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淄博的蒲松齡終生教書,他的學生卻都名不見經傳,什麼原因?

我的回答,不引用古文,如果說假,真不假!倘若說真,做研究、答試卷有點欠妥,例如“春聯源於淄博”的回答,起點定在“二桃殺三土”,這在歷史上有記載,也是小編所見正史(姑且正史吧,誰知道當時的人是什麼思想)中第一次出現桃子,切實在宮廷之上,言之鑿鑿!其實民間最早對桃木的崇拜,是上古神話在東海用桃木捉鬼,看得見的傳說就是“壽桃”的來歷,這一切神話、傳說、正史都是從古齊國走出去的,所以最早對“桃木”的崇拜就在淄博。

都說最早的春聯叫“桃符”,都已經說一萬遍了,但為什麼沒有想想為啥叫“桃符”呢?為啥不叫“杏符”、“紅木符”、“金絲楠木符”呢?說的遠了,今天回答蒲松齡的這個提問。

配圖蒲松齡故居。

淄博的蒲松齡終生教書,他的學生卻都名不見經傳,什麼原因?

古代親戚鄰居關係比現在牢固,主要是報團取暖,為了共同克服困難,過去生產力低,一戶人家很難抵禦這樣那樣的災害。

蒲松齡有個表哥很厲害,是康熙年間的刑部尚書,就是現在淄博市桓臺縣的王漁洋(比蒲松齡大四歲),兩家隔著有50公里,蒲松齡當私塾的東家,在現今的淄博市周村,兩家隔著有30公里,蒲松齡的東家姓畢,是王漁洋的姑父,如果說假的呢,當地人都這樣說,如果說是真的呢,正史沒有記載,當故事去讀,總是可以。

蒲松齡從21歲第一次參加鄉試,63歲是最後一次去考,四十幾年屢試不中,這種不放棄的精神可嘉,當然他一生最大成就是《聊齋志異》。

淄博的蒲松齡終生教書,他的學生卻都名不見經傳,什麼原因?

孔子有三千學生,拿到學位證書的是七十二人,蒲先生一生教了八個學生,與他一樣,沒有一位透過鄉試,沒有一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古代文人最大願望是當帝師,從這點去看,我的鄰居、蒲老先生心裡不好受!那為什麼他的東家不辭退他呢?首先有前面講的“可能是親戚”,其次在當地還有一個傳說。

蒲松齡的東家叫畢際有,這個人的祖上也是尚書,比傳說中他的表弟王漁洋(王漁洋是順治年間進士)早一點,是明末的戶部尚書,傳說當年畢際有請風水先生看墓地,風水先生看過之後說“只能二者選一。”打個比方說,如果墓地安排在高一點,則會蔭庇後人高官得坐,駿馬任騎,倘若稍微低一點,則家族人丁興旺,世代繁衍不息,據說畢際有選擇了後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子孫與他老師一起“名落孫山”也不在意,傳說!

畢際有的墓地在現在山東濱州鄒平,前幾天有位87歲的老者告訴小編,他老家就在旁邊,大概七、八歲時候,還經常有外地人去做很大的祭祀。

淄博的蒲松齡終生教書,他的學生卻都名不見經傳,什麼原因?

至於蒲松齡水平如何,傳說中他的表哥王漁洋有一首詩給他,曾為大清康熙帝國的刑部尚書,格局、胸懷、遠見、識人……這類詞用到他身上似乎不為過,他是這樣寫的(這是確確實實存在):

姑且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寫到這裡,朋友們一定能有所思悟了,蒲老先生教的學生在考試的道路上走的不順暢在所難免!

淄博的蒲松齡終生教書,他的學生卻都名不見經傳,什麼原因?

小編到了王漁洋故居 ,只是拍的圖片不在手機裡面。

自己每一個回答均逐一手工寫到頁面,

保證全網唯一,

歡迎指正!

更多回答,請您關注

耕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