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是用來發牢騷的!

很多人對於耳熟能詳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解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內的大臣也都是君王的臣下」。

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是用來發牢騷的!

然而,如果我們檢視原文,會發現上述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詩經?北山》的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分為六個小節,首節說的是自己爬上高高的北山,去採山上的杞子。體格健壯計程車子,從早忙到晚。王的差事沒完沒了,擔憂我的父母沒有人奉侍。第三節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節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

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是用來發牢騷的!

第二節是本詩的重點,「普天之下」在詩歌中的原文是「溥天之下」,《說文解字》解釋「溥,大也」。 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領土大規模封給諸侯,並透過他們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據秦朝呂不韋等編寫的《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給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是用來發牢騷的!

而在諸侯國內部,諸侯還可以繼續將自己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後裔和功臣,他們可以再進行「封建」。《左傳?桓公二年》中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給諸侯,是為「建國」;諸侯或國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給卿大夫,是為「立家」;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是為「貳宗」;士以其子弟為屬下;庶人不再分等級,以親疏為等級區別。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所以,天下的土地不都是歸「王」所有的。

由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的正確解釋為:天下的土地,都是王治下的領土;管理一方土地的諸侯,都是王的臣子;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唯有我的差事特別的繁重辛苦。其表達的是抱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