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曾國藩:為人處世,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曾國藩曾說:“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曾國藩一生都在修身,想做一個“完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曾國藩曾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曾國藩:為人處世,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01

戒 多 言

一次,曾國藩直接上書,直指皇帝的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曾國藩敢說皇帝的不是,引得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摺摔在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最終在穆彰阿、倭仁等人的勸阻下才作罷。

曾國藩自己想做一個“完人”,還希望別人也是“完人”。他求全責備、口無遮攔地去批評朝中很多官員,幾乎成了朝中大臣的公敵。經過許多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明白:都是“多言”惹的禍。於是,他下定決心,在生活與工作中處處留心,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透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曾國藩“好論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徹底根治。曾國藩寫信給他的好友劉蓉時,語言有了很大的改變,連劉蓉都感覺曾國藩像變了一個人。

曾國藩教育兒子曾紀澤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嚚訟,即多言也。”曾國藩認為,如果想使用言語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在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言語謙遜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曾國藩:為人處世,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富厚堂正宅大門

02

戒 忿 怒

曾國藩為什麼要“戒忿怒”,其實就是想營造一個平靜如水的心理狀態,保持積極的態度。

為了修煉自己的心理,曾國藩向他的好友馮樹堂學了靜坐之法,希望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開始時,曾國藩的靜坐並未達到排除雜念的效果,是形靜而神未靜。正如他自己所說:“靜坐之法,養氣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正月初一,他在日記中寫道:“是日為車伕忿怒兩次。”曾國藩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不久,因一事與好友爭執,後在日記裡反思說:“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曾國藩:為人處世,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富厚堂藏書樓

03

戒 忮 求

眾多人忙忙碌碌一生,都在為功名利祿而奔忙,一些人甚至把這些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只是有的時候,富貴就如同火中取栗,慄沒有得到,反而傷了自己。曾國藩說“戒忮求”,這是他悟出的一大人生智慧。

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詩句:“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的“屠羊說”是說,有個宰羊的屠夫,他曾幫助楚昭王恢復了失去的天下,但楚昭王復國後再三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說:“大王丟了國土時,我也丟了宰羊的工作。現在大王重登寶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復了過去的一切,這很好。”曾國藩借用這一典故告訴弟弟:譭譽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人說你好,自然有人眼紅,會找你的麻煩;人世間到處都有利益與財富的爭奪,只要你想一想楚昭王時期的“屠羊說”,那麼功名利祿不過是天上的浮雲。

品曾國藩的“三戒”,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完人”的心路歷程,也能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有話好說,但不亂說;有話好談,但不發怒;君子愛財,但要取之有道。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