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定之方中》出自《詩經·鄘風》,是一首少見的表達正面讚歎之情的“變風”作品。詩歌裡所歌頌的人物是衛文公,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中興之主”。

當時的衛國經歷了宣姜禍亂,公族公室離心離德;衛宣公、衛惠公、衛懿公又昏聵不堪,倒行逆施,在夷狄入侵下,堪堪滅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衛文公率領殘餘衛人重建家園,二十五年勵精圖治,使得衛國再次成為了一個異常強大的國家。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瞭解衛國的這一段歷史,才能知道衛文公的偉大

衛莊公去世後,衛桓公受到公子州籲等人的蠱惑,捲入了鄭莊公和共叔段的矛盾,鄭衛兩國多次兵戎相見。而等到衛桓公了解真相,有意化解兩國矛盾的時候,公子州籲卻又弒君篡位,是為衛前廢公。

這是“春秋”時期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衛桓公成為了春秋歷史上第一位被弒殺的國君,公子州籲成為了第一位成功弒君篡位的公子,為亂臣賊子做了一個“榜樣”。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公子州籲繼續將衛國拖入戰爭的漩渦中,民生凋敝,最終被衛國人推翻,迎回了在晉國做人質的姬晉,擁立其為衛宣公。

衛宣公與自己父親衛莊公的愛姬夷姜私通,生下來公子伋等子嗣,即位之後立為儲君。公子伋的出身極不光彩,是其儲君地位的隱患,於是衛宣公為他與齊國定了一門婚事,即將迎娶的未婚妻就是宣姜。

宣姜來到衛國之後,一方面出於利益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在於衛宣公見色起意,最終並沒有嫁給公子伋,而是嫁給了公子伋的父親衛宣公。

這件事情就是春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築臺納媳”,也是“新臺”這一典故的由來。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宣姜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得到儲君的地位,和衛宣公一起害死了公子伋,同時也誤殺了宣姜的兒子公子壽,這為後來宣姜另一個兒子公子朔即位帶來了重大隱患。

衛宣公之後繼任的就是公子朔,即衛惠公。他遭到了公子伋和公子壽門人的強烈報復,同時又不得民心,一度被趕出了衛國。最終只能依靠齊國等外部勢力的介入,鎮壓了國內的反對勢力,才得以重新恢復國君的身份。

宣姜為了得到衛國內部勢力的支援,再嫁給了衛昭伯公子頑。而公子頑是公子伋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也是衛惠公公子朔同父異母的哥哥。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也就是說,宣姜先嫁給了未婚夫的父親,又嫁給了兒子的哥哥,道德倫理泯滅殆盡,衛國子民都為此蒙羞。《新臺》、《牆有茨》等等詩歌都對此進行了嘲諷。

衛惠公死後,繼任者是他的兒子衛懿公,說起這個人,還有一段家喻戶曉的醜事。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衛懿公荒淫驕奢,尤其喜歡養鶴,甚至到了給其所養的鶴封官拜爵的地步,這些鶴出行的時候都要配備華美的車駕。這使得衛國人極度不滿。

等到衛國遭到了夷狄進攻的時候,衛國計程車兵不願意為這樣的君主賣命,紛紛要求衛懿公派其所養的仙鶴去作戰。既然都封官拜爵了,怎麼能不出點力氣呢。

沒有辦法,衛懿公只能親自率領士兵前去作戰,最終因無能被殺,衛國基本上滅亡了。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這一年是公元前660年,也是衛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衛懿公死後,其堂弟公子申即位,是為衛戴公,但不到一年就死了,這才輪到衛文公登場。

衛文公的身份也比較有趣,他也是宣姜的兒子,但其父親卻是公子頑。而公子頑與衛惠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衛文公和衛惠公的關係就理不清了。

衛文公接手的這個衛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不僅國土成為了一片廢墟,連人民能逃出來的也不足千人。

但令人感到讚歎的卻是,衛文公率領著不足千人的遺民,不僅將衛國重建了起來,還使得新生的衛國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

而《定之方中》一詩,記載並歌詠的就是這一過程。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定之方中》:篳路藍縷,井然有序

《定之方中》一詩共三章,每章七句,章法極為嚴謹。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覆滅不是國君的死亡,而是宗廟社稷的崩毀。之所以說衛國在衛懿公時期被夷狄滅國,就是因為其宗廟社稷被摧毀了。

那麼,衛文公重建衛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再立宗廟。這就是《定之方中》第一章所描述的內容: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kuí)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yuán)伐琴瑟。”

“定”指的是“定星”,其在十月之交,昏中而正,宜築造宮室,所以又名“營室星”。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這時候所修建就是“楚宮”和“楚室”。之所以用“楚”命名,並不是和楚國有關,而是衛國新建的選址在“楚丘”。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衛國新建的首要任務為何是種植榛慄,製造琴瑟?

其實這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真正要表達的是衛文公要重建禮制,將被宣姜等人踐踏的禮義廉恥重新樹立起來,即定下新的規矩和秩序。

衛文公重新恢復了禮制和教化,這是新衛國發展的根基。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第二章裡,又描述了衛文公等人勘測新國度的過程: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焉允臧。”

衛文公一行人登高望遠,審查地勢,又降探溝渠,查驗水紋。對自己治下的這一片土地有了充分了解之後,又禱告上蒼,祈求福運,所幸得到的結果是大吉。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在充分了解了治下土地之後,衛文公等人為這個新國家的發展做了細緻的規劃,這就是第三章的內容: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shuì)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lái)牝(pìn)三千。”

在恢復禮制、熟悉國土之後,衛文公就開始了“勸課農桑”的工作。他不但輕徭薄賦,還與百姓一同勞作,使得整個國家都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秉心塞淵”一語是對衛文公的評價:

“懷國家根本之圖,而不事乎虛文,所以為塞實;建國家久遠之策,而不狃乎近慮,所以為淵深。”

可見詩人對衛文公仰慕至極,對其文治武功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衛文公勵精圖治25年,使這個新建的衛國達到了“騋牝三千”的程度,這在《左傳》當中有具體描述:

“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在衛文公的治下,新建的衛國國力翻了十倍不止,再次面對夷狄的侵擾,奮力抵抗之下,還能滅亡敵國。

《詩經·定之方中》:衛文公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衛國起死回生

後來,孔子到了衛國都感嘆說“庶矣哉”,就是對此地興盛的讚揚,衛文公再造之功不可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