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劉伯溫是個高人,博學強記,還精於象緯之學,和諸葛亮一樣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劉伯溫在民間有這麼高的地位,跟他的能力有關係,而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在說出三個人後,劉伯溫都一一作了否決,最後這三個人都慘死在朱元璋手上,可見劉伯溫有識人之明。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朱元璋說劉伯溫“吾之子房”確實不為過,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是起到了張良對劉邦的作用,就是在迷霧中作出正確的選擇,最終按這個選擇走向正確的方向,有時候很多人在人生選擇上作出錯誤的判斷,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導致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留下諸多遺憾。

劉伯溫被朱元璋請到應天府(今南京)當謀臣後,就和朱元璋分析了一下形勢,向朱元璋提出各個擊破,避免兩線作戰的策略,在陳友諒氣勢洶洶的時候,朱元璋的帳下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勸避其鋒芒,朱元璋難以選擇,而劉伯溫提出利用陳友諒的嬌氣,來個誘敵之計,再將其重創,跟朱元璋說了幾句切中要點的話後,使朱元璋堅定信心,向著劉伯溫定下的策略前進,把內部看法不一、不利於團結的危險化解。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劉伯溫不僅在幫助朱元璋開國的時候能夠出謀劃策、切中要害,在看人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李善長當了第一任中書左丞相,徐達當了中書右丞相,不過徐達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恭敬謹慎,從不亂說話,深得為臣之道,處理問題又不偏不倚,沒有過失,明初五位丞相只有徐達能得以善終!

而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在和劉伯溫爭論法令的時候,居然辱罵劉伯溫,也因為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主要人物,李善長處處排擠劉伯溫,對於同是淮西集團的胡惟庸多有提攜。

在李善長辭官回鄉的時候,朱元璋對於丞相一職有三個人選,其實朱元璋心中的最佳人選是劉伯溫,只不過劉伯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自己疾惡如仇不耐處理雜事為由拒絕,對於朱元璋提出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個人,劉伯溫都準確說了他們的缺點,也說了這三人不適合當丞相。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楊憲和劉伯溫的私交很好,還是朱元璋的情報人員,辦事幹練,是朱元璋的親信,能力也很強,劉伯溫在三個人中對楊憲的評價應該算是最高的,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只不過沒有丞相的氣量,沒有容人之量私心太重,而楊憲後來也如劉伯溫評價的一樣,在當上中書右丞沒多久,就開始對李善長和汪廣洋下手,一直想要扳倒枝繁葉茂的李善長和擋在他前面的左丞相汪廣洋,汪廣洋在楊憲的奏劾下被放逐回鄉貶到海南。

而楊憲和李善長的差距還是太大,在明初李善長的地位可不是隨便什麼人能比的,功臣排第一,六公排首位,徐達還排在他後面,年祿達四千石,劉伯溫才240石,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楊憲算是以卵擊石,楊憲在中書省執政後,罷去舊吏,任用親信,專決省事,殺侍御史劉炳,彈劾汪廣洋和李善長,這些種種讓朱元璋很失望,最後被李善長反劾“放肆為奸事”,在成為中書左丞的當月,就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對於汪廣洋,劉伯溫的評價是器量比楊憲還狹窄,對於胡惟庸則是不客氣了,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而胡惟庸當丞相的話會將馬車弄翻。汪廣洋總體上來說,在丞相位置上是和稀泥,沒什麼建樹,只是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被朱元璋貶了幾次提了幾次,多次告誡都不改,胡惟庸則是博得朱元璋歡心後,開始膽大妄為,很多事情不報告給朱元璋自己就做了決斷,很多奏章被胡惟庸截留,生殺廢黜大事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人競相奔走其門,賄送金銀財寶給他,有架空皇權之嫌。

對於朱元璋來說,自然不允許有人架空皇權,也看到幾個丞相對於他來說並沒什麼好處,於是想到了廢除丞相制度,想要廢除丞相制,以貪汙罪來定胡惟庸的話,只不過殺他一個,只有事情鬧大了才好藉機廢除丞相制,最後胡惟庸造反罪名成立,牽連了很多人,受胡惟庸案餘波,被誅殺了三萬餘人,汪廣洋則是受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三人後,為什麼三人全部都慘死

劉伯溫說這三個人都不適合當丞相,自然是劉伯溫的識人之明,而朱元璋還是讓他們三個人當了丞相,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為了廢除丞相制下了一盤大棋,只有朱元璋知道了!

圖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