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雲:“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里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坊之西通館驛橋,中通閩山巷,內有委巷稱柏林坊。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又名儒林坊。宋朝國子監祭酒 鄭穆居此,遂改今名,明代抗倭名將張經亦曾居此。另外 還有清代提督甘國寶的舊宅。坊之西端可通金斗門橋河沿。

光祿坊:宋朝光祿卿程師孟出任福州郡守時,曾吟遊於坊中閩山法祥院(舊號閩山保福寺),後寺僧為鐫“光祿吟臺”四字於石上,因名“光祿坊”。坊中有宋代理學家楊龜山(時)的紀念祠——“道南祠”;又有清代名書畫家許友的讀書處一 “米友堂”及林佶讀書處一一樸學齋。

所謂“七巷”都位於南后街的東面,巷之東端就接著南街。

楊橋巷,舊名登俊坊(亦稱登俊裡,又稱右通衢),宋 《三山志》載,子城的六個城門之一的清泰門,舊址就在巷口,城門上有清泰樓,宋宣和間更名春風樓,一名豐盈坊。 過去福州一些著名的工藝品,都是在這裡開始發跡的。如 沈紹安脫胎漆器,萬福米的皮箱,當初都在楊橋巷開業的。 現在已經改建成“楊橋路”,東連東街,西通洪山橋。

郎官巷:在楊橋巷的南面,宋代劉濤數世為郎,均居此巷,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也在郎官巷居住過。又有近代思想家嚴復晚年回鄉時,也居住在此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舊名修文巷,宋陳肅改名為興文巷,後又改為文興裡。五代時建育王塔院於此,故俗稱塔巷。

黃巷:晉代永嘉之亂,中原黃姓南遷入閩,在此巷安 家落戶。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亦曾居此。 宋代在此居住的崔大夫及第登,榜話,一度將此巷改名為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哲過不久以後又恢復了黃巷的舊名。 歷代名人文士居此者頗多,如明代侍郎薩琦,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以及梁章鉅、郭柏蔭、陳壽祺等顯宦名流均家居此巷。據說梁章櫃的住宅,就是唐 黃璞的故居,梁特在宅內建一小樓,取名黃樓,假山池館, 頗有園林之趣。

安民巷:位於黃巷以南。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 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安民巷”。

宮巷:在安民巷以南,因巷內從前有紫極宮,故名。巷 口至今仍有石刻“古仙宮裡”四字。此外,還曾經有過仙居巷、英達巷等名稱。巷中有清代沈葆楨故居,林則徐的後代也在此巷居住。

吉庇巷:舊名魁輔裡,有宋代宰相鄭性之舊居,曾建 有拱極樓。傳說鄭性之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時,恃勢報復賒肉不遂之舊怨,杖斃某屠戶,自是巷絕行人,遂有“急避巷”之稱。后里人以諧音改為“吉庇巷”。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