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王朝初立,總會打壓太監;王朝敗亡,總會重用太監。這好像成了中國歷史的常態邏輯。從秦朝的趙高開始,太監就一直擔當王朝掘墓人的角色。王朝百廢待興,太監退居幕後。王朝盛極而衰,太監走向前臺。最後,在太監們呼風喚雨中,“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從高光巔峰跌到至暗谷底。在這個時候,太監立即盛裝登臺,開啟了一段風流蓋過名將、彪悍碾壓藩鎮的宦官政治。

01。高力士

高力士見證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轉衰。而他的命運也跟大唐王朝和玄宗皇帝一樣,由高光走入至暗。人總要活在群體中,聚集起來才有力量,所以結黨就是常態。文官結黨,靠擬態師生;武將結黨,靠擬態兄弟;而太監結黨,則靠擬態父子。高力士的養父、太監高延福,成了他的第一個引路人。高力士被趕出宮後,大太監高延福將其收為養子,推薦至權臣武三思的宅邸。後來,女皇武則天又把高力士召入司宮臺,擔任宮闈丞。韋后之亂,高力士憑藉誅亂有功,進入到太子內坊局。太平公主之亂,高力士憑藉誅亂有功,登頂三品,執掌內侍省。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唐朝的官品非常實在,活人能到三品,就算登頂。太監出身低微,一般來自戰俘或籍沒之家。比如,高力士就出自“籍沒其家”。所以,在注重門第的唐朝官場,太監是不可能爬到高位的。太宗李世民還曾下詔,規定宦官地位就是平民。但從來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久居宮闈的太監肯定會得到重用,這就是一個關係鐵律。唐初內侍省的規模不大,但以後越來越大,到了武則天時期,內侍省已經成為多達3000人的大衙門。所以,太監的地位、太監的職權、太監的能量,自然水漲船高。武則天之後發生了兩起政變,韋后之亂和太平公主之亂。在這些生死關頭,能與玄宗皇帝同進同退、同生共死的,只有高力士等一眾太監。政變失敗,大臣還可以選邊站,但是太監沒得選。所以,在權力博弈的生死時刻,只有太監的生命,能跟皇帝綁在一起。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有高力士值守,玄宗皇帝睡覺才能安心。玄宗貴為天子,還怕什麼?玄宗初期的政治鬥爭太激烈,生死富貴都是一線之隔。所以,唐玄宗可以不信任大臣,但一定要信任太監。玄宗朝的中前期,是流水的宰相、鐵打的高力士。李林甫和楊國忠時期,宰相是固定了下來,但高力士仍舊是鐵打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高力士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不能說高力士在大唐由盛轉衰的過程中起了什麼壞作用。他的謹慎和剋制,使得宦官集團沒有破壞大唐的正常權力秩序。但是,位居三品的高力士卻成為一個標杆。後期宦官專權,有了可以效仿的榜樣。

02。李輔國

唐肅宗靈武稱帝,組建了人事班底。這個人事班底非常硬。郭子儀為兵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第五琦為江淮租庸使、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好友李泌為侍謀軍師和元帥府長史。但是,還有一個任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太子親隨、東宮太監李輔國,被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跟李泌一個級別。靈武朝廷,涇渭分明地呈現出了三股勢力: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朔方軍勢力、第五琦的聚斂勢力以及肅宗的死黨勢力。第五琦很難成為勢力,其主要是憑藉理財能力獲肅宗重用。朝中的豪族士大夫們,對第五琦的任命極為不滿。但是,肅宗必須要用第五琦,因為只有第五琦能把江淮租庸轉運到靈武朝廷。豪族們滿意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要生存。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對第五琦的任命是不得已。而對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火線提拔,也是如此。這些人都是因為才幹和作用才獲任命,都不是因為皇帝的信任。皇帝信任誰?肅宗皇帝信任的,只有廣平王李俶、好友李泌和太監李輔國這個死黨勢力。兒子、好友,然後就是太監。這就是安史之亂過程中,大唐皇帝能夠信任的人。而且,有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太子沒法出面、李泌也沒法出手,只能是太監李輔國操刀。這種勾當就是唐肅宗與太上皇李隆基的父子權鬥。李輔國不僅把李隆基身邊的黨羽舊臣,如高力士和陳玄禮等,全部趕出權力圈,而且一直以各種手段威逼太上皇李隆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確保肅宗能夠坐穩皇位。平叛很重要,但是坐穩皇位更重要。肅宗後期,李輔國的盟友張皇后,試圖攻殺太子李俶,改立自己的兒子李侗。但這個時候,太監李輔國一點兒也不猶豫,立即站到了皇帝和太子一方,挫敗張後政變。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這就是太監與皇帝的關係,也是太監對皇帝的作用。沒有高力士,玄宗皇帝寢不能安;沒有李輔國,肅宗皇帝位不能穩。甚至,沒有高力士限制相權,肅宗李亨就可能被權相李林甫廢掉;沒有李輔國助力平亂,代宗皇帝就可能被張後謀殺。從中能夠看到的是,太監和宦官集團,與皇帝這個帝國權力核心,最為緊密。

03。程元振

高力士位高但不專權,沒有破壞正常的權力秩序。但是,李輔國位高且專權,染指了帝國的權力秩序。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控制大臣與皇帝的正常交流,宦官們在上傳下達的過程中開始夾帶私貨,伸張自己的利益。

二是插手中央事務,如果不是朝臣反對,李輔國就會成為大唐第一個宦官宰相。

三是插手封疆任命,很多將領透過宦官掌握了藩鎮大權,比如最彪悍的同華節度使就是藉助太監魚朝恩實現了晉升。

四是掌握了兵權,朝廷的中央禁軍基本上就一直掌握在宦官手中,比如平張後之亂過程中,李輔國就調動了禁軍。

還有一個更要命的問題,那就是誅張後之亂、擁代宗繼位。這看似是一種對皇帝、對太子的忠誠,但反過來則是:太監已經能夠決定皇帝的廢立。肅宗的意見不重要、皇后的勢力不重要,甚至大臣們在這件事上也毫無作為,只需要太監和禁軍就能決定皇帝人選。李輔國的權勢炙手可熱,甚至要代皇帝理政,直接對代宗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上帝讓他滅亡必先叫他瘋狂,囂張過頭的李輔國,立即就遭到了代宗皇帝的雷霆手段。而雷霆手段,也是政變的套路,削其兵權、奪其官職,然後再刺客謀殺。大唐朝廷已經沒有了正常的權力秩序,政變、暗殺是主要手段。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但是,唐代宗實施政變謀殺的憑藉,還是太監,即太監程元振。程元振與李輔國一起參與了平張後之亂。後來,程元振投靠了皇帝,幫著代宗一起解決了李輔國。所以,在這之後,大唐朝廷還是無法建立正常的權力秩序,太監始終主導朝堂。程元振,風光的時候,並不長。公元763年,吐蕃入侵,程元振隱匿不報,導致大唐措手不及。代宗皇帝不得不出逃陝州避難。此事之後,朝臣們終於發揮了作用,一定要致程元振於死地。但是,代宗只是將其削去官職、趕出長安。太監沒有能力、太監誤國誤君、太監破壞朝堂,太監就是一夥小人。但是,大唐的皇帝們,對於太監一直很寬容,能用必重用、能殺必不殺。原因就是太監都是自己人,皇帝捨不得。

04。魚朝恩

程元振只是被削官回家,這已經算是皇帝開恩了。但是,他還不甘心,偷跑回長安要面見皇帝。但是,程元振卻被朝臣們給盯死了,在見到皇帝之前就被御史查獲。唐代宗還是沒殺他,而是改成了流放,在流放途中,程元振被仇家殺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漢朝是如此,唐朝也是如此。大唐皇帝在重用太監這件事上,一點而不比漢朝皇帝差。太監到底有啥用?他們值得皇帝們如此不離不棄嗎?值得!吐蕃入侵,代宗逃陝。滿天下的藩鎮節度們,沒一個派兵勤王護駕。最後來的是誰?是太監魚朝恩帶著神策軍,趕到陝州,與皇帝匯合。患難見真情,大唐皇帝還能依靠誰?他只能依靠太監。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魚朝恩,最高光的時刻,應該是鄴城之戰。此戰,唐肅宗徵發九節度使、二十多萬軍隊,進攻安慶緒。魚朝恩被任命為觀軍容宣慰黜陟使,成為前線戰事的最高指揮官。但是,此戰,唐軍卻被狼狽而回,不僅河北未定而且丟了東都洛陽。鄴城戰敗,承擔戰敗責任的是朔方軍領袖郭子儀,魚朝恩啥事沒有。後來,他又攛掇發動邙山之戰,結果大唐再次損兵折將。戰後,魚朝恩仍舊位高權重,啥事沒有。史書記載,唐肅宗好幾次要啟用郭子儀,但都被魚朝恩阻止了。甚至,魚朝恩還組織人把郭子儀的祖墳刨了。所以,魚朝恩就是一個典型的小人。但從來都是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大唐收復東都洛陽後,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並開府儀同三司。吐蕃入侵,因護駕有功,魚朝恩被封為天下觀軍容使,並執掌神策軍。之後,魚朝恩一個太監,居然被封國子監事。此時的天下讀書人,真要痛心疾首了。但是,遠遠沒完,魚朝恩還兼管光祿寺、鴻臚寺、禮賓、內飛龍、閒廄使等職,並進封鄭國公。玄宗皇帝對安祿山好得沒底線,但是比之代宗皇帝對魚朝恩,就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安祿山,畢竟還能為大唐守住東北邊境。而魚朝恩呢?只能說是小人當道、禍亂朝綱。

05。誰是小人

看歷史,我們常會有兩個聚焦錯覺。一個是聚焦在某個人,盛世是因為有明君、武功是因為有名將、亂世是因為有奸臣。一個是聚焦在所有人,豪族社會而東漢敗落、士族腐敗而兩晉羸弱、藩鎮割據而唐朝敗亡。所以,我們總是忽視群體這個分類。一個人,肯定不行,幾百萬年來的演化,註定了人必須生活在群體中。所有人,太過宏大,跟你連線的是小群體而非大社會。所以,群體才是更重要的關鍵。安史之亂,在安祿山之外,我們應該看到三鎮邊軍;藩鎮割據,在節度使之外,我們應該看到藩鎮驕兵。那麼,對於皇帝呢?只把他看成一個孤家寡人,那所有的問題都無法分析。皇帝也必須生活在某個群體之中。親近誰、依靠誰、重用誰,皇帝就把自己放在了某個群體之中。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自武則天時期開始,皇帝就逐漸把自己往太監群體裡放。唐玄宗與高力士的密切關係,基本上就鎖定了這個路徑依賴。之後,唐肅宗、唐代宗,只是在沿著這個路徑走。與其說太監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不如說太監群體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集團。但,這個小人集團的核心是皇帝。所以,小人們的所有小人動作,都要追溯到皇帝身上。皇帝的慾望,才是宦官政治的底層初衷。

06。小人的邏輯

安史之亂,對大唐的影響太大,由高光跌倒至暗。而其對大唐皇帝的影響,同樣非常之大。唐玄宗一直猜疑誰會政變,唐肅宗則一直猜疑誰會成為安祿山。所以,肅宗皇帝、代宗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郭子儀的朔方軍勢力,也不可能相信節度使的藩鎮力量。但是,不相信也得用,因為這就是局面下的不得已。所以,安史之亂後,皇帝與藩鎮節度使之間,始終無法建立正常的命令與服從的權力關係。特別是僕固懷恩、來瑱之後,節度使和藩鎮也不再信任皇帝。皇帝要伸張權力,就不可能一個人單兵獨鬥,蘭博只是傳說、軍隊才有力量。皇帝需要有自己可信任的隊伍。而這個隊伍就是宦官集團,也就是太監群體。所以,宦官集團以及太監群體的所有小人操作,都是在實現皇帝的意志。

比藩鎮還驕橫的太監:一群小人,但皇帝卻只能親小人、遠賢臣

為什麼皇帝不用官僚系統?也就是朝堂士大夫們。安史之亂後,大唐的官僚系統多一半都被將軍把持了。剩下的職位,基本上就被豪族們給站滿了。就這兩夥人,唐朝皇帝敢用嗎?所以,將軍不敢用、賢臣不好用,最聽話的只能是太監。但是,太監也有自己的利益。這個群體不僅道德素質不高,而且能力也不行。名臣很多,但太監成為名臣的真不多,因為基數底子太差。所以,朝堂的風氣和道德水準,只能越來越壞,一直向著自私自利方向墮落。風氣有什麼用?道德有什麼用?無私有什麼用?決定歷史的是慾望和力量。欲,心之所向往者也;力,欲之所憑藉者也。有慾望、有力量,就夠了。如果真是如此,世界將由自私所主導。在力量與慾望底層,還有演化的邏輯。群體中的自私打敗無私,無私的群體打敗自私的群體。除此之外都是註解而已。這就是風氣、道德以及無私的價值。滿是自私個體的宦官集團,從來都是步步驚心的鬥爭。這些步步驚心的鬥爭,又把大唐的權力生態搞成了一個有一個的自私集團。皇帝與太監,大臣與黨派、節度使與藩鎮,帝國還是那個帝國,但這個帝國已經全是自私的“個體”。所以,盛唐也就只能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