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曹丕真要致曹植於死地,只要一個眼神 ! 曹魏究竟為何如此短命呢 是不是陰謀

小編想要一個關注,有沒有好心人啊

相遇總是緣,相遇過早不如剛好,而現在點開文章的您與我正是剛剛好

曹丕登基為帝后,為了迫害昔年與自己爭嗣的曹植,便令他與七步之內作詩一首,不成則殺之。結果曹植應聲即詠出一首《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後大感慚愧。

因為如果曹丕真要致曹植於死地,根本用不著自己出手,只要一個眼神,手下有的是會辦事的人,根本不用使如故事裡那般低劣的手段。

曹丕真要致曹植於死地,只要一個眼神 ! 曹魏究竟為何如此短命呢 是不是陰謀

然而,故事都不是憑空而來的,“七步詩”一事雖然並不存在,但其暗含的主題卻是真實的,更是廣為人知的,那便是曹丕對曹植的刻意迫害,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養物”。

但其實,曹丕的打壓,不僅僅是針對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體的曹氏宗室,其目的也並非一些人所認為的挾私報復

曹丕對宗室的打壓,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其一,實行“虛封”

周代及西漢初年實行的分封,諸侯王擁有對所轄領地充分的治理權,包括官員的任免、財政稅收、領兵作戰等等權力,這樣的分封可稱之為“實封”。

其二,頻繁遷徙

除了不讓諸侯王治民、領兵之外,曹丕及其繼承者還不斷更改封地、封號,讓諸侯王頻繁遷徙。

以陳思王曹植為例。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臨淄侯,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後,遣曹植歸封國。魏文帝黃初二年,貶爵安鄉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黃初三年,立為鄄城王。黃初四年,徙封為雍丘王。魏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儀,太和二年,復還雍丘, 太和三年,徙封東阿,太和六年,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其年卒。

曹丕真要致曹植於死地,只要一個眼神 ! 曹魏究竟為何如此短命呢 是不是陰謀

如果說曹植頻繁遷徙是因為曹丕父子的刻意報復,那麼中山王曹兗的例子就很能反映出問題了。無他,在諸王中,曹兗是最恭敬曹丕父子的,事事都非常謹慎,因而被朝廷樹立為典範。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諸侯,其遷徙程度也如此頻繁,其餘諸侯王的情況便不難想象了。

其三,嚴防死守

曹丕即位後,立刻令諸侯就國,不允許待在京師。其後又規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諸侯王不得入朝。而即便特許入朝,也設定了重重禁令,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懲罰。

同時,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職,被排除在帝國的政治權力之外。雖然有王侯的尊號,但幾乎等同於匹夫庶民。此外,曹丕又在封國內設定文學防輔、監國謁者等監察官員,密切監視諸侯王的一舉一動。

這些監察官員,雖然職位低,但直接對中央負責,專門負責監督、揭發諸侯王不法行為。可以想見,這些人為了仕途的順利,努力挖掘、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以打擊諸侯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曹丕真要致曹植於死地,只要一個眼神 ! 曹魏究竟為何如此短命呢 是不是陰謀

身在帝王家,本來就沒有親情可言。自古以來,為了權力而引發的兄弟相殘、父子相殺等悲劇數不勝數,曹魏雖然苛責宗室,但卻沒有上演骨肉相殘的悲劇。從這個角度講,曹丕父子算得上一代仁君了。

至於說曹氏因此而亡,那分封諸侯就能保證皇權的安穩嗎?不久後的那場導致西晉滅亡的八王之亂鬧劇,不正是晉武帝大肆分封的結果嗎?往前看,西漢的七王之亂不也正是源於劉邦分封諸子嗎?往後數,朱棣的靖難之役得以發生不又是因為朱元璋屠殺功臣而分封諸子嗎?

如果說沒有宗室鎮守地方以拱衛中央便有亡國之患,那麼西漢自景帝、武帝削藩又持續了百餘年怎麼解釋?而東漢怎麼又堅持了兩百多年才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