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清東陵、西陵的諸皇帝陵寢中,從順治帝開始,一直到嘉慶帝,都建大碑樓,並立有聖德神功碑。而自道光以後的諸位皇帝,就沒有了這一建築。據清宮史料的記載,這個規定是道光帝定下的,他在遺詔中旗幟鮮明地表示,自他以後不再建大碑樓、聖德神功碑即華表等建築。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本來,清代各皇陵的建築細節都各不相同,處於不斷完善發展之中。而取消大碑樓和聖德神功碑,則是在根本上動搖了皇陵的規制。

聖德神功碑,是記載皇帝生前功勞的,可以說是嗣皇帝為先皇的蓋棺定論,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歌功頌德的美言。這一點無論是在順治帝的孝陵還是康熙帝的景陵中都可以看出。

道光帝留下遺詔取消了這一至高的榮譽,顯然讓人捉摸不透。按照道光帝本人的解釋是:朕敬紹先型,謹遵前制,固不敢稍涉奢靡,失朕初心,亦不敢過從簡陋,有所難言。但恐將來踵事增華,有加無已……俾世世子孫仰體此意,有減無增,永守淳樸家風。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道光帝的這番話如何解釋呢?說白了就是為了節約,就是為了讓後世子孫建陵時效仿他的陵制。可事實真的就如道光所說的那樣,是為了節省嗎?

道光帝在清代諸帝中最勤儉節約,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但這並不說明道光帝對營建自己陵寢也是一切從簡的,相反,他在建陵的花費上,在清帝中當屬首位。

按清制所謂的“昭穆之制”,道光帝的陵寢應建在東陵(因為他的父皇嘉慶在西陵),起初道光也是這樣做的,他將陵址選在了東陵境內的寶華峪,從道光元年開工到道光七年九月完工,歷時6年多。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完工當年,他就將孝穆皇后遷葬到寶華峪地宮。可沒想到,第二年就出現了地宮滲水,於是道光帝以此為由,將寶華峪陵寢拆除,搬遷到了西陵的龍泉峪,又花了4年時間建起了現在的慕陵。

也就是說,道光皇帝在位30年,為自己修建了兩個皇陵,其花費自然十分龐大。按理說,地宮滲水也是常事,像康熙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都出現過滲水的現象,但他們都是經過維修,解決了滲水的問題。

一向以勤儉自詡的道光帝在建陵一事上如此固執,不惜工本,其原因就是出於他的私心,他的目的就是要在清西陵選擇一個吉地,葬在他的父親嘉慶的旁邊。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再來說道光帝一反常態不建大碑樓和聖德神功碑。立碑立傳是古人死後的一項至高榮譽,王侯將相尚且如此,何況道光乃是堂堂的九五之尊呢。之所以這樣安排,絕非向道光帝自己說的那樣冠冕堂皇,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另有苦衷。

我們知道,道光在位期間,正是中國面臨幾千年未有之變局,道光二十年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的國門在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下洞。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是從來未曾發生過的;,而對於道光帝來說,自大清入關近二百年來,這也是外夷第一次在中國的本土上耀武揚威。

大清國戰敗了,而且還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讓天朝上國的顏面何存,讓道光帝的顏面何存?更可氣的是,英國人不僅獲得了2000萬兩的賠款,還硬生生地從大清的版圖上割走了香港。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道光帝的傳統思想很濃厚,他本想做一個守成的君王,不想這個美夢被英國人給踐踏了,回想起他的祖父乾隆,曾經在英國人面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帝王尊嚴,他的內心觸動極大。

就在《南京條約》簽訂的前一天晚上,道光帝在奉先殿的外面唉聲嘆氣,一晚都不能入眠。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始終不能釋懷。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道光帝的性格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他沒有知恥而後勇,而是甘於墮落,沒有下定決心讓國家自強,反而對於政務的處理也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人生的最後十年中,道光帝渾渾噩噩,早已失去了當年中興大清的雄心。

為何自道光以後,皇陵再無聖德神功碑了?

正是源於這種心態,道光帝在他臨終前留下了遺詔,特地減殺了慕陵的大碑樓及聖德神功碑的建制,而且還叮囑咸豐帝不要將他的牌位供奉太廟。看來,道光帝還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並無“聖德神功”,就連配享太廟也不配,生怕九泉之下無顏面對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