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大家好,我們的塞拉斯談軍情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們知道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自身的實力之外,機會和運氣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明明滿腹才華但是卻得到不到重用,很有可能只是沒有把握住屬於自己的機會而已。但是有句話叫做“是金子總會發光”,只要有實力總有一天會發揮出來,譚延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我們知道科舉制度是從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考試的出現毫無疑問大大地改善了用人的制度,打破了世襲制度的壟斷。“寒門出貴子”成為了可能,只要用功好努力最後便能夠有機會出人頭地。民間流便傳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詩句。

譚延闓是湖南茶陵人,他和其他很多寒門考生不一樣,他出身在士族大家之中,他的父親譚鍾麟是朝廷重要官員,作為家中的獨子,譚延闓從小就受到了重點的培養,父親對他也是十分的嚴格,甚至是令人髮指的程度。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不僅功課不能拉下,連琴棋書畫都要求他樣樣精通。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所以在他5歲的時候就將他送入了私塾,11歲時的譚延闓已經能夠寫出一手好文章了,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

1893年,13歲的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十分順利的考中秀才。當時的譚父當時年事已高,得知兒子如此年少便考中了秀才十分的高興,鼓勵他再接再厲,繼續向著“狀元”之路前行。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我們知道,在古代想要中狀元可不是那麼的容易,前三甲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比如說前三甲中的第三甲探花,對長相的要求就十分之高。而狀元作為第一名更是需要皇帝或者說是當權著來欽點才能行。

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到了4月參加殿試,當時清朝的當權者是慈禧太后。所以欽點狀元的事情自然也是落到了她的手上。本來按照貢士的排名,譚延闓最後選作狀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然而慈禧拿來了貢士名冊一看。在第一列赫然寫著:譚延闓,湖南茶陵人。慈禧突然就想起,當初倡導戊戌變法的譚嗣同來,而且兩人還都是湖南人,莫不是有什麼關係牽連吧?於是乎便沒有對譚延闓留下什麼好印象了。

最後便以這個人的名字太難聽了為理由,只賜了譚延闓一個進士出身,把第二名劉春霖給定為了狀元。後來名詞頒佈下來連譚延闓都不敢相信,自己怎麼才是第三十五名?經過了多方的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慈禧在其中做的鬼。

此人本是狀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不料後來竟成國家棟梁

不過這卻絲毫的不影響譚延闓的前程,畢竟當時離清朝滅亡的時間也不遠了。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天下形勢風雲再起,他追隨孫中山加入了革命軍,還因為傑出的貢獻,曾經還在1928年出任機關要員,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