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前言

秦國既滅三晉,又北破燕都,中原北部的形勢便基本上全部安定下來了。於是乃轉兵鋒南攻楚國。楚國也是諸侯國中的強國之一,歷史上楚國曾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打三晉,西伐秦,兵震天下,威服諸候,儼然以東方領袖自居。只是至秦昭襄王后,數度用兵於楚,使其成為秦國的強食之肉,楚國的氣焰才一落千丈,其勢難強。但由此而來,兩國也成為世仇。然今日之楚國,仍為領地最廣的諸侯國。它北擁淮水流域,東至大海,南達百越,西及巴東,域內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堪為秦國的強大對手。

年輕氣盛的李信

很早以來,秦王贏政便思量著如何平滅這一南方大國。他心目中清楚,六國中真正堪為秦國的要敵的當為趙、齊、楚三國。趙國與秦國最為相鄰,又一直兵戎相見,自然該是第一個平滅的物件。然而對於齊、楚兩國,孰先孰後,他一直拿不定主意。這兩個強國,無論任何一個都不是能夠輕易吞下的好果。好在齊國與秦國一向遠交近攻,相互交好,不為敵手。否則一且齊楚聯手,則秦無寧日矣。然而,王剪手下的少年將軍李信卻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覆。還是在王翦滅燕,李信拿姬丹人頭得勝歸來時,贏政對其英勇很是讚歎。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曾提及李信:“吾欲取天下,齊、楚何先?”李信回答說:“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秦王深以為然。如此這般,贏政才定下了安定齊國、平滅荊楚的國策。咸陽宮中,贏政召見君臣,商討滅楚之策。到場的高階將領濟濟一堂,神采奕奕。這些年的征戰所殺,政內靠李斯的運籌帷幄,而對外則全賴他們的英勇善戰、屢建功勳。這些將星帥才們按年齡層次相排,可為老、中、青三代,老將中當以王翦為代表,中年的則有王責、蒙貳等人,那少壯的則是李信、蒙恬這一撥了。

對外征伐,為將之道最為要緊。得三軍易,而得一將難,即為此言。面對群星閃耀的新老將帥,贏政心中不知派何人出征荊楚為宜。他首先想到年輕英勇的李信,是他先提出伐楚戰事的,心中肯定早有籌劃,於是他宣李信出列,問道:“吾欲攻取荊楚,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年少氣盛的李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不加思索地回答:“吾不過用二十萬人。”此言一出,其它將領一陣譟動,有人面露驚訝,有人輕輕搖頭,不以為然。也有人交頭接耳地誇讚李信果然少年英勇。秦王卻是不動聲色,他又以同樣的問題相問德高望重的老將軍王翦。

王翦卻也是如李信一般不加思索地回答:“以臣攻楚,非六十萬人不可!”此言一出,也是同樣地出人意料。秦王臉上流露出一種很不以為然的表情,他一邊搖手一邊感慨地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氣勢壯勇,其言是也。吾當以其為將,伐滅荊楚!”主將既然確定為李信,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副將也交由蒙恬擔任。他們兩個均為秦軍中最為年輕之將軍意。兩位少壯派走馬上任,擔當起征伐強楚的重任。李信對於南伐荊楚,確實早有思忖,他認為秦軍伐楚,戰場即在秦楚接界,這些地界多廣闊平原之地,無險可扼。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故作戰之要點在於殲滅敵人的主力。他判斷楚軍在秦軍進攻之時,定會將兵力集結於汝水一帶邊界之地以御秦軍,如此一來秦軍便可以部軍沿汝水兩岸前進,作正面進攻,吸引楚軍的注意,而以主軍由汝水以南地域作迂迴運動。由舞陽——新蔡穎邑一線繞出楚軍之左側翼,與正面秦軍對楚軍行鉗形包圍的作戰,如此以來,即可達殲敵主力的預期目的。如果楚軍確實如李信所想集中於秦楚交界之地,那麼這番策略確實不失為李信殲滅楚軍的良好戰略。然而,楚軍的主將卻並沒有按李信的佈置去做。

李信大敗而歸

這楚軍主將非同一般人士,他是楚國世代名將之後項燕,也可稱天下數一數二的戰略能手他認為大軍在這種廣闊平原地帶作戰,最大的忌諱是使自己的主力陷於敵軍的重重包圍中,於是他決定對秦軍實行縱深防禦,只留少數部隊配備於邊界要點以監視秦軍。而將楚軍主力集中於都城壽春以北淮水北岸地區,準備在秦軍上勾輕舉前進之時加以迎擊消滅。李信既然在秦王面前誇下了海口,遂受命為將軍,與蒙恬道率軍二十萬人馬出發伐楚。十萬人馬先集結至穎川郡,休整短暫時日之後,李信便按原計劃將人馬一分為二。

命令蒙恬率一部軍沿汝水兩岸向陳邑做正面進攻,制敵人;他自已率領主力秦軍向汝水以南地區作遷回運動,由舞陽、平,新察之道向穎邑前進,然後率師與蒙悟軍會合於城交,殲滅包圍之楚軍。戰事初開,秦軍節節勝利,一如李信所願。蒙恬軍從正面進攻,未遇楚軍的有力抗擊,順利攻佔陳邑,然後又攻佔寢丘,距離會師的城交咫尺之遙;李信軍更是如入無人之境,往來馳騁,所遇楚軍皆寡弱之敵,他率領人馬先是達於平輿、爾後縱深千里,攻破楚之邊邑穎上。一路捷報,紛紛傳向咸陽。在向秦王的捷報中,李信興奮地提到他要效法前朝名將白起,攻陷楚國新都壽春,屠滅楚王九族。他指的是前朝昭襄王時,白起攻擊楚國,攻陷首都郢都,焚燒楚國王陵,楚國無能為力,只好忍痛丟了祖墳宗廟,遷都別處的輝煌舊事。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白起當時因此赫赫大攻,而受封為“武安君”。看來今日之李信,也有受封武安君的雄心壯志了。贏政對李信的英勇氣概深為嘉許。然而,楚國主將項燕卻不允許李信再這樣囂張氣盛、不可一世下去了。此前,秦軍的如此順利,全在於項燕的安排之下。他令楚軍守將對來犯秦軍並不作拼死抵抗,而是以誘敵深入為主。各地楚軍面對秦軍的洶洶氣勢,只是稍作象徵性的迎戰,比劃一番,便行回,引得秦軍的兇猛追擊。而項燕卻在壽春附近的準水北岸大肆集結楚軍,以逸待勞,準備時機一到便大舉反攻。而當李信攻佔穎上之後,蒙恬軍遠在寢丘,兩軍相距數千裡之遙彼此呈前後分離狀態,尤其李信軍所部,躍馬千里全仗輕裝行進,糧草重全無,正是孤軍之境。然而立功心切的李信對此卻毫不留意,他被項燕的麻痺戰術衝昏了頭腦。

他令部下以輕裝之勢渡過洪河向楚地進攻,項燕卻不失時機地發起了反攻。秦軍將士怎麼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遇到如此強勁的對手。多日來他們遇到的楚軍都是一戰即潰,慌不擇路,那裡似如今這般氣勢如虎、勢不可擋。這些秦兵連日征戰、奔跑,多數均已成疲意之師,猝遇楚國大軍反攻,遂倉皇不能成陣,而楚軍卻是以逸待勞,乘機掩殺,氣吞萬里如虎。秦軍如何不敗呢?李信這才明白過來,他這多日的戰功全仗楚軍的成全,全賴項燕的安排。如今他一人孤軍深入,全無授助,如何能夠抵擋項燕的反攻殺呢?定王大的無奈之中,李信只有率部急急棄逃,西城交。戰場上出現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局面。前面是一反進攻之態敗逃的秦軍土兵,後面則是追殺不捨的楚國勇土。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秦軍兵士,多為北方之人,很不習慣這川流交匯的江南之地,加之逃命心切,慌不擇路,很多將土掉落河流溪川之中被水淹死,另外踩死、踏死的也不少;而那楚國將士素以英勇著稱,訓練有素,加之又在本土作戰,個個英勇無比,將多日來的怒火一洩無餘地發洩在了秦軍身上。連三日三夜的逃奔與追殺,使得秦軍折殺大半才逃至城交,與蒙恬軍會合。會合之後,李信不敢怠懈片刻,又指揮所剩人馬,西退陳邑,築壘固守。項燕楚軍卻是不肯輕易放過這敗軍之寇,他驅軍追至陳邑,馬不停蹄,即對秦軍進行攻擊,連破秦軍兩大營察,殺七都尉。秦軍損失甚大,遂退出楚境。項燕楚軍收復了自陳邑以南至平輿以東的大片失地。李信徵楚的大敗而歸,使秦王贏政甚為震怒,他深悔自己當初輕信李信的狂妄自大,以至今日的兵敗辱國。這時他才相信了王翦的那句話:取楚,非六十萬人馬不可。

王翦再度出山

自那次朝會之後,王翦對自己不為秦王所信任頗感失望,他心灰意冷,於是便借病老之名向秦王提出了辭取的請求,秦王當時亦因他的年老無用而同意了他的辭職。王翦便離別都城,返回家鄉頻陽。卻沒有料到秦王親自到了頻陽他的府上,探望他來了。見到王翦,贏政滿面羞愧之色,他握著王翦的雙手道歉說:“寡人當初輕信李信狂言,遂使伐楚之事敗。喪師辱國,此為莫大之悔。伐楚之事,還賴老將軍親征之勞,否則必將一事無成。王翦卻緊皺雙眉道:“臣王翦有病在身,今已告老還鄉,實難負此命。望陛下另選良材,以免誤亂國事。”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嬴政知道王翦心中還記掛著前番朝堂論策之事,他非常誠懇地對王翦言道:“將軍雖有病,豈忍棄寡人乎?病老之事,請勿復言。”見此情景,王翦知道他推脫不掉出徵之事了,況且秦王已屈尊向他道歉,於是他還是如前番所語,向秦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大王如不得已必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此時莫說六十萬即使八十萬百萬秦王也不會拒絕王翦的,他高興地對王翦應諾道:“一切唯將軍之計從耳!”老將王翦再度出山。為鼓舞秦軍士氣,王翦出征之日,秦王贏政親率文武百官送秦軍將士至霸上。臨別之際,王翦向秦王要求賞賜相當數目的美宅良田。嬴政忍不住大笑起來,他對王翦說:“將軍只管出兵伐楚,何憂貧哉?”王翦卻是認真作答道:“臣為秦將,雖勞苦功高,然亦不能封侯加爵,故趁大王尚偏愛臣時,請求賞賜,如此之故,不過為子孫後世計爾。”

一番話不由使嬴政再次忍俊不止,哈哈大笑,他一概應諾。大軍既發,剛至武關,王翦又先後派回五個使節,向秦請求繼續賞賜。手下的心腹將領卻為他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而感過分,詢問王翦,王翦不以為然。他之所以這樣非為貪財,而是感到秦王一向性格多疑,不信任別人,如今挖空全國軍隊,交於他手,他一定會猜忌他,懷疑他是否會胸懷大志。他這樣大量請求賞賜,只不過是為了表示自己僅是個為子孫貪戀財產的人而已,以起保家保命之效。這王翦確實是辛辣老道,不愧為世之高人。楚國聽說王翦增兵而來,仍派項燕領傾國之兵前往拒敵王翦率六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地集中於穎川郡地域,仍照前番李信進兵路線進入楚地。項燕見此情形,便故伎重演,依前次對敵佈陣。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卻不料秦軍剛至陳邑、商水、上蔡、平一線,王翦便令全軍停止前進。這一點太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了,連足智多謀的項燕也搞不清老王翦耍的什麼花招,不知道自己當以何策應對為上。他只好先靜觀其變了。雙方在北至陳邑,南至平一線形成對峙。王翦命令秦軍在全線上構築堅壘,以御楚軍,這可累壞了六十萬將士,平日裡只有衝鋒陷陣、玩槍弄棒的份,卻不料這時候又要和以前做農夫一般,拿起鐵揪、鎬頭等,挖溝墊壕,砌磚抹牆,與泥水、黃土打交道,這其中的苦果,比起真正打仗衝殺還要辛苦得多。一日下來,兵士們都累得直不起腰,倒頭便睡。那王翦卻是消閒自在的很,每天閉門不出,沐浴洗澡,吃飯閒聊,彷彿不是在前線領兵打仗,而是如同還家閉門養老一般悠哉!這般情形,早有人傳報咸陽宮中。

秦王聞此,心中雖然亦焦急不解,但畢竟有前番李信輕舉妄動的敗局為鑑,何況王翦又是他再三請求之下領兵出征的,他也只好用人不疑,對此局面聽之任之,一切由王翦隨便為之。這樣過了數十日,秦軍方面築起了高高的營壘,綿延於整個戰線。戰場上的局面彷彿顛倒過來,不是秦軍伐越,而是楚軍攻秦。軍營既成,王翦仍令秦軍堅壁不出,而是仍作休息。這樣一來可是高興壞了秦軍人馬,經過長時間的體力勞累,他們早已疲意不堪了,於是乎秦軍上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沒有任何戰備。王翦也每日親臨營帳,與普通兵士同樂,他下令官兵每日比賽投擲石頭,看誰投拂的更遠,以行賞賜。這一來卻苦壞了楚軍將士,他們搞不清秦軍主將王剪耍的什麼把戲。進攻秦軍,秦軍壘壁堅固無法攻破,而且秦軍也並不出全反擊;不進攻秦軍,卻也不敢如同秦軍一般刀槍入庫,畢竟秦軍擁有六十萬人馬,兵多將廣,楚軍不敢不防。

李信滅楚僅要兵20萬,大敗而歸後,嬴政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所以每日只能甲不離身,馬不離鞍,如此一來苦不堪言。許多將領對此局面頗不耐煩,要求主將項燕大舉攻秦,實行反擊。但項燕仍集結主力於壽春以北淮河北岸地區,不肯輕易出擊。到了這個時候才體現出王翦六十萬人馬的作用來。這六十萬人馬,守禦在自陳邑與平輿之一線上,雖然戰線極長,但兵員卻無不敷之感,營不致為楚軍所破,亦不易為敵人所遷回或包圍。難怪當初王翦兩番對秦王要求非六十萬人馬不可。如此相持數月,楚王卻是不容項燕這般與秦軍僵守下去了。

結語

早有前線楚將向楚王報告兩軍情形,言說秦軍防守不備,刀槍入庫正是楚軍以報世仇之機,主將項燕卻膽怯怕事,不敢趁機反擊。這世仇,乃指當年昭襄王欺騙楚懷王到武關舉行兩國首腦會議,然後將楚懷王當俘虜一般捉回咸陽,命他用臣民禮節鄞見秦王,之後又將其囚禁三年而死之仇。這一事端使楚國視為不可饒恕之世仇,歷任楚王不敢忘懷,今天的楚王也是掛記於心,念念不忘雪恥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