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由之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則更是文人的最終理想。然而,官場很小,官途很窄,註定有太多的人擠不進去,站不住腳。在現代社會中,這無所謂,反正世界很寬廣,不需要擠入那個狹窄的圈子。但在古代,除了當官,就是務農,其它職業能養活人的不多,這就更加劇了競爭。

特別是在唐朝更為明顯,唐人的骨子裡,就是充滿著積極上進,博取功名之心。要麼在疆場建功立業,要麼以筆墨定國策,絕對不像魏晉時期崇尚清靜無為之說。因此,在唐朝的時候,爭先當官的風氣更為濃厚,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等如同神仙一般的人物,都無法擺脫這個思維。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在中唐時期,有一個文人遲遲未能當官,就引起了兄弟們的擔憂。他叫做竇鞏,出生於唐肅宗寶應元年,等他成年後,正是安史之亂結束之後,百廢俱興,人們重新渴望國家能再現當年的輝煌。但是,竇鞏卻遲遲未能做官。

唐朝實行的選官制度,實際上是舉薦制和科舉制雙軌並行。竇鞏運氣不好,總是不能在強手如林的科舉道路上突圍。竇鞏還有先天的缺陷,他性格木訥,說話口吃,人們稱他“吻動而言不發”。白居易與他很熟,稱其為“囁嚅翁”,留下了不少應和之作。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竇鞏一直蹉跎到四十五歲,還沒有作為,而此時他的兄弟甚至子侄,都已經富貴了,他的好友白居易甚至已經名滿天下。在這種情況下,才華出眾的竇鞏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機會,親友們不得不為他著急。他急不急?小珏認為肯定是著急的,但竇鞏卻留下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放魚詩

黃金贖得免刀痕,聞道禽魚亦感恩。

好去長江千萬裡,不須辛苦上龍門。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這首詩,是竇鞏在寺廟看到放生場景時的心得體會。將魚蝦龜蛙等動物放歸河流,是佛教的一種儀式。佛教徒希望能夠藉助這種方式,贖回自己的罪過。竇鞏在這種儀式之中,領會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詩的第一、二句,講的就是放生的故事。佛教徒用錢從小攤小販手中購買到魚兒,將它們放歸自然,免受刀苦,免得成為盤中餐。聽說萬物皆有靈性,這些飛禽魚類也會懂得感恩,從而讓好心的佛教徒免受罪過。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第三、四句表面上來看,是詩人對放生魚類的想象,其實也包含了對於自己命運的解讀:這樣也好,從此在長江之中縱橫千里萬里,並不需要辛辛苦苦去學著別的魚兒一樣,擠破頭一定要去躍龍門,化魚為龍。

這當然是藉助了“鯉魚跳龍門”的典故,傳說鯉魚跳過龍門之後,就會變成龍,引申到世人上,指的是中舉、當官。但是,“鯉魚跳龍門”有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意思。在這首詩中,竇鞏已經明顯失去了興趣和信心,他寧願在江湖之中自由自在度過一生,也不願再去為了仕途奔波,再去應酬附和。

兄弟都已經富貴,只有口吃的弟弟前途未卜,他寫下此詩感動世人

說是這麼說,但官場的誘惑力實在太大,竇鞏其實並沒有放棄。他苦心讀書,終於在四十六歲那年中舉,並且得以授予官職。要知道,古人壽命短,半百之年踏入官場,實在太老了,很多上級都是他的兒子輩,這個尷尬可想而知。所以,在竇鞏六十歲去世的時候,也沒有當上多麼顯要的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