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造成於謙悲劇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他無意且不可避免地捲入了一場皇室內部爭奪權力的鬥爭之中。在面對明英宗和明景帝之間的兄弟鬥爭,他難以抉擇,而他所接受到的教育,也不可能將江山社稷和君父給拋開,好讓自己急流勇退,最後才致使悲劇的發生!

前言

在最近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中,由蘇克飾演的大明朝“救世主”于謙這一人物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劇中的于謙放蕩不羈、嗜酒成性,在初次面見朱棣的時候竟然敢喝得大醉,雖說是因為母親去死所致,但是面對天子竟敢如此這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膽量。不過於謙的這種性格也預示著他悲慘的結局。

歷史上的于謙,是明朝的重要人物,其赫赫的功業與其高尚的品格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敬仰,但是其悲劇也更讓人惋惜。在幾百年來,很多人都在探討造成於謙悲劇的原因。然而,很多人大都只能從當時的政局演變和功高蓋主等方面來著眼,似乎覺得於謙之死完全就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大明風華》中的的于謙

一、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

于謙,字廷益,錢塘江人。官至少保,因此世人也稱他為於少保。少年時期的于謙胸懷大志,夢想著有一天能為國效力。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先被授予御史一職,後遷至兵部侍郎。正統十四年秋,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大舉南侵,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隨後不久,明英宗便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士兵擒獲,頓時間,大明朝野上下震驚不已。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明英宗繼位之後,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又開始誣陷於謙想另立太子,謀迎外藩。於是便以“意欲”謀逆的罪名將其處死,並將其妻子(妻與子,古語)發配到邊關。根據《明史》中記載:

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沒時家無餘資。”

等到明朝成化年間的時候,于謙之子于冕被特赦,接著便上疏明憲宗為其父鳴冤昭雪,最後引起明憲宗重視,答應于冕親自為于謙平反。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大明風華》中的明英宗朱祁鎮

二、功高才顯,遭人妒忌

于謙作為景泰年間的名臣,才華橫溢,能力超強,故而受到明景帝的重用,其地位很高。而這則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人的嫉妒,這一點在《明史》中有明確的記載:

“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

就拿京城保衛戰來說,也先在被打退之後,都御史羅通便開始上書彈劾于謙所報的功勞簿不實,其言曰:

“諸邊報警,率由守將畏徵調,飾詐以惑朝廷,遇賊數十輒稱殺敗數千。曏者德勝等門外不知斬散幾何,而獲官者至六萬六千餘人。輦下且然,況塞外。且韓信起自行伍,穢苴拔於寒微,宜博搜將士中如信、苴者,與議軍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祿之人,憎賢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與議也。”

所以由此可見,此時功高名爵的于謙,既是皇帝眼中的紅人,也是朝中某些大臣的眼中釘,肉中刺。等到後來,朝中的御史顧就也開始上疏指責于謙太過專斷,要求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其實關於這樣的彈劾,在當時不僅只有這兩例而已。

幸虧明景帝足夠信任於謙,所以才致使他最終沒有倒臺,盡其所能,為國效力。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明景帝——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仰仗著明英宗對他的信任,於是便開始擅權專政,作威作福。此外,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王振甚至肆無忌憚的貪汙受賄,徇私枉法。當時朝中有很多官員都要爭相討好他,但每次於謙進京奏事的時候,都是兩手空空。有人勸他帶些禮物,這樣事情也好辦一些,結果於謙甩了甩袖子笑著說:“只有清風”。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詩人,在此事過後,他還特意寫了一首《入京》來表達自己的心志: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在世人眼中,于謙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正廉潔,是位真正的偉人,但是這在當時王振的眼中卻是一個不識抬舉的存在。所以不久之後,王振便藉故將其下法司論死,本想將他處決,但因為搞錯了人,才將他釋放,不過於謙也被關了三個月之久。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京城保衛戰勝利後,明景帝開始論功行賞,于謙作為此戰的首要功臣,被加封以少保銜,總督軍務。面對明景帝的封賞,于謙百般推辭,並說道:

“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但最後明景帝不允,于謙無奈,只好答應。後來,明景帝還特地在西華門賜給他一所府第,于謙也堅決推辭,明景帝還是不允。最後于謙無奈,只好收下,但他始終都沒有去住過,只是將皇帝賞賜的東西原封不動的儲存在裡面,每年去看一下而已。

于謙的所作所為,在世人的眼中無疑就是一個清高廉潔的優秀官員的形象,但是這也使得於謙在當時的朝廷上顯得尤為孤立、無助,俗話說:“人無好,不可與之交”,于謙清高廉潔,自然和那些貪官汙吏不是同路人,但是在複雜的朝廷中,黨派林立,暗鬥不止,于謙倒臺是遲早的事情。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于謙畫像

三、性格缺陷,與同僚關係緊張

在歷史上,于謙無疑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但在他的性格中也確實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從而致使他與同僚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甚至最終將一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首先來說,于謙的性格剛烈,待人嚴苛,不能容許他人犯過錯。簡言之,在於謙的眼睛裡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如果於謙發現官員有錯,就開始當面斥責,絲毫不留情面。比如在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召叢集臣商議戰和事宜。當時徐理認為星象有變,應該南遷,但此話一出,便立刻遭到了于謙的嚴厲斥責,其言曰:

“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徐理隨後便被趕出了朝堂,後來他又以為于謙是阻止他升遷才會如此,因此徐理非常氣憤。但為了自己的前程,徐理不得已將自己改名為徐有貞,最後成為了奪門之變的主謀,並將于謙送上了斷頭臺。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于謙的性格缺陷可以說是造成他最終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明風華》:于謙為大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後會含冤而死?

奪門之變——劇照

四、總結

不過話說回來,于謙是何等聰明之人,在面對此等危險時不可能沒有預見,但是他最終卻也成為了皇權爭奪戰中的犧牲品。當然了,這裡面有于謙性格缺陷所造成的原因,而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缺陷,導致他不能很好地處理好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從而將很多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最終使悲劇無法避免。綜上,便是我們對於謙悲劇的一個簡單分析,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明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