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直到宋代,隨著蘇軾在《宋襄公論》中旗幟鮮明地對“不鼓不成列”大加撻伐,認為“宋公之罪,蓋可見矣。”這才拉開了世人批判宋襄公的大幕。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而說到宋襄公,他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典故,莫過於在宋楚泓之戰中以彰顯仁義為名提倡“不鼓不成列”,也就是王師不能攻擊沒有做好準備的對手,坐視戰機流逝,等楚軍列陣完畢後才發起進攻,最終落了個大敗虧輸。也正因如此,千百年來,人們給予他的幾乎都是一邊倒的負面評價,甚至給他貼上了“蠢豬式的仁義”的標籤,使其成為人們嘲笑和挖苦的物件。

然而,倘若細讀史書,我們就會發現,宋襄公這則故事其實另有深意。或許在今人看來,這位霸主的做法是愚蠢的。但在春秋那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卻必須給他以十二分的敬意。

這麼說有依據嗎?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

都得按套路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春秋時代的戰爭怎麼打。

春秋時代主流的戰爭樣式是車戰,也就是戰車之間的交鋒。雖然每輛戰車都配以一定數量的步兵,但步兵並不起主力及決定性作用。戰車之上的三人即馭手、弓手、戈手都是貴族,每次交戰兩軍投入的戰車至多不過幾百輛,對勝負起決定作用就是這車上的幾百名到千餘名貴族。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春秋列國形勢圖

以今天人們的眼光來看,華豹的做法無疑和宋襄公一樣是愚蠢的。但在當時,雙方所有人,包括宋國史官都未曾嘲笑華豹。因為他們知道,華豹是用生命維護了戰爭的準則和作為貴族的尊嚴,他體現的其實是正是宋襄公在泓之戰中所要標榜的貴族精神。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泓水之戰 即 泓之戰

老外也一樣

可能有人對此不能理解,那我們不妨看看被很多今天的國人所推崇的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歐洲騎士征戰四方,不論效命於誰,他們都踐行著自己的行為準則:不能傷害俘虜,不攻擊還未上馬的敵人,不能對非戰鬥人員(婦女、兒童、教士、醫護人員)下手。而且,騎士之間的對決,也都是兩邊擺好架勢,而後堂堂正正交鋒,有時甚至還要先約好時間、地點,規定什麼武器可以用、什麼不能用。如果搞突然襲擊,或者在交戰時遲到,那就會遭到所有人的鄙視,失去作為騎士的資格。

英法百年戰爭中,雙方都對敵軍的被俘人員待若上賓,被俘者也都在敵營中處之泰然,甚至一起參加宴會,直到被贖回為止。歐洲騎士的行事風格,很是受人尊敬。然而不知道大家意識到沒,他們這種做法,和宋襄公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邲之戰,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

聖人也推崇

如今的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戰爭簡直就是過家家。但這正是貴族精神的絕好體現。也許有人覺得,貴族精神就意味著驕奢淫逸,意味著好吃懶做。其實,這只是那些不瞭解歷史的人的膚淺之見罷了。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唐代抄本《論語》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真的是"蠢豬式的仁義"嗎

上圖_ 蘇軾 ,世稱蘇東坡

以仁為本、以信為基,重大義、輕生死,這是多人少曾無比嚮往的精神。但當“成王敗寇”的歷史觀開始主宰人們的思想時,功利主義、爾虞我詐也就大行其道了。故而可憐的宋襄公遂化為賣弄仁義以致失敗的典型,幾乎永世不得翻身了。

文:林森

參考資料:

古籍文獻:

《左傳》《春秋左傳正義》《史記》《春秋公羊傳》《蘇東坡全集》

當代文史著作:

【1】呂思勉《中國大歷史》

【2】張宏傑《中國人之國民性演變歷程》

【3】李山《李山講春秋五霸》

【4】劉勃《失敗者的春秋》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