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1969年9月,甘肅武威,為了落實“備戰備荒”工作,當地的新鮮公社正在雷臺東南角開展防空洞的挖掘工作。結果這一挖,竟然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一開始,挖掘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結果在9月20日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就在地道挖到10多米的時候,社員們發現地道的側壁竟然有一面青磚牆壁。看到如此情況,社員們舉起鎬頭向磚牆砸去。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這一砸,砸出來了一個巨大的黑色洞口,洞口中若有若無地泛著藍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社員們紛紛鑽進了洞口,才發現這居然是一間用青磚堆砌而成的墓室。

在墓室的中央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許多銅人、銅車、銅馬等青銅古物,邊上則安放著一座棺床,床上則安放著兩個墓主人的屍骨,屍骨邊還有些樣式考究的陶器。大概是由於光線不足的原因,社員們誤以為這些都是金人、金馬。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由於天色已經晚了,這些社員們彼此約定保密,取了幾件文物,然後就把洞口給封住了。

這些社員們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結果他們發現“金人”、“金馬”的訊息還是很快在整個生產隊中傳開了。沒想到,生產隊隊長居然帶著社會在第二天傍晚又一次將洞口開啟,將裡面所有值錢的隨葬品瓜分殆盡。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打起了“狡兔三窟”的主意,在離洞口約20米處的地方居然又挖了一段地道,希望可以掩人耳目。誰曾想,大概是“天降橫財”吧,居然又發現了一座墓室,裡面直接堆放了數量巨大的銅錢,更有不少陶器、特器零散地放在墓室的周圍。

只不過,這一次他們來不及繼續瓜分,當地政府就派人來維持現場情況,並要求對這些失散的文物進行追繳。只是,考古隊終究來晚了,到了現場後古墓裡早已經一片狼藉,而且不少文物已經流失。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經歷了一番思想教育工作,村民們終於同意交出各自私藏的文物,加上後來古墓裡發掘出來的其他文物,竟然整整出土了230餘件,其中有整整99件鑄造精美的銅車馬儀仗俑。

這座古墓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墓室,在前室向東由甬道和墓道構成,甬道的右側壁則有一口古井,直徑1。2米,井深更是接近13米。只是,這口古井究竟是排水系統的一部分還是用來迷惑盜墓賊的偽裝橋段,至今不得而知。

當時,因為特殊情況,這些文物在送到了甘肅省文保部門後一直無人問津。後來,由於賓努親王來訪參觀甘肅省博物館,這些文物才被臨時送到博物館展示。那時候,郭沫若對這些精美的青銅器讚歎不已,更是親自給其中一匹銅馬取了個霸氣而優美的名字:馬踏飛燕。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只見這匹銅馬的駿馬頭小而俊朗,昂首嘶鳴,鬢毛呈現彗星翹尾,體型矯健,飛躍賓士姿態鋪面而來,三足騰空, 後蹄則踏著一隻展翅的飛燕。這件文物充分體現了古人對青銅器製作的匠心獨具,又透過一隻馬蹄踩在飛燕上展現駿馬飛馳,反映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後來,隨著馬踏飛燕在北京展出引起了廣泛轟動,收穫了“天下第一馬”的稱號。

擁有如此顯赫的隨葬品,那麼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又是誰呢?

1969年,甘肅武威開挖防空洞,結果挖出了“華夏第一馬”

從出土的12件銅俑背後,分別刻著“張氏碑”和“張氏奴”的字眼,可以判斷出墓主人應該是張氏。另外,從八匹銅馬和四枚將軍銀印上的銘文看,則記載著這位張氏的職場經歷,先後擔任過“張掖長”,還曾經擔任過武威郡的“左騎千人官”,看上去至少也是當時的統兵大將。

不僅如此,在銅馬身上還刻著銘文“張君前夫人”與“張君後夫人”,若依照《禮記·典禮》的記載,“諸侯曰夫人”。由此可推知,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當時的諸侯級別。

只是,直到今天對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沒有確切的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