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

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大概分別應該對

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

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

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

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

試的人數都不盡相同。

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

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

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

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

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

都中狀元了,父親可能還在參加鄉試。而

一旦中舉人,中進士,古人也是非常興奮

的,我們都學過《范進中舉》,就是說的

范進中了舉人而樂極生悲的故事。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與

我們現代的不同階段的教育情況做一下對

比。我們現代教育分為四個等級,小學教

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而

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階段相當於古代

院試之前的私塾和國子監。高考則相當於

古代的院試,專科畢業則相當於古代的考

中秀才(拔貢、恩貢、歲貢、廩生、附生、

增生、庠生、捐生)。現代的學位分為專科

、本科、碩士、博士;而古代科舉考試則

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在古代所有的讀書人,經過一個小小的

考試後,成為童生,也叫童子試,就相當

於我們現在對所有的讀書人都稱作學生一

樣。

第一級的考試是院試,是最低階的考試

,考中者就是“秀才”。中了秀才才有資格

進行後面的考試。也就是說下面三級的考

試都是遞進的形式,考過了就進行下一級

的考試。如果考不過,可以繼續參加,直

至考中或放棄,沒有年齡的限制。

第二級的考試是鄉試,每三年考一次,

都是秋天在本省舉行,所以也叫秋圍。只

有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鄉試。高中的

就是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也叫省元。中

了舉人就比較好了,可以做官了。如果不

想繼續參加下面的考試,就去做一個小官

。如果繼續參加下面的考試,那麼前程會

更進一步。

第三級的考試是會試,鄉試之後的來年

春天,在京城禮部官衙舉行,有舉人資格

才可參加。考中的稱“貢士”,也叫上“京榜

”,第一名為“會元”。沒中的仍是舉人。

第四級的考試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考試,有貢士資格的人才能參加。考中就

叫進士。沒中的仍是貢士。

殿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

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

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三

鼎甲’;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

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

進士。通俗的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

以叫進士及第。

綜合看來:

透過院試的考生,身份是秀才。

透過鄉試的考生,身份是舉人。

透過會試的考生,身份是貢士。

透過殿試的考生,身份是進士。

所以,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

,應該分別對應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

博士。

中了秀才的人還不能做官,就相當於想

在的專科,在大學畢業後,很多用人單位

都明確提出,參加考試的人首先必須是本

科學歷。古代舉人才能當官,也就是可以

有工作了。從這點上來說,二者有相同之

處。魯迅筆下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先

生,連個秀才也不是。在古代如果考中秀

才,還是受人尊敬的,並享受一定的政府

賦予的權利和津貼,比如適當的免一些苛

捐雜稅等等。

中了舉人,就可以去做小官了,比如訓

導、教諭和縣丞等小官。就相當於現在的

本科了,可以參加事業編或者公務員的考

試。當然,如果考上事業單位,就可以工

作了。而如果想更好一些,那麼就繼續往

上考,相當於現在的考碩士研究生和博士

研究生。

而中了進士,就可以到天子腳下,去京

城參加工作了。剛開始,會進入翰林院,

翰林編修,校書郎,相當於稍稍的實習一

下。過一段時間,就被分配更重要的工作

,起點可是很高的。並且,日後升遷的機

會也很大。如果是中了殿試一甲的三名人

員,在古代做駙馬的大有人在。即便沒碰

上做駙馬的機會,也會受到皇帝的重用。

自隋唐至明清1300餘年間,大約考取進

士162450人,武進士2萬餘人。其中,明

清兩代先後舉行進士考試201科,中進士51624人。

清政府共舉行了112次殿試,總的才錄

取26849人。 那麼在清朝長達268年的歷

史上,那麼就是平均一次才錄取200多名

進士。

所以,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這頭銜是逐級上升的。要想有大的作為,

必須努力向上,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