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引言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分析

魏、蜀、吳三國爭鬥了那麼久,最終的贏家是司馬氏。

既然有三個割據政權,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有三個亡國之君。其中曹魏集團的亡國之君是魏元帝曹奐,蜀漢集團的是孝懷皇帝劉禪,東吳集團的則是吳末帝孫皓。

而這三國滅亡的順序則是蜀、魏、吳。蜀國滅亡後,孝懷皇帝劉禪被曹魏集團封為安樂公;魏國滅亡後,魏元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東吳滅亡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

為什麼同樣都是亡國之君,在封號上卻出現了不同的級別,這有什麼講究麼?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滅亡”的操刀手不同

這三個國家,是由兩個政權消滅的。

其中,蜀漢集團的滅亡時間是公元263年,滅亡蜀漢的是曹魏集團。當時曹魏的君主是曹奐,雖然只是司馬氏的傀儡,但好歹也是一個皇帝。起碼,那個時候政權的名字還是“魏”而不是後來的“晉”。

曹魏集團的滅亡是在公元265年。在司馬昭病逝之後,其子司馬炎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篡奪了曹魏政權。

公元280年東吳為西晉所滅,從此之後,紛亂的三國割據恢復了短暫的統一。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為什麼會有所不同

我們先來看一下曹奐被封的是什麼,他所封的是陳留王。在歷史上還有另一個陳留王,那就是漢獻帝劉協,劉協在當皇帝之前曾被封為陳留王。

天道好輪迴啊,曹魏集團從陳留王手中奪了江山,司馬家族又從另一個陳留王手中篡取了皇位。這是天理昭張報應迴圈?還是人力故意為之呢?

當然是人力故意為之的。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絕非是偶然的,而是出於政治因素的一種考量。

這種政治考量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安撫“曹魏集團”的人心。雖然司馬家族從曹家手裡奪取了天下,可天下依然還有人心向曹魏的。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封曹奐為王的道理很簡單,讓那些對曹魏集團抱有幻想的人看看:我司馬炎給曹家的人都封王了,咱們就不要任命吧。

與此同時,司馬炎也有借用“陳留王”來“收攏”人心的意思。這裡的人心指導是心向大漢的人心,曹魏借“陳留王”這個封號來給漢獻帝劉協“出氣”。

接下來咱們來看蜀國,曹魏集團在滅蜀之後給劉禪封的是“安樂公”。我們可以拿劉禪的“安樂公”來對標另一個人,那就是漢獻帝。曹丕篡漢之後,給漢獻帝封的是山陽郡公。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這個安樂公和山陽郡公有什麼區別呢?從待遇上看,安樂公是: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而山陽郡公的待遇則要比他高很多了:

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

說白了,漢獻帝雖然被篡位了,但待遇還真沒有什麼降低。這足以看出曹魏集團對漢室的總重。所以說,對同為漢室後裔的蜀漢集團,曹魏也表現得相對尊重一些這很正常。

當然,其根本目的還是要透過用相對尊重的待遇,來收攏蜀漢的人心。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那麼到了東吳這裡,為什麼孫皓得到的就是一個“歸命侯”呢?在我看來,“歸命侯”這個封號都是撿的,是對其投降的一種獎賞,是一種沒有辦法才授予的封號。

要知道,劉禪在率領蜀漢集團投降的時候,還有兩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不在成都。一個是領導的蜀漢主力部隊,還是一支是霍弋所領導的南中地方部隊。

可孫皓在投降的時候東吳還有什麼呢?雖然有交州的陶璜堅守不降,可這有什麼用呢?西晉六路大軍伐吳,陶璜不降又能守得住麼?

所以,面對孫皓,司馬炎當時沒有考慮過安撫人心的問題。他要知道後來東吳動不動就反叛,那沒準會對孫皓好一些。

另一方面,東吳集團的“皇帝”一直就不被認可。不管是曹魏集團,還是西晉司馬,他們都沒有承認過東吳的皇帝。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偽皇帝。既然是偽皇帝,又怎麼可以和真皇帝封的級別一樣呢?

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

結語

無論是曹魏集團還是司馬家族,他們想做好政權的統治者,就勢必要懂得政治。

而安撫人心,收攬人心,就是政治的一個重要課題。

封劉禪為公,曹奐為王,是為了安撫人心,讓政治穩定。封孫皓為侯,則是為了進一步否認東吳政權合法性,給自己伐吳確立合法性,也是為了政治。