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作者:知北遊

一、

“少典”是古書記載的黃帝、炎帝的父親,有很多人很好奇這位少典到底是位什麼大神?他的身份是怎麼樣的?似乎非常神秘的樣子。

說黃帝、炎帝的父親是“少典”的,最早就是《國語·晉語四》載晉國的司空季子(胥臣)說: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再早的記載就找不到了。但這個說法一出,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後來的典籍當中就都這麼說了,比如:

《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

又說:“少典娶有蟜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燿郊野,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

古書裡這樣的記載太多,就不多引了。總之,說黃帝、炎帝都是“少典之子”。裡面還特別說少典的妻子是“有蟜氏”,“蟜”是個很古老的氏族名,其名也見於《山海經·海內北經》:

“蟜,其為人虎文,脛有?。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崑崙虛北所有。”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二、

本來是一種樣貌奇特的人類氏族,後來被硬拉來當了黃帝、炎帝的外婆家,稱為“有蟜氏”,《史記·五帝本紀》裡說帝嚳的父親“蟜極”不用說也就是有蟜氏人;帝舜的爺爺“橋牛”,《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帝系》裡全寫作“蟜牛”,而“牛”、“極”的古讀音非常相近,“蟜極”、“蟜牛”分明是一個人的分化——事情就這麼複雜。?

另外,與少典有關的還有秦人的世系,《史記·秦本紀》: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

大費就是伯益(柏翳),是嬴姓的祖先,而他的外公也是少典。可這位“少典”是什麼人呢?

本來,根據司空季子的說法,黃帝、炎帝是兄弟,他先說的黃帝,後說的炎帝,說明黃帝在炎帝之前,賈誼在《新書·制不定》裡說“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說黃帝、炎帝是同父母的兄弟,在《益壤》裡更進一步明確地說“黃帝者,炎帝之兄也”,說黃帝是炎帝的哥哥,少典是個人名,一個父親生了倆兒子,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兒。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三、

其實想想挺好笑的,以前我們介紹過,黃帝本來作“皇帝”,就是指皇天上帝,也就是帝嚳、帝舜、帝俊(請參看前面釋出的《皇帝是如何變為黃帝的?炎黃始祖黃帝是人還是神?》一文),所以大家看看上面的介紹裡,黃帝是有蟜氏的外孫、帝嚳是蟜極的兒子、帝舜是蟜牛的孫子——他們都與有蟜氏有關,這分明就是同一故事的分化、演繹。

上帝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祇,也是最遠的祖先,他之前再沒人了,他怎麼可能有父母?《老子》一書中要說“道”這東東自有永有,所以就打個比喻說“象帝之先”,就是象上帝之前的狀態——老子認為“上帝”和萬物一樣,也是“道”產生的,不過是最早產生的東西,“道生一”,所以上帝古代也稱“太一”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道”是比上帝更早的存在,而且是一直永恆的存在。除了“道”之外,那就是上帝了,大家可以看看《山海經》的《海經》部分,那裡面都是很古老的記載,黃帝、帝俊、帝舜生了一堆後人,可絕沒有誰生黃帝、生帝俊、生帝舜的說法,因為他(們)是上帝,上帝怎麼可能還有老爸、老媽?所以說這事兒挺可笑。

可大家千萬別忽視了古人對古史的那種“層累”的編造能力,他們能在黃帝之前又編造出一大堆的“遠古帝王”,自然也可以給黃帝編出個老爸、老媽來,這一點不奇怪。這種“層累”地編造,常常把一些很簡單的事兒給你弄複雜、弄糊塗、弄得不知所云,而可悲的是後人偏偏喜歡信這些東西,還篤信不疑。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四、

漢代的時候編排譜系,把炎帝和神農氏定為一人,放在黃帝前面;到了東漢時期,又出現了一種緯書叫《春秋緯命歷序》,它裡面把炎帝神農氏又和大庭氏定為一人,而且定為一個朝代,說“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八世”都在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裡記載著,這裡就不詳說了。反正就是說炎帝這個朝代傳了八代、五百二十年,然後黃帝才接班。

《春秋緯命歷序》這書對傳說古史的影響很大,它這麼一說,大家頓時都信了,也都霧霾了——黃帝、炎帝肯定不是兄弟了,那麼,他們的老爸少典也肯定不能是一個人了。所以三國時韋昭《國語解》就說:

“神農,三皇也,在黃帝前。黃帝滅炎帝,滅其子孫耳,明非神農可知也。言生者,謂二帝本所生出也。”

韋昭的意思就是說古傳中黃帝滅炎帝而代之,是說黃帝滅了炎帝的子孫,並不是炎帝(神農)本身。所謂少典“生”黃帝、炎帝是說二帝都是出自少典氏,不一定就是一個爸爸;既然不是一個爸爸,就不能是一個老媽,所以看看晉代皇甫謐寫的《帝王世紀》,說少典的妃有蟜氏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娶有蟜氏女附寶生了黃帝(皇甫謐的說法當是本自讖緯之書),這已經和《國語》裡的記載大相徑庭了。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五帝本紀》裡更進一步地發揮說:

“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案:《國語》雲‘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代紀》中間凡隔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后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案:《秦本紀》雲:‘顓頊氏之裔孫曰女脩,吞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五、

韋昭、司馬貞這麼一說,大家頓時“恍然大悟”,對啊,應該是這麼回事呢,“少典”應該是個國號,而不是人名,既然是國號,它的國君都可以叫“少典”或“少典氏”,那麼他有前有後也不算是奇怪,於是大家又都信了,《履園叢話》裡就明確地說“初,少典氏為諸侯,八傳而生黃帝”——本來黃帝是炎帝的哥哥,現在成了炎帝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輩了,這事兒有多可樂!可這說法大家都信。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清代那個善於“疑古”的崔述就偏偏不肯信,他在《考信錄》辯駁說:

“《國語》所云‘生’者,本謂一父一母所生,文甚明也。幼同生而長不同德,故曰‘成而異德。’如韋氏之說,是與炎帝同生者乃黃帝之遠祖,與黃帝用師者乃炎帝之耳孫,則所謂‘成而異德’者,其祖乎?其孫乎?如小司馬之說,是生炎帝者一少典氏,生黃帝者一少典氏,則所謂娶於有蟜氏者,炎帝之父乎?黃帝之父乎?於文皆不通矣!況炎帝既在黃帝前數百年,則當先言炎帝,不當每文皆先言黃帝也。蓋二家之失,在誤信劉歆、班固之言,以炎帝為神農,是以世代不符,雖委曲以為解,卒輾轉而不通。若但據《左傳》、《史記》文,則炎帝承黃帝自可同時,不必曲為之說也。然《國語》之文字亦出於附會,故今並不載。”

崔述不信韋昭、司馬貞等人的解釋,他認為,如果真的是炎帝排在黃帝前面,《國語》就該先說炎帝后說黃帝,不該先說黃帝后說炎帝;他直奔主題地指出是因為後人信了劉歆、班固等人的言論而鬧得世代不符,不得不各方迂曲解釋,搞得輾轉不通,其實毫無必要。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六、

但是“少典”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沒搞清楚。在這個問題上,近代學者丁山先生給真相了,他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指出:

“少典,管見以為或自‘小腆’語根演來。《書·大誥》:‘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緒。’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據王莽《大誥》以‘越茲蠢殷小腆’斷句,甚是。‘小腆’者,《尚書正義》引鄭玄注云:‘腆,謂小國也。’王肅注云:‘腆,主也,殷小主,謂祿父也。’”?

他的這個看法無疑是很正確的,古文中“少”、“小”同字通用,南宋時期的羅泌好古,他在《路史》卷十四《後紀五·黃帝紀上》中就把“少典氏”寫作“小典氏”,“小典”就是“小腆”,本義是“小國”或“小主”,說白了就是小國國君的意思。

但是,丁山先生又根據“腆”字的傳抄古文從“日”另下了一個論斷,認為:

“黃帝之父‘少典’,不是小主,也不是小國,宜即小的日主,與少昊的名義相近。換言之,少典生黃帝、炎帝的故事,正是說炎、黃二帝都是日神的子孫。”

其實這是求之過深了,《大誥》裡說“殷小腆”就是說王子祿父(武庚)不過是殷的小國君,和日主沒什麼關係。

那麼可以知道,所謂“少典”就是“小腆”,也就是小國國君的意思,既不是國名,也不是人名,只是一個模糊籠統的說法,《國語·晉語四》裡司空季子說少典生了黃帝、炎帝,其實就是說古代某個小國國君娶了有蟜氏之女生了二帝,至於具體是哪國何人,他也搞不清楚,才用“少典”來代替;《秦本紀》裡說“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也是搞不清大業娶的是哪國的女兒,只能籠統地說娶了個小國國君的女兒叫女華。

少典原是國號名,為什麼卻成了炎帝、黃帝的父親呢?

【參考文獻】

(漢)賈誼:《新書》

(漢)戴德:《大戴禮記》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

(清)崔述:《考信錄》

徐宗元:《帝王世紀輯校》,中華書局1964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