。折壽十年。

當然,對於韓信折壽四十年的說法,也有好幾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相同的單件事,也有不同的事例,大同小異。

“羅成折壽五十年,韓信損命四十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

三,結論

總之,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以中國傳統觀念的“仁、義、忠、孝”等儒家道統為標準。羅成也好,韓信也罷,都是因為違背了這些做人標準,才招致折壽。

不過,這些傳說故事,有合乎道義的成分,也有封建迷信的說法。這些故事的初衷,無非是勸人向善,讓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多做符合道德標準的事,不做違背天理良心的事。

在解讀這些古代傳說故事時,我們一定要本著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客觀地去看待,去甄別,既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更和諧、更安寧,也要去除其不合理、甚至荒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