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科 舉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約產生了500多名狀元。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宋代共產生118個狀元,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

清代共有狀元11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竟然已經62歲。

都說“字如其人”,特別是在大量的試卷中,字跡好,應該也會成為考官的評判標準。那麼,經過層層選拔,嚴格篩選,最終從清朝各時期的科舉中高中的狀元中,他們的書法水平又如何呢?

順治年間

順治二年(1645年),當時的大學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摺,說明統治天下應從士人開始。當時的攝政王多爾滾批准了他的提議,從順治二年開始,清朝正式開始實行科舉考試。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順治九年(1652年)滿榜狀元:麻勒吉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順治十八年(1661年):馬世俊

康熙年間

康熙曾對大學士們說過:“今年會試所中,大臣子弟居多,孤寒士子未能入彀。欲令人心服,得乎?”由此可見,他對當時科舉考試中徇私舞弊深惡痛絕。也反映了康熙皇帝對於科舉選拔的重視。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繹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陸肯堂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韓菼

雍正年間

凡籍有良賤,四民(即士農工商——看破黃塵注,下同)為良,奴僕及娼優隸卒為賤。山西、陝西之樂戶,江南之丐戶,浙江之惰民,皆於雍正元年、七年、八年先後豁除。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倓江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雍正二年(1724年):陳德華

乾隆年間

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赫舒德主張“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但因當時大學士鄂爾泰當政,竭力反對,科舉制度遂無法得到改革。不久,乾隆發現科場論判,千卷雷同,並有臨場擬作或強記抄襲之弊,大為不滿,這才在乾隆丁丑春季下決心進行了整改。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國治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乾隆四年(1739年):莊有恭

嘉慶年間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其浚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嘉慶十三年(1808年):吳信中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嘉慶四年(1799年):姚文田

道光年間

道光朝穆彰阿柄政時期,科場取捨重楷法而不重實學,考官舞弊、考生作弊案不絕史書,穆彰阿及其勢力的腐敗統治進一步加速了清中期科舉制度的衰敗過程。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陸增祥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鈞

歷屆清朝狀元的書法重見天日,太典雅了,不服不行

道光二年(1822年):戴蘭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